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国精神与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2017-05-22叶斌杨晓李翰哲

北京青年周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油画文化

叶斌+杨晓+李翰哲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肩负着中国青少年的审美塑造之重任。

徐里的作品反复体现出绚丽、浪漫、幽深的想象世界,超越了对于表象世界“真实性”的依恋。

如何与民族文化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艺术作品,是中国油画家不断思考与探索的,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独特的课题和使命。

在位于北京798附近的个人工作室“润可轩”,我们采访到著名画家徐里。他畅言自己的艺术道路,解析当下的文化冲突。他希冀年轻人在向外看的同时,也要了解自己、了解传统文化,自己的艺术要与中国五千年文化同脉。

用“民族画”传递时代精神

油画传入中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诸多先行者一直在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各种可能性,其中油画平面化、写意化等经验与实践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借鉴。那一代画家在民国时期留学欧美,骨子里却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在异国他乡接受西方审美,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最终能被国人接受。

目光转向今天的中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艺术家不能无动于衷。

徐里一直在思考中国油画的方向,他认为能把油画和中国传统结合在一起是最好的。同时应该坚持文化自信、振兴民族精神,服务人民、歌颂英雄,坚持创新创造、创作精品力作——代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体现时代风貌的作品。

说到时代精神,徐里直言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它的雄浑博大,包容创新。这个时代精神集结了历史节点中的要素,凝聚了历史长河中的精华,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厚积薄发传承发展。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肩负着中国青少年的审美塑造之重任。他认为,年轻人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与时俱进,跟随互联网一起发展,学习新生事物,这是新时代的典型特征。美中不足的是,他们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多。

要想改变这个局面,文化机构要加大力度创造更多机会去展现中国元素,让优秀的作品呈现在各大博物馆和青少年面前,从而让他们自主地热爱、崇尚、传播我们的文化。传播文化需要大环境和大背景,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激发青少年儿童骨子里热爱中国文化的“基因”。

用“西方画”表达中国韵味

徐里的作品反复体现出绚丽、浪漫、幽深的想象世界,超越了对于表象世界“真实性”的依恋,他的作品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遐想和思索,体现了东方人的适度中庸,雍容大度,内敛含蓄,深邃丰富。

徐里认为,中国画和油画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古代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重视个人的阅历、修养、境界、悟性。这对于其自身在油画中追求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如画面的气韵、意境是很有帮助的。中国传统绘画跟现代的关系不应割裂。不能因为学习西方就把自己优秀的传统给丢掉了。

中国油画中,中国精神不应只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符号,而应是一种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新文化价值体系,应该是充分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的清理和创造性的继承,以达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挺立和民族文化精髓的彰显。

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盛行的时代,彰显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更加必要。作为外来艺术品种的中国油画,如何与民族文化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艺术作品,是中国油画家不断思考与探索的,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独特的课题和使命。

徐里正是这样一位成功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徐里创作的“梦里家乡”系列,是追求中国审美境界的创作,“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油画风貌,油画创作一定要研究中国文化。所以我画‘中国山水系列的时候就有意把中国画和书法的传统,尤其是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融入到油画的创作中来,在油画中寻求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和意境。”

用画笔表现中国气派

艺术之路蒙恩师贵人

Q:请谈一谈您的艺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几位师长。

A:这一点很重要,事实上,在我求学和创作的道路上,得到过很多老师和朋友的相助,否则也成就不了今天。我小时候在农村乡镇公社成长,当时正是“文革”,很幸运,当时有文化文艺界的名人下放到那里。这样,我就有机会接触到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是最优秀的一批人,他们饱读诗书、阅歷丰富,有文化有深邃的理解,我在和他们相处时,耳濡目染,从小的观念和性情无形当中就受到他们的影响。

当时在公社里有很多演出,需要画很多板报、宣传画、连环画等,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美术。当时有一位镇文化站的老师,叫王良志,他画得很不错,就带着我们一批学生跟着他学画画,后来我们一个公社就走出来十几位大学生,从事了美术事业,或多或少都和这段历史有关。这段时光奠定了我的发展方向。

