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说文解字·月部》

2017-05-24陆烨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
关键词:说文时间分类

陆烨

摘 要: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一部文字学著作,历代学者都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考究。纵观前人研究成果,对于《说文》各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服饰、女性、亲属称谓、玉石、祭祀、山川、草木、军事、牲畜等方面,较少涉及天文气象领域,分析书中的时间词汇。本文通过分析《说文·月部》的解说体例,从字形和字义两个角度将“月”部字分类汇总,探究“月”部字与古代历法计时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月”部字,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说文·月部》 解说体例 分类 时间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为《说文》)它是我国第一部根据部首编排的字典,对后世字典的编纂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创立了540个部首,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其中的每个字都是先把小篆形体列出来,在进行字形、字义的解说,最后再分析形体结构。《说文·月部》收字8个,重文2个。以下从解说体例、字的分类以及“月”部字与历法时间的关系来具体分析“月”部字。

一、解说体例

(一)解说通例

在《说文》的解说体例中,解说通例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在解释一个字时从字义和字形两个维度入手,先解释字义再解说字形,针对一些形声字或者是难读的字加以标注,实现字的形、音、义的和谐统一。

“月”部字中有6个字采用了解说通例,常用格式为某,某也,某象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分别对应《说文》中的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如:

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

朏,月未盛之明。从月出。

期,会也。从月,其声。

(二)解说中带有注释,对字义或者字形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月”部字中有2个字采用了此种解说体例,对解释字的字义具体阐释,有:

朓,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从月,兆声。

肭,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肭。从月,内声。

(三)引用经文或谚语之类的书证来解释字形、字义

“月”部字中有2个字采用此种解说体例,且都是引用《周书》中的例证对字义进行解释,有:

朏,月未盛之明。从月出。《周书》曰:“丙午朏。”

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声 声。《周书》曰:“哉生霸。”

二、“月”部字的分类

(一)依据造字法分类

许慎在《说文》中将全书的字分为六种类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形声字占比最大,共有7697个字。在“月”部字中,除了“月”和“朏”字,其余字都是形声字。具体分类如下:

象形字:月

会意字:朏

形声字:朔、霸、朗、朓、肭、期

(二)依据字义分类

“月”部所收录字的字义大多是反映月亮的圆缺变化,天文学术语为月相变化。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是说明了月相变化情况。月相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位置关系有关。月相的变化依据时间顺序有朔(又称“新月”)、上弦月、满月(又称“望”)、下弦月、晦(又称“残月”)这几个主要月相,其中上弦月和下弦月被稱为半月。这就构成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新月——满月——残月——新月。

根据月相变化可以将“月”部字(除“月”字之外)分为以下类:

新月类:朔,月一日始苏也。月亮在农历初一开始复生,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地球上看不见太阳。

朏,月未盛之明。月亮已显现但是亮度不高。

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月亮开始显现,旁边出现微光。

肭,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肭。农历月初月亮在东方出现就叫做缩肭,此时的月亮并未显现。

朦,月朦胧也。月亮初现,月光朦胧。

胧,朦胧也。同上。

残月类:朓,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农历月底时月亮在西方出现,此时的月亮应该是呈峨眉型,之后便又回到新月。

相关类:朗,明也。朗就是月之明,指月亮的明亮。嵇康《琴赋》:“冬夜肃清,朗月垂光。”

期,会也。《段注》:“月犹时也。要约必言其时。”“期”,往往是指约定见面的时间,而这约期常常是在夜晚,根据月相来约定时间。在《诗经》描写恋爱的诗歌中,男女主人公就常选择在夜晚月下幽期密约,或是在月下怀人,如《诗经·邶风·静女》、《诗经·陈风·月出》。

三、“月”部字与历法时间

中国向来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国家,农作物的耕种是关键,这就需要农业生产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古人向来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以此作为农作时间的参考标准。先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观察太阳、月亮等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加以总结概括逐渐形成一种公认的时间观念,进而诞生计时方法。对于农业生产时间的判定,早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出现了24个节气名,用来指导农事。在《说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关时间观念的词汇,诸如:岁、时、日、月等。

《说文》“月”部字就鲜明地体现出先民的时间观念,古人可根据月相变化的具体形态来判断出大概的农历时间,并依据月相变化周期定义出月份的概念。

《说文》中对于“月”的释义是这样的:“月,阙也。”《释名·释天》:“月,阙也。满则阙也。”徐灏《段注笺》:“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圆形,故月象其阙也。小篆相承取字形茂美耳。”阴历初七、初八时,月亮呈现阙上半部分的月相,半个亮区对着地球,叫做上弦月;到廿二、廿三时,月亮则缺下半部分,叫做下弦月。两者所对应的时间也就是农历初七、初八和廿二、廿三。

“月”部字中诸多字表示月初的月相。《说文》:“朏,月未盛之明。〈周书〉曰:‘丙午朏。”《周书》记载观测到月亮初现亮光的时间是丙午日。《段注笺》:“月朔初生明,至初三乃可见。故三日曰朏。从月、出会意,出亦声。”根据徐灏的笺注,我们可以知道初一月亮刚刚有亮光,到初三才可以看见月光。另外,从声符和意符上看,“出”兼任两个功用说明月光刚出现光明,可以看见。“朏”所对应的就是农历初三。同样在《说文》中描述月初时间段月相的字还有“霸”、“肭”。《说文》:“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在周代金文月相术语中,“魄”可以用“霸”字代替,《段注》引《乡饮酒义》正义:“前月大,则月二日生魄(霸);前月小,则三日始生魄(霸)。”就是说每月月初,月亮未全部显现出来,月光微弱。“霸”对应农历初二、初三。“肭”则指夏历月初,月亮出现杂东方,对应的是农历月初的日子。

“月”部字中描述残月月相的字为“朓”,《说文》:“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孔广居《疑疑》:“晦、朔之交,乃月与日会之时。晦而月现西方谓之朓者,未朔而先见朔之象也。故曰跳也。”阴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此时月相已经处于结束阶段,呈现为残月状。“朓”就指农历月底的时间。

前文所提到的“朔”和“望”就是指新月和满月。在整个月相变化周期中,这两个月相呈现出最大的反差。《说文·月部》:“朔,月一日始苏也。”《释名·释天》:“朔,月初之名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阴历每月初一,月亮的位置就会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此时地球上无法观测到月亮的亮光。因此,人们认为此时的月亮就消失不见,是亏缺之极。《说文》采取声训的方法用“苏”来释“朔”,这与“新月——满月——残月——新月”的月相变化周期相关。当前一个周期的月相结束时,月亮呈现新月状,即将要开始新的月相周期,这是一个月亮复苏的过程,因此就用“苏”来释“朔”。农历每月初一也就被称为“朔日”。而“望日”则是指农历十五、十六,此时月亮呈现满月状,月亮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整个亮区面对地球,地球便可观测到整个月亮,为月圆之极。

月相以一个固定周期周而复始的变化着,传统历法就将月作为一个时间单位,以一个月相变化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朔望日),大约是29.53天。12个朔望日组成一年,农历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月份叫做“闰月”。

通过《说文·月部》的分析,可以窥探到古人的时间观念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参照日、月等天文气象建构起农时、月份的概念,指导农事。自然宇宙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条件,更激发人类掌握自然规律,改造自身生活环境无限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陈亮.21世纪《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一)[J].湘南学院学报,2013(6).

[3]姚姝婧.《说文解字》日部字探究[J].文学艺术,2014(2).

[4]周凤玲.《说文解字》反映出的月相变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黄宇鸿.《说文》与古代时间观探源[J].钦州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说文时间分类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时间消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