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跨境金融,和中国企业肩并肩

2017-05-19沈伟民龚雄武

经理人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资银行金融服务跨境

沈伟民+龚雄武

和中资企业一起肩并肩深耕国内,—直到近年来的携手“走出去”,这是中资银行的必然选择。虽然,人民币及金融体系的国际地位暂时逊于部分发达国家,不过中资银行业国际化最核心的经济要素却已具备,包括平安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一大批优势银行如今已经率先走出了第一步。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业机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促进中资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转型和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资银行:随中资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中资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迅速,对外投资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根据《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因本文截止期尚未公布2016年数据,暂以2015年数据为例)》,2002~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十二五”期间对外直接投资5390.8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超过了同期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资本项下净输出,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9%,金额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5年末,我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0978.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2015年末中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4.37万亿美元。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合作方式日益丰富。对外投资手段从以往的以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境内设立国际独资企业和国际合资企业的投资形式)为主,逐步发展到收购、兼并、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

投资领域更加多元。除商贸服务、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外,金融、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也日益增多。

覆盖地域不断扩展。经过多年市场开拓,目前我国的投资已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

民营企业影响与日俱增。近年来,非国有企业凭借其独特竞争优势,国际市场份额大大提升,在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中机构数量已占比近半。

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部分中资银行也加大相关海外业务拓展力度。跟随客户,布局海外,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一些中资银行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中资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境外机构网络布局逐步扩大。一方面,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力的中资银行在客户跟随战略引导下,抓住一些国家经济低迷、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放宽的有利时机,通过自主申设、战略并购等手段,积极拓展境外经营网络。截至2015年末,共有22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了1298家机构,覆盖了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级机构213家,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另一方面,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呈现向新兴市场国家等欠发达地区重点倾斜的趋势,但中资银行海外网点多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几大国际金融中心,整体网络布局仍不平衡。例如,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主要着力于资源较密集的发展中国家,以海尔、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在发展中国家加快业务拓展。相比之下,各中资银行在发达经济体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超过了其海外机构总数的80%,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机构布局较为滞后。

二是金融产品及服务日益多样化。为满足企业“走出去”实际需求,中资银行不断创新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除提供出口信贷和境外投资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外,努力创新為境外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近期,中资银行在境外大力拓展境外发债、并购、上市等顾问服务以及银团贷款等投资银行服务;加速发展国际结算、内保外贷等中间业务,以及跨境人民币、全球现金管理等风险管理服务;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努力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尽管中资银行在拓展境外产品体系和服务范围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论在广度和深度还是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与中资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中资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跨国投资并购等领域经营活动日趋活跃,企业的融资需求日趋多元化,而中资银行在海外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时,往往局限于一般性的贸易金融业务,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事前金融咨询、事中融资、事后管理支持等综合经营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目前,中资银行在海外并购咨询方面的团队建设较薄弱,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较为欠缺。此外,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金融产品种类少,避险工具缺乏,同类产品的价格与外资银行报价相差很大,境外中资企业很多情况下只能选择外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相关支持配套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针对“走出去”企业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近期中资银行有侧重地出台、制定多项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帮助企业打开市场、控制风险。例如,为强化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政策性银行出台了《关于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为推动企业出口业务发展,大型银行制定了《短期出口信保融资业务管理办法》、《关于支持企业“走出去”促进信贷业务跨境发展的意见》等。然而,相关银行支持政策和措施仍缺乏统筹协调和系统性,尤其在针对中小企业海外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服务企业“走出去”团队日趋专业化。为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中资银行近年来积极建设“走出去”核心团队。例如,一些大型银行初步建立起面向中资企业集团全球经营范围的多产品交叉营销团队,同时,在强化专业团队分工的基础上,针对重大或复杂项目,通过抽调相关人员以项目组方式集中工作,以保证服务效果和质量。但由于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对当地市场、文化和监管政策环境的熟悉程度仍存在较大差距。

