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淮麦39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7-05-19王安邦顾正中周羊梅杨子博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淮北新品种

王安邦,顾正中,周羊梅,杨子博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

小麦新品种淮麦39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安邦,顾正中*,周羊梅,杨子博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

王安邦,顾正中,周羊梅,杨子博.小麦新品种淮麦39选育及栽培技术[J/OL].大麦与谷类科学,2017,34(2):31-32[2017-03-28].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69.S.20170328.1621.001.html

淮麦39是以周麦13为母本、豫麦69为父本进行杂交,并经多年单株选择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平均成穗38万~40万/667 m2。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穗层不整齐,剑叶挺,株高85 cm左右,茎杆弹性较好。纺锤型穗,穗型较大,结实性好,平均每穗结实38~40粒。籽粒硬质,千粒质量42 g左右,田间自然发病轻。适合在江苏沿淮及淮北地区中晚茬口种植。

小麦;品种;淮麦39;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稻麦两熟为江苏淮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制度。近年来,由于农村缺少劳动力,人工插秧种植的水稻面积逐渐减少,而以机插秧和直播稻方式种植的水稻面积逐渐扩大,使水稻的成熟期逐渐推迟,也推迟了下茬小麦的播种期。据统计,淮北地区的小麦有40%播种期较迟,相关研究表明小麦播期越迟产量越低,说明晚播是影响淮北地区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1-5]。淮麦39是淮安市农科院选育的晚播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潜力高,田间抗病性强,更适合江苏沿淮及淮北地区水稻茬口种植。

1 选育过程

为选育晚播、高产小麦新品种,用周麦13和豫麦69做杂交配组,其中周麦13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父本豫麦69为河南新乡农科所选育的大穗型小麦新品种。淮麦39自F1代即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2002—2003年F2种植20行(约1 500株),在其中进行单株选择,2003—2009年连续进行单株选择,2009进入鉴定圃进行产量鉴定,2010年进入品比圃,2011年出圃(淮麦1112)。淮麦39育种系谱图见图1。

图1 淮麦39育种系谱图

2 产量表现

2.1 江苏省区域试验

2012—2014年淮麦39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小麦区域试验(表1),2012—2013年9个试点平均产量达 7 420.8 kg/hm2,较对照郑麦 9023增产10.29%,较对照淮麦20增产3.53%,居参试品种第3位;2013—2014年10个试点平均产量为8 435.8kg/h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14.49%,较对照淮麦20增产6.79%,居参试品种第1位。淮麦39两年平均产量为7 928.3 kg/h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12.59%,较对照淮麦20增产5.24%,2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1位。

2.2 江苏省生产试验

2014—2015年淮麦39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小麦生产试验(表2),10个试点平均产量为7 907.55 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7.96%,居本组参试品种首位。

表1 淮麦39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产量参数

表2 淮麦39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小麦生产试验参数

3 特征特性

淮麦39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平均成穗38万~40万/667 m2。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穗层不整齐,剑叶挺,株高85 cm左右,茎杆弹性较好。纺锤型穗,穗型较大,结实性好,平均每穗结实38~40粒。籽粒硬质,千粒质量42 g。田间发病轻,抗性鉴定:中感赤霉病、纹枯病,高感白粉病,感黄花叶病。品质检测2年平均结果:容重789 g/L,粗蛋白含量13.7%,湿面筋含量28.05%,稳定时间12.2 min,硬度指数65.6。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种地区

本品种适宜江苏省沿淮麦区及淮北麦区晚茬口种植。

4.2 适期播种

本品种适合10月15日—11月初播种,最佳播期为10月15—25日,晚播时要增加播种量。

4.3 合理密植

基本苗15万~20万/667 m2均可获得较高产量,基本苗18万/667 m2时产量最高。

4.4 肥水管理

施纯氮18 kg/667 m2、五氧化二磷7~8 kg/667 m2、氧化钾7~8 kg/667 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入,氮肥作基肥施50%,拔节孕穗期施50%。

4.5 防治病虫草害

冬前和早春要防除田间杂草,做好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蚜虫防治工作。

4.6 收获

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1]阎素红,蔡忠民,杨兆生,等.不同肥力对晚播小麦开花后地上器官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0,20(3):46-49.

[2]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等.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29(2): 204-207.

[3]杨佳凤,丁锦峰,顾后文,等.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氮素积累特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4,35 (1):49-54.

[4]杨佳凤,丁锦峰,顾后文,等.密肥组合对稻茬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3):503-506.

[5]李若楠,张彦才,王丽英,等.晚播小麦优质高产施肥数学模型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0(4):1-4.

S512.1+1

:B

:1673-6486-20170313

2017-02-10

王安邦(1982—),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E-mail:wang-an-bang@sina.com。

*通信作者:顾正中(1969—),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E-mail:hynksgzz@163.com。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淮北新品种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青菜新品种介绍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淮北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研究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