APP下载

典型三:让爱的力量传递下去

2017-05-26

青年与社会 2017年13期
关键词:华能支教电厂

在云南省富源县偏远山区的小岔河村,有一位老师,在大山深处,守着一间教室、一群孩子,一守就是28年。

有一群青年志愿者,来自华能滇东能源公司滇东电厂,他们去水源地检修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所小学,从此开始了对小岔河小学的支教助学。他们成为山里孩子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2012年5月,华能滇东能源公司职工进入水源地作業,却发现这里“藏”着一个学校。大家上前了解情况,被深深震撼:这是小岔河小学,一个学校就只有一间教室。一年级到六年级的20多个孩子都挤在这里上课。他们只有一位老师,名叫胡亚坤,1982年高中毕业后就留在村里教书,从此没有离开。

小岔河小学坐落在半山腰处,一间没有窗户的教室,几张陈旧的木头桌椅,墙皮潮湿时会往下掉白灰。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操场,孤零零的教室外布满石头和杂草的空地就是孩子们课间玩耍的地方。这所小学,最少的时候只有17名学生,最多时有31名,但从这里走出去了16名大学生。

华能滇东能源公司职工回去后立刻向公司党委反映情况,公司经过讨论研究,决定开展对小岔河小学的支教助学活动。

公司向基层单位发出招募优秀青年志愿者开展爱心支教活动的倡议书,得到广泛响应,大家踊跃报名,30多位报名的志愿者中选拔出了12名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青年职工组成了爱心支教志愿服务队。当年10月,第一批12名支教志愿者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小岔河小学,开启了公司的支教活动。2012年至2015年,陆续有30多名青年职工成为志愿者加入支教团队,每个星期五上午,就是支教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课,与他们交流的时间,雷打不动。

刚开始给孩子们上课时,由于大家只会说方言,年轻老师又都不是本地人,交流沟通比较困难。但随着支教课程持续推进,老师们教孩子们说普通话,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多说、多讲、多交流,孩子们不仅普通话进步飞快,也更加开朗起来。

年轻的老师也带来了不一样的世界:英语老师教他们单词发音,音乐老师领着他们学唱新歌,地理老师给他们描绘祖国的山河,体育老师带来了足球和男孩们举行空地球赛……每周五成为了孩子们最期盼的日子。每年六一儿童节,支教志愿者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他们带来文具和书包,组织孩子们去电厂参观。

2012年,华能滇东能源公司联合滇东电厂团委成立了小岔河支教点,除了定期授课,滇东电厂团委还组织团员青年对小岔河的校舍进行修缮,为教室安装了玻璃,接上电灯,粉刷墙壁,并制作安装了学校牌子,为学生送去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了阅览室,与政府一起为学校修建了操场,盖起围墙。滇东电厂团委还为学校树起了旗杆,每周一早晨和周五下午,孩子们都会在操场上举行升旗和降旗仪式。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刻,孩子们的脸上充满神圣和庄严。

支教青年志愿者还在公司和电厂网站上做宣传,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小岔河学生的成长。爱心人士主动给孩子们赠送羽绒服、棉鞋、夏季校服,有人寄来了儿童课外读物,也有人不远万里从辽宁丹东赶来小岔河学校看望孩子们,并给孩子们上课……越来越多的人向小岔河的孩子奉献爱心,将爱传递,将爱汇聚。看着小岔河小学的巨大变化,胡亚坤老师感动地说,支教活动让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知识增多了,性格也开朗活泼了。

2014年,华能滇东电厂以小岔河师生为原型组织拍摄了微电影《大山里的曙光》。影片讲述了支教活动里,平凡的人物、纯朴的故事。《大山里的曙光》荣获华能集团公司“华能梦·青春行”微电影大赛银奖、云南省总工会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2016年,因云南省富源县教育体制改革,小岔河小学合并到村上的五乐小学,滇东电厂的志愿者们助学支教告一段落,但是这份爱没有中断,一直在延续,志愿者们定期去看望五乐小学的学生,同时也定期去看望电厂周边教学条件落后的洒黑小学和华能滇东能源公司扶贫点——大河镇白岩村白岩小学的学生,给他们送去书籍、学习用品和关爱,是滇东电厂的志愿者们,让爱的力量一直传递下去……

猜你喜欢

华能支教电厂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华能苏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成功临界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世界上最大海上风电厂开放
用Citect构造电厂辅网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华能巢湖电厂脱硝系统的改造
浅谈华能安源电厂A排外电气设备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