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大国工程
——港珠澳大桥(成就篇)

2017-05-22

中国工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跨海大桥理念

走进大国工程
——港珠澳大桥(成就篇)

它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被国内外媒体赞誉为“超级工程”;它是继丹麦瑞典厄勒海峡通道、日本东京湾跨海通道、韩国釜山巨济跨海通道、美国切萨皮克湾跨海大桥之后国际跨海工程建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它创造了无数工程奇迹,承载了中国几代工程人的智慧与梦想,它就是令世界瞩目的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跨海交通工程。大桥全长55公里,由人工岛、桥梁和隧道组成,于2009年底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拥有世界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缩短香港与珠江口西岸陆路交通时间,形成1小时经济圈。珠海到葵冲货柜码头的距离从目前的约200公里缩短为约65公里,珠海到香港国际机场的距离从目前的超过200公里缩短为约40公里,将对珠江西岸旅游业、产业转移、物流等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更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为三地未来合作勾勒出更全面、统一的发展方向,更可以成为内地经济发展的引擎。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中面临着诸多“超级难度”,创造了无数“零的突破”,可谓我国交通行业发展的“集大成者”。

严苛的施工环境

港珠澳大桥横跨全世界最繁忙的伶仃洋航道,是全球重要的贸易航线,处于全国密集度最高的港口群,日均船舶流量达4000艘次,年运送旅客超过2000万人,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2亿吨。要尽可能减少对通航的影响,同时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和进度,是港珠澳大桥工程面临的重要难题。

复杂的海况,多变的水文和气象条件是又一个“先天难关”。与此同时,大桥施工更面临着香港机场限高、横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海水腐蚀等客观环境制约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安全、环保、工期、质量、多方协调等提出了高要求,给工程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难题。

刷新纪录的“中国标准”

港珠澳大桥打破了国内的“惯例”,提出了“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要求。为了这一“标准”,大桥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造,从工程管理到质量控制都进行了突破。作为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仅主体工程的主梁钢板用量就达42万吨,更可抗16级强台风、8级强地震。

为了保障工程的“耐久性”,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应运而生,在多个领域填补了我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空白,诸多施工工艺及标准均达国际领先水平,“港珠澳大桥标准”正在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

具有“教科书”意义的科研创新

2010年,“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正式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由交通运输部组织实施,研究参与单位包括21家企事业单位、8所高等院校,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产学研结合,覆盖桥、岛、隧工程全产业链的“智囊团”,科研队伍人数超过500人,共设5大课题、19个子课题、73项课题研究。

研究形成了一批重大技术攻关成果,共获国内专利授权53项,编制标准、指南3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项,出版专著18部,发表科技论文235篇。研究成果大范围应用于项目实践,解决了工程推进中的重点难题。

开创性的工程管理理念

在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要求下,工程建设具有突破性,而工程管理理念也必随之作出突破。港珠澳大桥项目开创性地提出了四大理念:全寿命周期规划,需求引导设计;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立足自主创新,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涵盖设计、施工、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可谓交通行业的一次跨时代飞跃。

在“需求引导设计”的理念指导下,港珠澳大桥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四化理念,将桥梁生产变成工业生产,有效保障桥梁构件的质量与寿命,更带动了我国钢结构制造行业的产业升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体现在工程中的管理、设计等各层面,如创新性地提出HSE(健康、安全、生态)一体化管理理念,在桥墩布设中充分考虑防洪纳潮因素,在桥塔、人工岛外观设计中巧妙融合自然环境。

“全寿命周期规划”理念,不仅充分考虑建设期,更充分考虑运营管理、维护保养需求,保障整个工程120年全寿命周期内,结构功能满足使用要求且成本最低,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及高度前瞻性,贯彻落实 “建造世界级跨海通道,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地标性建筑”的建设目标。

万众同心,创造“中国速度”

七载寒暑,春华秋实。在中央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三方政府科学管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披荆斩棘,已于2016年9月27日实现桥梁工程的贯通。

2010年10月,港珠澳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正式开工,曾创造1年完成10节沉管安装的“中国速度”。2016年12月26日,大桥海底隧道所需的33节巨型沉管预制完成;2017年3月7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最后一节沉管安装成功,已建隧道总长达到5652米,距最终合龙仅差12米。

港珠澳大桥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它是广大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团结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

港珠澳大桥——真正的大国工程。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供稿)

1.桥塔为海豚造型的江海直达船航道桥

2.钢箱梁吊装

3.隧道沉管管节预制

4.重达3000吨的江海直达船桥塔吊装

5.采用钢圆筒 “快速成岛”方案建成的西人工岛

6.港珠澳大桥“海事处”为工程保驾护航

7.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8.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猜你喜欢

跨海大桥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相关论
致敬!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江苏民企力量
数鸭子
港珠澳大桥开通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唐佑林:跨海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