中资银行:加推跨境金融解决方案

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各种贸易项下和资本项下的跨境交易行为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必须紧跟企业这一步伐,敏锐捕捉跨境交易主体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其一,支持中资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开展兼并收购等业务。随着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实力的认可,越来越多受国际投资者认可的中资企业开始“扬帆出海”,到海外市场开展各种形式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在境外直接发行股票、债券,在境外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开展兼并、收购,在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等。这些资本运作,对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境外资本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会计准则等与中国存在很大差异,中资企业迫切需要获得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的配套服务。作为企业增信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内商业银行的配套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可或缺。例如,在中资企业与境外被收购标的公司进行商务谈判过程中,中资银行出具的承贷意向函,可消除被收购公司对于后续收购资金的后顾之忧。再如,近年来,中资企业赴海外发债现象有所增多,而发债所需要的信用支持,大多为发债主体境内有实际运营的母公司所提供的支持函/安慰函、维持良好运营协议、人民币备用贷款额度等,由于均非法律意义上的担保,无法为境外债券持有人提供“硬”的还款保障;而如果国内商业银行能为债券提供备用信用证支持(内保外贷),则该债券评级往往等同于提供备用信用证担保的银行的评级,发债的票面利息也会较低。

其二,为境外股东股息红利汇出、股东减持等提供便利。随着更多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到中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外资股东的分红派息所得资金购汇汇出境外的需求增多,外资股东减持A股现象也时有发生。活跃的市场交易行为,是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活力的体现,也是“中国制造”国际化的体现,有利于未来更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

国内商业银行应顺应资本市场开放的潮流,在遵循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合法、合规地帮助上市公司股东办理跨境收支;同时,为满足企业合理合规的理财、外汇避险及增值、融资等需求,商业银行还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民币存款质押、内保外贷、美元融资等业务,以便利企业的跨境资本运作。

其三,为中资企业境外私有化退市提供服务。近年来,赴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有些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对于中资企业而言,在境外上市还是在A股上市,完全是其基于对境内外资本市场和自身经营模式、融资需求等因素的综合考量,进行自主选择和动态调整的企业行为。随着企业的经营和需求的变化,不乏一些优秀的企业,选择在海外退市,返回A股上市。这些优秀企业能够带回国外发达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经营理念,更好地融入到“中国制造”的升级转型和跨越式发展中,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

国内商业银行可通过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中资企业的海外退市活动提供政策咨询、国际收支、搭桥贷款、并购贷款等多种支持。比如,中资企业在海外私有化退市前,私有化发起人需要向小股东回购公司股份,因此会有较大的融资需求。具备资金规模优势的政策性银行可以在质押退市公司股权的前提下,为其提供搭桥贷款、跨境并购贷款;商业银行则可在符合跨境担保监管政策的前提下,为其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以“内保外贷”的方式帮助企业在境外实现融资。

其四,为中资企业海外贸易平台提供融资便利。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已经离不开国际原材料采购市场、产成品销售市场和海外营销渠道。拥有一个高效便利、成本低廉的海外贸易平台或销售平台公司,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选择。这些境外公司需要在当地获得融资支持,而其轻资产的特征,又较难达到当地银行的授信門槛。作为支持中国制造类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融资增信手段,国内商业银行可占用境内企业的授信额度,为其开具融资性涉外保函,帮助其境外公司获取境外当地银行的贷款等融资支持。

总之,在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征程中,中资商业银行大有可为。《经理人》也注意到,企业的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所能概括的,而是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复杂的跨境交易行为,而很多具有优势能力的中资银行已经紧跟这一趋势,不断尝试跨境“供应链”融资、跨国公司“资金池”等新兴的跨境银行产品,并努力融合贸易金融产品、投资银行产品等,形成全方位的银行产品与服务,抢占跨境金融新高地。

基于以上背景,《经理人》杂志联合《公司金融》杂志在本届金融榜单的评选上,聚焦商业银行在跨境金融这一趋势性业务上的表现,以期树立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化进程的优秀典型,提升中国金融的国际地位,加快供给侧改革进程,并由此激活实体经济,维护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历时3个月,通过对商业银行的目标筛选、到入围名单的确定、复选以及最后阶段的专家和经理人数据端的评议、投票,最终诞生了“2016~2017中国商业银行最具价值跨境金融服务品牌TOP20”榜单。

