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法国汉学家讲“马克龙与中国”(独家专访)

2017-05-26王雯雯

环球时报 2017-05-26
关键词:马克环球时报法国

本报记者 王雯雯

39岁的马克龙击败“国民阵线”候选人勒庞当选法国总统,让欧盟长出一口气。在极右政党不断崛起,英国“脱欧”谈判即将启动之际,马克龙的上台会改变什么?中法关系会受到什么影响?《环球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与中国项目负责人、法国汉学家顾德明(FrancoisGodement)。

环球时报:马克龙的胜选被普遍视作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将继续支持全球化的迹象。中国也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马克龙的当选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顾德明:首先,这是投给欧洲的一票。此次大选,欧元是一个决定性因素。马克龙胜出是因为他最赞同强化欧洲机构,包括设立共同预算等。竞选期间,他展示出对难民、对尊重规则的外国贸易者的开放态度。他的良好记录还有对中国投资的支持,此前华人遭警察枪杀事件中,他声援过华人维权。

马克龙坚决支持经济互惠。在担任经济部长期间,他与德国达成统一立场,采取行动加强欧盟反倾销措施。总而言之,马克龙政府将为欧盟团结尽心尽力。中国和美国应当明白这一点。

环球时报:英国“脱欧”箭在弦上,极右势力在崛起,有人认为,马克龙的当选并不能改变什么。您觉得呢?

顾德明:目前为止,英国“脱欧”并没有传染性。英国的经济增长低于欧盟平均水平,艰苦的谈判过程实际上使得其他欧盟国家更团结。民族主义者和右翼民粹主义者在最近的荷兰和法国大选中均落败。

当然,维持南欧(包括法国)的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率,是保持这个势头的必要条件。马克龙在进行一项尝试,简单来说就是团结左右两翼的温和派和改革派,孤立两派中的极端政客和选民。在德国,联合政府经常发生。在法国,这并不容易,但他有机会成功。

环球时报:西方国家正“向内看”,而中国在通过“一带一路”“向外看”。您怎么看这一趋势?马克龙的态度会怎样?

顾德明:我同意你所说的西方(欧洲和美国)有“内收”现象。对美国来说,这是战略选择;对欧洲来说,是内部政策。美国大众开始害怕卷入到外国的战争中。很多欧洲人更愿意生活在一片平静的岛上,没有战争,没有移民,没有因近东战争及非洲贫穷导致的难民潮。选民对于安全的要求是最重要的。

但这不适用于经济。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在增长。2015年,欧盟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370亿欧元(1欧元约合7.7元人民币),外部对欧盟直接投资达到近7万亿欧元。欧盟及其成员国欢迎“一带一路”倡议,但问题依然存在。欧盟有经常账户盈余,尽管公共预算紧张,市场资金却充足。我们需要能够接受市场风险的外部投资者,而不是纯粹的借贷者。

公众舆论也很重要,互惠政策能起到一些作用。中国对一个世纪以前外国人占有它的铁路依然耿耿于怀。市场双向打开能够减少存在于中国和欧洲的担忧及偏见。

环球时报:贸易和投资在中法关系中占什么样的比重?

顾德明:中法两国在近些年倾向于各自独立发展,其实这也是中国的政策。过去几位中国领导人都说过,矛盾和分歧不应妨碍两国关系发展。中国公司在欧洲的成功经验说明了这一点,东风入股法国标致雪铁龙就是典型例子。

法国是欧洲接收最多中国移民和中国游客的国家。中国是法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法国对中国关闭”这种说法是很牵强的。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具有世界竞争力,新领域的开放很难避免。实际上,中国刚对美国开放了新的贸易和服务领域。法国很有可能在欧盟框架下同中国协商新开放领域。环球时报:马克龙将怎样处理法国与欧洲及美、中、俄的关系?

顾德明:马克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竞选期间谈到“欧洲主权”这一说法以及呼吁将欧洲一体化提到一个新台阶的总统。法国外交部已更名为欧洲和外交部(theministryofEuropeandfor⁃eignaffairs)。这些变化在一个拥有强烈身份认同和传统文化的国家非常有争议性。尽管马克龙没有公开表态,但可以说他希望成为一个欧洲爱国者,这是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对法国利益最好的保护。马克龙的英语说得非常好,他手下至少三位部长可以说流利的德语;对俄罗斯开展外交会有些困难;他也曾抨击一些美国互联网企业的主导地位。

俄罗斯和中国对欧洲的态度有本质不同。俄政府和官方媒体经常攻击欧盟这个实体的存在。他们的目的是政治性的,是同欧洲大陆的竞争。和所有大国一样,中国有时会借助欧洲内部的分裂来推进自己的利益,但中国承认欧盟是一个政治事实。对中国来说,那些创造了这个世界最大市场的明晰规则更有价值。马克龙很有可能会在这个基础上扩大这些共同利益。▲

猜你喜欢

马克环球时报法国
连通器及其应用
莫奈《睡莲》[法国]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法国浪漫之旅(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