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艺之苦莫直说

2017-05-26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6年45期
关键词:吹笛学艺继父

题目:《我的舞台》把“我”学戏的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你可能也学过某一门艺术,比如,吹、拉、弹、唱、书法、绘画、泥塑、雕刻。请写一写你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出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训练)

1946年1月,我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县。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我改嫁,我随了继父的姓。继父是位老实巴交的渔民,每年夏天都会到乌苏里江打鱼,挣回辛苦钱贴补家用。因为家庭变故,我寡言少语,和继父一年也说不上几句话。不过,继父知道我喜欢听音乐,有一次外出卖鱼回来送了我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一台旧收音机。我从这旧收音机里听到了很多动听的音乐,包括不少前苏联歌曲,音乐大门也渐渐向我打开。

当时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和钢琴、小提琴自然是没有缘分的,我就花几毛钱买了一支竹笛开始自学。因为家里房子小、人口多,家人受不了我吹笛,所以即使在冬天我也只能去外面练。户外实在太冷了,我练十分钟就得马上跑回屋里烤烤手,暖和一下。现在想来,当时我对音乐真是很痴迷的,那么艰难的条件都没有阻止我的竹笛吹奏练习。

1964年,高中毕业的我来到哈尔滨准备报考沈阳音乐学院,恰巧当时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在东北三省招生。“上学不收学费,穿军装有补贴,还能去北京”,这对家境贫寒的我来说太有诱惑力了。在考场上,严铁明用笙伴奏,我用竹笛演奏了《欢乐歌》《五梆子》两首曲子。军艺的老师特别满意,过了两天就给我回话了:“别的地方不要考了,你被录取了!”就这样,18岁的我踏进了军艺的大门。

1964年,对我个人来说是划时代的一年,是我从军从艺的起点。那个年代的文艺兵,首先是当兵,其次才是搞文艺,所以,我们每天早上都要跑操,接受军事训练。我们进部队三个月,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听到哨声就赶紧起来集合,说打背包就打背包,所有的东西带齐去野营拉练,困得实在不行,边走路边打瞌睡……

(节选自付林《一支竹笛敲开军艺大门》,題目为编者加)

写法出击

艺术不仅能修身养性,还能陶冶情操,增长才干。然而,想要艺有所成,就要克服学艺最大的困难——苦。文章节选自音乐名家付林老师谈自己当年走上音乐之路的一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扣人心弦。

苦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大家感受到。选文每一个自然段中关于练习吹笛的描述,都是付林老师吃苦练艺的见证,无论是户外吹笛,还是到了部队,都没有惧怕过学艺的苦——“家里房子小、人口多,家人受不了我吹笛,所以即使在冬天我也只能去外面练。户外实在太冷了,我练十分钟就得马上跑回屋里烤烤手,暖和一下”“我们进部队三个月,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听到哨声就赶紧起来集合,说打背包就打背包,所有的东西带齐去野营拉练,困得实在不行,边走路边打瞌睡”。虽然没出现一个“苦”字,但是读者依然能感受到付老师在学艺中的吃苦精神。也正是这份从小到大不惧吃苦的精神,成就了著名的音乐人付林,让他用一支竹笛敲开军艺的大门。

猜你喜欢

吹笛学艺继父
马奈和《吹笛少年》
小熊学艺
母鸡学艺
一头卖不掉的牛
学艺记
和继父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