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德育文化创新

2017-05-24李月明

魅力中国 2016年33期
关键词:德育创新文化

李月明

【摘 要】本文的视角探讨了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和文化品性,并从中学德育的文化概念、文化本质和文化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论述,而作为培养中学生德育的中学学生工作者要不断丰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构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培养中学德育创新在新的历史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文化;创新

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日益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承担初中德育工作的初中德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变迁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中学德育应以文化主体的角色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前行,将中学德育置身于文化的视野中,研究其文化真义,是探明中学德育实质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德育的文化概念

文化作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是形成于人,寄生于人,却是塑造人,引导人的有机体,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显示出人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精神。精神是指人类智慧,意识,思维,心理等诸方面的总称。只有将文化与人的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把握文化的真谛。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由联结和维持人际沟通的符号及其意义所构成的精神体系。前苏联学者彼·凯列指出:“文化正是直接表现为人的特征,表现为人的精神,道德,职业发展的程度和综合评价”。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中学德育文化是存在于教师、管理者和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关系结构中,主要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思想,道德乃至思维,意识的生成和建构。

二、中学德育的文化本质

人之成为人,不仅由于其具备人性的肉体存在,还必须拥有精神资质和精神操作,文化即人的精神体系,活动及其外显,而道德就是人的精神能力的体现,从道德的需求到道德的实践方式到道德判断、决策、行为,整个道德过程不能摆脱人的精神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就属于文化范畴,而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精神的主要载体——中学德育无疑本质上也属于一种文化活动。

1.中学德育的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及结果

中学德育作为对于初中施以思想道德影响的教育活动,同样是存在并延续于历史文化范畴之中的,换句话说,只有将中学德育当作一种文化事实,在丰厚的历史文脉中解读,才能把握它的真实品行,中学德育必然是生长于它自身的历史影响之中。

在当代,中学德育对于初中品德的培养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要求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憧憬,在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下,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表征的自我约束,他者导向的观念与行为特征。所以说中学德育的价值取向,是道德文化历史的延续和必然选择。

2.中学德育的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价值生成与建构并以此为基础,文化之所以是人化的产物,归根结底,是因为文化的价值性是由人赋予的,文化价值作为人的对象化客体的内在属性,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投射,经由价值这个中介,文化体现出了人作为精神主体的精神返照。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必然蕴涵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创造。

对于文化的这种特质,在中学德育中也是一种肯定性的存在,首先,中学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价值的生成与建构。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是第一个系统的以文化来考察教育的学者,并专门著有著作《文化教育学》,我国学者石中英也多次强调“教育的文化特性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生成和建构”。

三、中学德育适于创新的基本方面

(一)德育观念创新

观念是行为的指导,德育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增高。多元文化、多元思想意识、多元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竞争和冲突日益激烈,封闭式的学校德育环境已不复存在,传统德育观念受到了彻底的挑战。我们应确立开放型的现代德育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和文化整合功能,主动迎接开放社会的各种挑战。引导学生学会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主体性、自我教育能力和整体素质。自觉地把社会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道德需要,促进他们主动地健康地全面发展。

(二)德育理论创新

着眼于提高德育的现代化水平进行德育理论创新,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全面推进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实现德、智、体、美各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德育手段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的德育手段正面临着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在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换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改变了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的方式;多媒体技术实现的图文并茂、虚拟技术使人身临其境,可以使德育的手段更加丰富、生动。现代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应当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链接优秀网站,及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开辟网上交流栏目,使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由“嘴喊、腿跑、手抄”向知识、智能型转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影响力。因此,德育改革要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相适应。而目前我国学校德育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相当不足,德育软件的开发更是远远落后,学校德育没有很好地应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

(四)德育模式创新

着眼于提高德育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新型德育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要周密制定和实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指导计划。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搞好规划, 把德育要求融于各项规章制度中,融于学校的各项管理中,不断推动德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德育内容要适应当代初中特点。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形成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提高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李兵宽,薛允洲.21世纪中学德育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p124.

[2] 韩源,侯德芳.新世纪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M].成都:西南财经初中出版社,2002.p151~154.

猜你喜欢

德育创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谁远谁近?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