在本轮综合的排名上,荣誉TOP20的分别是平安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上海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

平安银行能超越五大国有银行,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其先行一步,通过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创新的线上化、全流程、一站式跨境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跨境e金融”。

根据了解,平安银行的“跨境e金融”最终目的是以跨境交易为驱动,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信息、贸易、金融等一揽子服务,构建集交易撮合、销售及订单管理、物流、保险、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支持平台,同时实现商流、信息流及客户资源共享,推动建立跨境交易的大数据交互平台,进一步突出1+N供应链金融产品普惠、便利等特性,实现互联网+金融+外贸的有机结合。

另外,平安银行的“跨境e金融”还兼具功能领先的跨境第三方支付系统,为中小外贸商家提供便捷的跨境电子收付款服务。平台的跨境资金池服务功能,依托银行的境内账户、离岸OSA、NRA以及FTN账户,在一家银行内部实现了外币现金管理的高效运营。此外,平台创新推出的外贸管家功能模块,客户只需注册橙e网就能免费使用平安银行提供的线上管理平台,能够轻松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支持境内外多个公司的多个账户管理。这些跨越银行传统产品的互联网增值服务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体现了平安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市场推广过程中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当然,在分羹跨境金融市场上,五大国有银行也在加快自己的节奏。

一直以来,中国银行都是跨境结算领域的市场领跑者,是企业办理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的首选银行。比如,为解决涉外承包工程企业向境外工程业主开立大金额的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时,遇到的保证金不足或授信额度不足的问题,该行向市场推介独具中行特色的风险专项资金项下的保函业务,深受涉外承包工程企业欢迎,有力地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中行已累计为企业办理该业务超过1亿美元。又如为广西最具有代表性的“走出去”企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立公司全球外汇资金集中账户,为该公司办理了海外直贷、内保外贷、协议融资的贸易融资产品累计超过1亿美元,以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获得了柳工的高度好评。

农业银行则促进人民币在东盟、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使用,专门打造出跨境金融服务新平台,比如在广西成立东盟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心功能,在云南成立泛亚业务中心,在内蒙古成立对蒙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心,推进人民币与越南盾、缅币、老挝基普、泰铢、蒙古国图格里克等货币的交易兑换;在全国首家推出人民币与塔吉克斯坦索莫尼挂牌交易,并创新跨境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农业“走出去”,为涉农企业在塔吉克斯坦建设棉花产业基地发放人民币项目贷款。

另外,在发展离岸人民币投融资业务方面,农业银行除在香港、新加坡持续发行和承销人民币“点心债”、“狮城债”外,还率先在台湾地区发行“宝岛债”、在德国发行“莱茵债”、在阿联酋发行“酋长债”、在伦敦发行绿色债券等人民币债券。

工商银行的战略与策略是,依托商业银行业务优势,凭借强大的客户基础和外部合作资源,不断开拓创新投资银行业务,形成集交易前的撮合、交易中的融资方案设计和资金安排、交易后的资源整合和本地化服务为一体的全流程跨境并购金融服务体系,为跨境并购客户提供包括交易顾问、融资顾问、并购融资安排等在内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仅2015年,工行牵头组织完成跨境并购交易25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18亿美元,占中国企业“走出去”交易总额比例近20%。

建设银行则在2016年12月21日正式对外发布了“跨境e+”综合服务平台。这是中国建设银行针对跨境电商类业务专项推出的统一金融服务品牌。目前,跨境e+平台已经对接十几家平台公司,服务数万家终端小微客户,月均结算量超亿元。

交通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首发银行之一,利用其“一体两翼”的境外机构布局,充足的境外银行资产配置和全球各国家地区建立的同业代理行关系,为企业“走出去”及境外“请进来”提供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

交行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涵盖国际结算、贸易融资、跨境投融资、全球财富管理、投行服务、帐户服务等方面。业务可操作品种涵盖各种企业类型,对于进出口贸易企业,交通银行将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信用风险管理、人民币融资、保理等;对有“走出去”打算的企业,交通银行亦提供跨境人民币保理及担保服务、投行业务、人民币NRA账户服务等。