1977年恢复高考,福建师大艺术系的两位老师来招生,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大学老师,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被美术老师选中后,我到省城去培训,苦练了三年的基本功后如愿考上福建师大美术系。后来这位选中我的老师也成为了我的指导老师,叫林以友。

在高校读书的过程当中,我遇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而后,我又非常幸运地得以跨区分配,从福建的山区调到了厦门特区当大学老师。这是很难得的,从此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走上艺术道路,也有机会施展拳脚,展示才华。从大学老师到最年轻的系主任,再到市文化干部,我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厦门作为文化窗口,国内和海外的精英聚集,文化交流频繁,我身处其中。作为一位年轻的工作者,当时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师长的帮助和培养,直到现在,我虽然离开厦门了,但是厦门文化界的历届领导、师长朋友我都没有忘记,保持者密切的联系。

一代代大师超越前辈

Q:您最欣赏的国内、国际大师有哪些?

A:国外很多艺术流派,我都喜欢。每一位大师代表的是不同的时代,研究西方美术史,事实上是研究西方艺术大师的历史,比如文艺复兴时期,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仍然可以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等。文艺复兴以后,在西班牙和荷兰也一样,比如伦勃朗,画得非常好。而到了新古典时期就比较弱一些,画得有点矫饰,或者说是媚。

印象派时期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大画家。印象派画家从室内走向室外,过去的画家不知道颜色是怎么回事,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通过三棱镜人们发现了光,发现了三原色,由此产生了无数的复色,产生各种各样的色彩。在不同的光下,颜色是不同的。印象派通过光研究色彩。后期的大师走不同的思想流派,他们超越前辈。像塞尚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立体派的前身。立体派作品画在二维空间,而看上去又是立体的,不仅有正面,还有背面。从而发展到抽象派,像梵高。而梵高又出现野兽派、抽象表现主义等。而高更属于象征主义、原始主义,他又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抽象派包括热抽象和冷抽象,有感性也有理性,理性讲求黄金分割,一个色块在画布上的比例多大,都是经过严格的计算。到了后来,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根据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学理论,即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是超现实的,比如梦境,睡着以后人的思想并未停止,有很多的情节故事与白天是不一样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用画面来表达这些超现实的东西。总之,各个方向蓬勃发展,我都深入研究过,不由得深深热爱。

当然,走到现在似乎无路可走,当代画家以观念、数字、影像为表现形式,前些年还有装置、行为。我认为艺术还会回归的,如果艺术不通过艺术表现形式,那么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中国油画家不懈探索

Q:您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对透视原理、色彩构成等西方油画的技法有何借鉴?

A:在我的大学时期,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很多思潮流派都进来了,那时称为“85思潮”,我们都经历过。经过这么多年实践,模仿、照搬甚至抄袭并不是一条路。另外作为中国的画家,画中应该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人的思想、理念。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油画该何去何从的问题,能把油画和中国传统结合在一起,是最好的。我通过画中国画和学写书法来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油画能把中国的审美融合进去,使得作品面貌和一般画家的作品不一样。一般画家的画還是西方的,而我的油画具有中国气韵。或者说,我的语言是西方油画语言,但我的审美是中国的。

徐悲鸿、董希文,包括留学海外的赵无极、朱德群,以及后来的吴冠中,很多中国画家都在思考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问题,中国油画何去何从的问题。吴冠中、赵无极、林风眠等大师,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够与传统相结合。他们年轻时在民国时期,受到中国传统教育,骨子里深深根植着中国文化。他们留学法国,学的又是西方文化,在最新潮的时期,还是研究着艺术与中国,研究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所以他们的作品能够成功,能够最终被国人接受,是因为其中充满了中国的元素。我们这些后人也一样,要沿着前人铺就的道路,通过自己的认识来表现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元素的绘画表现形式。

Q:对水墨的实践和理解,在您油画的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A:照搬模仿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作为中国画家要有中国精神。我在书法和中国画方面是同时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在这个过程中,把中国元素和中国审美结合到油画创作中去。也可以说,我的油画是用西方语言表述中国审美。

中国文化滋润青少年

Q: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移动互联网、直播、VR等语境下,他们如何能够去理解传统的中国艺术?

