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文化影响下的《观音得道》分析

2017-05-25钟健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文化特征

钟健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及贸易全球化的快速推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及质量愈来愈高,艺术类的文化活动形式也不断丰富与创新。《观音得道》作为中国粤剧史上重要剧目之一,在我国的戏剧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被广大的粤剧喜好人及戏剧艺术家不断地进行编排与演出。在经过多次改编与再加工后,《观音得道》这部戏剧已逐渐发展为以主人公妙善、韦陀爱情发展为基本线索的主要叙事模式,并且其中的故事内容已增添了世俗化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改变与加工,《观音得道》这部戏剧不但体现了我国早期粤剧的编剧与排演体制,遵循了粤整体的发展原则,并且与我国岭南文化中包含的世俗化与通达性相互融合。本文就《观音得道》的具体演出剧目,对剧情中表达的特点及其与粤剧发展产生的关系作出阐述,最后对《观音得道》戏剧中体现的岭南文化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岭南文化;观音得道;文化特征;演出剧目;观音信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37-01

粤剧是我国文化艺术上对人民群众影响广泛的地方性剧种,其中蕴含了精彩的表演艺术和多样的演出剧目,已成为了岭南文化中重要的艺术代表。以主人公妙善修行而成为观音菩萨的《观音得道》剧目,作为里面的一个平常剧目,但其包含了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并且清楚地展现了我国粤剧艺术发展演变上的过程。故主人公妙善修行的《观音得道》,成为了粤剧中不断被表演与改编的经典剧目。本文就以该剧目为例,对其中包含的岭南文化进行分析。

一、《观音得道》演出剧目介绍

根据我国现有的资料来看,在早期粤剧中有对妙善故事的《观音得道》剧目进行描写,但具体的剧本已经无法查找①。但因为早期粤剧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邕剧密切相关,故有一部分的研究学家认为广西邕剧的源头便是早期粤剧。加之早期粤剧中关于《观音得道》的剧本已经不存在,广西邕剧中仍保留着《观音得道》的剧本,本文就对其拟作早期形态的粤剧。《观音得道》全剧为十四场,剧中的主人公为妙善,由正花旦进行扮演。该剧的主要背景是边疆地区战乱时的故事,以男主人公韦陀、女主人公妙善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展现了女主人公妙善削发为尼及在修行出家后得道成佛的过程,戏剧的结尾是女主人公妙善得道成为了观音菩萨,其父受到一定的影响后也决心舍弃掉皇帝的位置与殊荣,跟随其上山修炼,并将皇帝玉玺转让给了身旁的太监。

除此之外,在广州的粤剧舞台上,其他粤剧团也排演了《观音得道》相关题材的剧目,除了在遵循早期粤剧的花旦主演及爱情线索的相关前提下,还适当的增加了一下对女主人公妙善进行考验的故事,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同时,还有一些粤剧团以主人公的爱情为线索,加入了对权利明争暗斗的情节,甚至重新演绎了韦陀与妙善的童年生活,使其爱情基础变得更为牢固。

二、《观音得道》剧目的表现特点及其与粤剧的关系

(一)展现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符合粤剧编写的原则

因粤剧编剧主要是以“因人写戏”为主要的编剧方法,与《观音得道》中以情感为主体的线索模式有一定的联系。在早期粤剧的改编剧本中,男主人公韦陀与女主人公妙善的感情故事就展现了小小的端倪。主人公韦陀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因为心里对妙善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庄王为其做主赐了婚。妙善在白鹤寺修行出家,韦陀使用多种方法劝其回宫,但最终无计可施,只能怀揣怨愤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还是以韦陀的单方面情感和妙善的坚持出家为基本原则,其中妙善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经过多次改编后妙善成为了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女子,其与韦陀之间的情感发展成为了这部剧最主要的精彩看点。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某剧团展演的《妙善公主》,主要讲的是妙善被韦陀的痴情所感动,主动地向韦陀表达了内心情感,后面选择的出家也是为了向韦陀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与决心。可以看出,早期粤剧中关于妙善故事的奠定基调主要是以爱情为主,出现该类故事模式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遵循粤剧剧本的编写特点,其中也受到了岭南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影响②。

(二)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发展与粤剧总体发展的路线相互统一

根据粤剧中每个时期妙善故事的戏码来看,粤剧的总体发展由早期的重视武戏逐渐转变为现阶段的重视文戏。早期粤剧重视武戏,主要体现在边关战事的戏份较多,十四场的剧本中有七场是展示武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粤剧的发展主要以文戏为主,主要是为了适应广东老板的经营方针与沿海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及观赏趣味,这样的情况下使得粤剧的文戏水平及质量飞速提高,越来越多的经典剧目被创造出来,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及生活中,但同时也使得《观音得道》剧目中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发展与粤剧总体发展的路线走向相互统一的地步③。

三、《观音得道》剧目中凸显的岭南文化

(一)体现了岭南地区的世俗及开放文化

因为粤剧不断增加了爱情成分,妙善的故事增加了较多的爱情戏码,把原本一个救世人于苦难的观音菩萨转变为重情重义且多愁善感的普通女子,从文化角度来看,展现了岭南文化特有的世俗文化,其中蕴含了开放性、直观性与远近性。岭南地区的世俗文化,主要是由岭南地区独特的市井社会所决定的,因为岭南地区的城镇众多,手工业发展与经济水平较快,商业特别繁荣,故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城市文化,能够代表市民文化及世俗文化,而且成为了一种原生态、全面化、感性化及非正统化的世俗文化,特别注重描写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直观体验和感性把握,对形式上的哲理思辨与理性研究不太重视。所以粤剧与其他的剧种进行比较,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了满足平民观众的审美需求及观赏趣味。针对《观音得道》妙善的故事来说,女主人公妙善成为了佛菩萨,不再过分追求佛缘与面相,即使一个非常普通与平凡的人,也可以成为佛或者菩薩,而一个勇于胆与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人,也会取得正果。以此为基础,可以看出《观音得道》剧目中充分体现了岭南地区的世俗及开放文化。

(二)表达了岭南文化中的开放与兼容特征

因为岭南文化的形成主要结合了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而在其发展中又不断地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先进文化,故而岭南文化具有了本身的个性与特色。除此之外,《观音得道》剧目中展开的故事情节与演出的戏剧直接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放性与直观欣赏性。因岭南地区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特殊需求与爱好,故基本上采用的是直观性地看法去欣赏该剧目,并丢弃了深沉性的思考方式,转变为视觉与听觉器官上的享受。如在妙善的故事中,妙善在出家时受到的痛苦与磨难与实际出家的修行内容基本一致,大部分考验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戏曲文化就是通俗文化,而岭南文化中具有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使得《观音得道》这部戏剧的娱乐性更为明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观音得道》演出剧目的介绍,对表现特点及其与粤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阐述,并对《观音得道》剧目中凸显的岭南文化进行探讨与分析。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发现,通过这样世俗化的观音戏剧的演出,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更高的寄予人民群众的观音信仰。

注释:

①戢斗勇.海洋社会学与岭南文化——兼评张开城先生《海洋社会学概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9-22.

②鞠熙.身体、家庭与超越:凡女得道故事的中法比较[J].民俗研究,2015(02):81-90.

③熊晓辉.早期目连戏、观音戏文本的演变及其对辰河高腔之影响[J].文化艺术研究,2015(04):43-53.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文化特征
基于项目的“岭南文化研学行”特色课程开发与设计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提升生态城市的文化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