除此,股份制和城市银行也亦步亦趋,积极加速布局跨境金融业务。

招商银行推出的“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和全球化经营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綜合化贴身金融解决方案。其“跨境金融”全面覆盖了从进出口贸易、境外承包工程等传统领域,到对外投资、兼并收购以及境外IPO、发债等海外筹融资等新型资本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

邮储银行提出了跨境电商一站式金融服务理念及四大类产品体系,并在2016年发布了其跨境电商专属产品——“跨境e贷”、“保税e融”,分别针对出口型与进口型跨境电商,量身定制灵活便捷的金融信贷方案。

兴业银行发挥多牌照综合化经营优势,有效整合集团资源,为客户提供“本币+外币”“商行+投行”的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9月末,该行贸易金融客户数18768户,跨境结算业务量661.31亿美元,其中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累计869.70亿元。

中信银行成功上线了国内首套“全程不落地”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系统。该系统可提供包括14个外币币种的线上结售汇、收付汇、跨境人民币收付、国际收支申报、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申报和个人结售汇登记等服务,是国内首套从前端交易到后端申报支持“全线上、自动化”处理的跨境支付系统。

浦发银行利用身在上海自贸区便利,充分运用FT账户体系和“创新监管互动机制”,在拓展FT账户功能、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创新外汇管理体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参与了全维度的自贸区创新首发,并连续6次入围上海市金融办组织的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是创新案例数量最多的银行。

光大银行在国内较早实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集约化管理和集中操作,已经拥有大量精通信用证业务、UCP600、托收统一规则、保函业务规则和相关法律的从业人员,能为进、出口商提供开证、审单、处理纠纷等全面的专业化结算服务。目前,光大银行能提供包括进、出口商所在国家风险、产品市场走势、进、出口方银行选择、信用证条款、单据质量、外汇管理、融资方案咨询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

无独有偶,和中信银行一样,民生银行也推出了一套“全程不落地”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系统。不同的是,民生银行的这一系统提供了包括9个外币币种的线上结售汇、收付汇、反洗钱、国际收支申报和个人结售汇登记等服务,从前端交易到后端申报实现“全线上、自动化”处理,为跨境电商支付结算提供了高效的服务支持。

广发银行推出的“跨境直通车”服务,则专注于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和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将现金管理产品创新理念嵌入到跨境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中,为企业提供涵盖本外币国际结算、贸易融资、跨境担保、项目投资、避险理财、现金管理等六大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上海银行则利用沪港台“三地上银”、香港子行、战略投资者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服务平台及上海自贸区业务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跨境金融综合服务。

华夏银行的策略是,与境外1522家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以此覆盖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其跨境金融业务是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国际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外汇担保、贸易融资等全方位产品和服务。此外,通过与国际同业建立代理行关系,支持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与同业单设、互开本币结算帐户拓展人民币清算网络;与代理行通过客户互荐,为中外企业搭建全新的国际金融服务平台,不断为“走出去”企业拓宽国际资源。

北京银行发布了其为自贸区内企业量身打造的自贸区综合金融服务产品“自贸盈”,该产品包括:跨境直贷、跨境融资保函、国际贸易福费廷、跨境理财、全球现金管理、前海跨境贷、租赁支付通等。

宁波银行的“跨境盈”金融服务平台早在2013年年初就已推出,是宁波银行与华侨银行等境外银行联合打造的境内外一体化跨境金融服务平台。

江苏银行通过推出“跨境汇e融”综合服务平台以支付单据、物流单据、交易单据及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的“三单对碰、三流合一为目标,建立适应跨境电商的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满足跨境电商企业的综合金融需求同时有效解决了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需求。

南京银行则切入到中资企业上海电建参与菲律宾火电项目建设项目中。

当然,《2016~2017中国商业银行最具价值跨境金融服务品牌TOP20》只是一个年度最佳代表和缩影,事实上,还有无数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积极参与中资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尽管,国际经济目前依然存在不确定,风云变幻依然莫测,但是我们相信,在和中资企业肩并肩“走出去”的同时,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将越来越有能力学会国际化。

猜你喜欢

中资银行金融服务跨境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资银行“直面”挑战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跨境直投再“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