A:年轻人与时俱进,跟随互联网一起成长。他们学习新生事物,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青少年,他们都会对自己祖国的文化有一定认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门不断打开,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却有所忽视。尤其,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于世界文化丰富性的贡献上,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文化自身的生命力,感受到中国五千年来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发展到今天,文化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古代圣哲的文化思想仍然影响着当下我们的生活。中国人通过自身努力,自强不息,让中国文化穿越时间、超越国别,让现在的人们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它的温度,触摸它的脉搏。说到文化自信,这一百多年来的努力是需要总结的。有人说要科学救国、全盘西化,也有的说要发扬传统,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理解、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青少年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西方文化依然强势,吃着麦当劳,看着好莱坞电影,用的是互联网,这导致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并不多。要想改变这个局面,首先,教育很重要。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流淌到血液当中。作为文化单位,要加大力度创造更多机会去展现中国元素,让更多优秀的作品呈现在各大博物馆和青少年面前,从而让他们自主地热爱、崇尚、传播我们的文化,这是很重要的。

相比之下,欧洲的博物馆就做的非常好,每天都有老师带领着成群结队的学生,坐在地板上,给他们讲艺术、讲历史,这对于孩子们增加母体文化的了解有很大帮助。传播文化需要大环境和大背景,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激发青少年儿童骨子里热爱中国文化的“基因”。

艺术创作凝聚时代气韵

Q:请推荐几个您比较关注的青年艺术家,您对青年艺术家有怎样的期待和鼓励?

A:我关注年轻艺术家这个群体的全局,对全国的青年艺术家而言,我希望他们视野更加开阔,眼睛向外看,也要向内看。向外看是指看世界、看未来。向内看是指看自己、看过去。在中国文化基础之上如何加工创造,走向未来,这是给年轻人的课题。

Q:吴冠中生前曾在798举办过一次画展,引起很大的轰动,好像您也曾在同一个画廊办过展览,请谈一谈你对艺术与市场的关系的看法?

A:我们是市场经济、商业社会,艺术发展自然离不开市场需求。画家通过一生的努力创作,作品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具备了一定的收藏价值,有商业价值是必然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诉求越来越高,在家里挂一些名人字画,彰显身份;或者收藏大师作品,这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是很重要的。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受到市场认可,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热爱,这是好事。

Q:关于中国画走向世界,您有怎样的理解?

A: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经济强国如何转变为文化强国,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在西方国家把资本主义文化凌驾于世界各国文化之上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冲突,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增强它的影响力,是有很大困难的。在西方,西方人看不到当下中国真实的一面,造成了很多误解。这需要强大的传播力度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Q:您认为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您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回应这个时代的?

A:时代精神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它的雄浑博大,包容创新。循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脚步,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这种时代精神集结了历史节点中的要素,凝聚了历史长河中的精华,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再传承发展。

人物小傳:画家徐里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兼任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办公室兼创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作品连续入选五年一届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及“20世纪中国油画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等国家级展览并获奖。作品先后被选送参加奥地利、日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荷兰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委员长厅、中南海、澳门博物馆、日本东京千代田美术馆、美国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荷兰祖特梅尔市政府、瑞典赫尔辛堡市政府、德国不莱梅市政府、新西兰惠灵顿市政府、日本佐世堡市政府,中国驻荷兰、英国、希腊大使馆等政府机构和美国洛克菲勒家族、英国伦敦市长、英国剑桥大学捐赠人保罗·贾吉爵士、雍和宫、南普陀寺等许多海内外收藏机构、收藏家收藏。

猜你喜欢

油画文化
一张油画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油画《塬下》
油画
谁远谁近?
《岁月长又长》(油画)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