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年演讲训练助我适应伯克利(我的留学故事)

2017-05-22顾琼雯

环球时报 2017-05-22
关键词:伯克利跨文化观点

顾琼雯

我在国内读的小学和中学,本科赴美留学,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6年本硕连读后,成为伯克利首位美国文学专业的亚裔女硕士。在美国读书期间,我荣幸地获得女诗人奖(美国作家协会分支机构诗歌工会针对青年诗人的一个评选)。我将自己适应美国留学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供后来人借鉴。

“三遍”演讲训练法

我是在上外(上海外国语大学)体系长大的孩子,从上外附小到附中。上外附中的老师会提出要求,包括大量课外阅读、演讲复述与写作训练。不过完成主要靠学生自觉。

从初一开始,演讲和写作成为我学习生活中的两大主轴。每一篇阅读材料,我都会要求自己专题演讲3遍以上。我当时是带着寻找演讲与写作切入点的心态去阅读的,这样的方法也令我事半功倍,每讲一遍都有新收获。第一遍为通解,了解故事情节后,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二遍阅读对书中人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人物的喜恶让我有了表达欲望,第二遍演讲着重人物形象的评判,并做到有理有据。第三遍演讲要讲出作者的用意。

整个中学阶段(初中四年加高中三年),这样的演讲训练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每天饭后一小时对着镜子练习,或基于文本复述表达,或任选主题,即兴演讲,从1分钟到3分钟,从3分钟到5分钟。后来我发现自己演讲上瘾了,一旦有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开口表达的愿望就抑制不住,经常拦住老外“强迫”人家听完我3分钟演说。

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论文

在上外附中时,身边高手如云,竞争激烈。很多同学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模联,不停刷题拿高分。我在其中算个另类,参与的大多是跨文化交流,比如参演《剧院魅影》,组织公益文化讲座、开展英语俱乐部、赴美采访老兵、研究中东问题、探索非洲民生议题、钻研古希腊哲学且发表论文等。

写申请文书时,我附上了自己的几篇研究论文,靠一己之力完成了文书写作。履历中满满当当都是我参加的演讲活动与论文成果。我的托福首次裸考118,其中口语写作全满分,在SAT分数不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拿到了伯克利、史密斯文理学院等10所美国顶尖文学系的offer。我想,自己之所以被美国学校看中,正是因为那些丰富多彩但与大多数学霸不同的经历。

演讲,从模仿名人开始

在国内求学时,我已被视为具有英语母语能力的学生,因此初到美国时,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然而很快就发现,现实很“骨感”。第一次去赛百味点餐,就碰到很多不会的词,美国本土人的交流速度之快也令我始料未及。这样的打击让我不愿意主动去接近美国本土人,排斥参加一切校内外的社交活动,加之超负荷的课业压力,生物钟严重紊乱。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融入美国生活。后来,我加入了几个公益组织,在活动中渐渐融入美国的文化圈子。

演讲在美国是极为重要的一门技能。在国内打下的演讲基础帮我很好地适应了学校这方面的要求。很多中国留学生问我演讲技巧,我建议从模仿名人演说开始,无论是历代总统演说,还是精彩的好莱坞获奖感言,总之从模仿精华开始。

在美国大学,写作是一项“日常打怪”任务,不少留学生因写不出论文而焦急得失眠。与其在写论文时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好好提高写作水平。写作依赖于大量的阅读积累,在伯克利,教授布置的阅读量通常是一周一二百页。除此之外,全班有三成同学还会读完一本约300页的选读书目。哲学文本常被忽视,其实《存在与虚无》《理想国》等哲学作品,是训练逻辑思维的不二法宝,运用到写作中会成为“点睛之笔”。

关于写作,每个人都是从生疏走向老练。我有两个方法,分别是“比较研读”与“同学批判”。首先寻找文献,最好是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之后再结合其他阅读资料,得出自己的观点。如何确保自己的观点没有漏洞?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同学相互评判。训练写作重要的不只是写的过程,交流、驳斥、捍卫观点,以及修改的过程,都远比初稿重要。▲

(作者英文名Vanessa,现为美国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伯克利跨文化观点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在美妙音符中感受波士顿音乐文化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校长眼中最有谁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即将招生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