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要留学,家庭教育得跟上

2017-05-22毕方圆

环球时报 2017-05-22
关键词:胡敏米尔斯财经

本报记者 毕方圆

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同时许多学校纷纷推出国际交流项目,各种机构举办的游学项目也令人眼花缭乱。毋庸置疑,全球化在教育领域已是不争的现实,许多家长开始思考如何让孩子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由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7)”日前在北京、上海跨城举办,围绕“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多名教育专家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沟通与表达很重要

教育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人才评判标准的变化。要想让孩子未来能适应国际化的教育,中国家长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需要革新。

哈佛大学驻亚太地区代表乔恩·米尔斯在论坛上谈到了中美家庭教育异同,他指出,中国家长在择校时特别看重学校排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学校与孩子的匹配度。另外,中国家长经常替孩子做决定,而美国家长会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当招生官问你为什么要选这个学校时,如果你回答‘我父母帮我决定的,那你肯定去不了。”米尔斯说,美国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如果家长过分干预孩子的选择,将对孩子申请美国学校非常不利。

米尔斯还提到自己曾遇到一个学习很好的中国女生,SAT考试成绩满分,但最后没被任何一所常青藤学校录取,她让米尔斯帮她问问原因。米尔斯问了哈佛招生办主任及几个招生官,他们的答复是——这个女生除了学习,其他什么事都没做。哈佛想招的学生,是能在课堂里和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友谊,而且能够成为哈佛校园里非常有价值的一分子,而不是一个只知道在图书馆里看书的孩子。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胡敏有着多年的留学培训经验,他发现留学成效好坏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联,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量留学失败的案例。胡敏建议家长当好孩子的教练和队友,要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在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中,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是常态,项目结束后要做汇报(presentation)。这些经常会难倒中国留学生,即使能够参与,也很少能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成为活跃者、领头人。胡敏说,在美国,语文课特别强调写作、公众演讲、项目汇报,而中国课堂对孩子的这方面训练不够,这个空缺需要家庭教育来补位。家庭是个天然的、亲密的团队,家长要带头阅读、学习,并跟孩子交流、互动、分享,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加以适当的练习,他们就能在需要的场合大方自信地表达自己。

财经素养,被忽视的能力

留学低龄化趋势风头正盛,不少家长担心孩子的自制能力不强,出国在外缺少管束,会养成过度消费的不良习惯。留学生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各项支出?这个问题背后是一个被忽视的热点——如何培养孩子的财经素养。

“财经素养不只关乎钱,更包含资源管理、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苏凇在论坛上发言时说,财经素养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财经思维和行为,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我们将其转化成考虑问题的一个思维角度,并形成习惯;第二,财经素养不仅仅限于让孩子知道更多财经知识、金融知识,而是要更关注怎么管理自己的资源,包括对金钱、时间、精力、技能等的管理。

对于财经素养的重要性,胡敏深有体会,他举例说,自己的儿子在美国读书时一学期打好几份工,但这并没影响他的学业,5年拿了会计、金融、电子工程三个学位,还荣获麻省理工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胡敏从自己养育孩子以及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大量观察中总结道,父母持有健康的经济观、金钱观,放手给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不但能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更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我规划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家里如何培养孩子的财经素养?苏凇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购物、旅游计划,一起算一下成本;和孩子讨论家庭的收入支出;把一些家务工作分给孩子,完成可以获得报酬等。

如何应对跨文化交际之痛

跨文化交际是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陈采霞教授认为,在美国,有的中国孩子来自同一个地区,学习成绩差不多,但到美国以后的经历可能有天壤之别:有的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结交很多新朋友,有的却迟迟找不到接触新环境的切入点,甚至最后只能无奈离开。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谈到“跨文化交际三要素”:1、语言过关——高能高分而不是高分低能;2、性格开朗——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3、能力强大——出类拔萃而不是十全十美。

“把地球作为孩子成长的舞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益民认为,跨文化交流能力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开放的心胸,二是批判性思维。有了开放的心胸,才会接触丰富多彩的事物,接纳和团结不同的人;而有了批判性思维,才会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评估,从中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前者是善于肯定、善于接纳,后者是善于否定、善于甄别,两者要综合运用。”

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可能陷入一个误区,即让孩子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但这样做忽视了自身民族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建议中国家长,在让孩子去学英语的同时,别忘了教他们学做中国饭,了解一些中国文化,因为这些民族文化符号会是他们以后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资本。

论坛上的两名“国际榜样”也印证了这点。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冉维说,他读过很多中国古代哲学的英文版著作,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让他在哈佛上课时感到很自豪,因为许多课程中提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我们的孔子、老子几千年前就讲过。曾在牛津大学就读的张哲说,中国人是天生的厨师,在牛津读书时,他通过给大家做饭结识了很多外国朋友,他认为,饮食是最好的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胡敏米尔斯财经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财经日历
闺蜜醉死街头,预谋命案何止祸从口出
《淘气二人组》(二)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淘气二人组
重视平面几何知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5%的水下奇迹
毒蛇和权杖
保证期间已过保证人不再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