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江考察记

2017-05-19王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汉城题刻通江

王杰

我是地道的北方人,到四川的机会很少。以往总是听说“天府之国”,却不明个中含义。2016年10月15日,我有幸跟随蒋晓春教授到巴中市通江县考察。在通江,我们一行人与蒋老师一起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重要财政根据地、得汉城、梨园古镇及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林园等地。这次考察,我总算彻底明白为何为“天府之国”,何为“好山好水好风景”。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经济总公社旧址

我们此次考察的首站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重要财政根据地。川陕经济总公社旧址是光绪年间建筑,因碑文题刻风化严重而不得具体年岁。该地曾是当地大地主李氏家族祠堂。只见瓦梁为莲花底座,乱草堆内发现人字形条石一块,底部刻有祥云纹,侧面为规则的人字纹与宋代筑建城墙惯用的石条极为相似。

二、天然屏障·得汉城

走过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委员会(川陕经济总公社)旧址,我们来到地理环境独特、崖壁高不可及,拥有比人工修建城墙坚固百倍的天然城墙之称的得汉城。我们在得汉城内几乎见不到人工城墙,只能在城门附近见到为数不多的墙体。据史料记载,得汉城的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均按照地形条件依山而筑。得汉城的出城道和城门间均为夹角,这样既增加了从山下攻城的敌军攻破城门的难度,又可以起到保护城门使其免于直接暴露于敌人火力之下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得汉城城门条石上石细小,下石粗大,东门处有一咸丰年间篆刻的万古不朽碑。碑文的详细内容因风化严重或遭破坏而难以辨识。我们到时,东门的顶部已不存,与东门相距10米处的城墙上有面题刻写着“雄镇巴西”。该题刻右侧30cm处的墙壁上,疑似有2行题刻痕迹(疑似因风化严重或遭破)该题刻左侧60cm处有题刻写着“山高水长”四字,呈两竖行排列。该总题刻下方有“安□寨”三个字。中间字迹因风化严重无法分辨。錾痕有人字形和竖条纹两种,錾痕稍凌乱。城门外是陡峭且规格不齐的阶梯,这些階梯大都是在原有山岩的基础上开凿的。城门右侧为数十米的悬崖,左侧为高几米的石壁,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南门遗存总高328米,宽146米,高243米,门轴纵深12厘米,门钩子13.5厘米。南门条石第二层为规则的人字纹,其余纹络不规则。距离南门约10米的地方有面题刻,字迹为:得汉城。该题刻总高1.8米,总宽2米,字体宽13.5厘米,长50厘米。距离题刻左下角135厘米向下40厘米处发现咸丰年间 铜板300枚。据宫局长讲,该铜板现陈列于通江市博物馆内。

如果不是有付站长的带领,我们恐怕要花上好大功夫才能找到南门。我们到时正好看到工人在修整南门城墙附近的树木。只见树木几乎把整片城墙都掩盖在山体之后,工人们在费力地清理崖壁上的青苔。这时蒋老师也停下脚步,拿起地上的梯子,跟工人一起在高空清理崖壁,试图寻找到更多的蛛丝马迹。很遗憾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发现。但是我们相信,深藏在得汉城背后的宝贵财富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北门一侧是陡峭的山体,另一侧是断壁悬崖,通向城门的道路逼仄而漫长,城门之外的道路一侧还有可以隐蔽侦查和攻击的位置。我们在城门附近发现疑似炮台和敌楼等防御设施的痕迹。若真是这样,那么当年的守城将领便可随时观察敌情和攻击敌人。如此精妙的设计可轻易给攻城者带来极大地困难,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在所有关于得汉城的历史文献中均未看到蒙军攻破得汉城的记录,如此可见,得汉城的防御体系的确牢不可破。得汉城之行让我们由衷赞美巴山人杰出的工艺技术和通江人民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描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的“巴山”便是此地。站在烟雨朦胧的巴山之上,远处蜿蜒曲折的小镇若隐若现,我只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三、梨园古镇·农耕文明

走出巴山,日已西斜,但我们的日程还有一个考察点,我们要到梨园古镇,去感受传统农耕文明。这一路,不同于之前的山环水绕,我们还在付站长和宫局长的陪同下行走了一次“地道战”路线。起初,付站长说要带我们走次地道战路线,我还满怀兴奋地以为要走红四军当年与敌人进行艰苦斗争时期的路线呢。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因为当地地形的需要而建的一个小型地下商圈,只是被赋予了“地道战”的美名而已。

驱车离开“地道战”大约走了20分钟,伴着落日余晖,一座古朴精致的川南古镇便展现在我们面前。来之前,我看到梨园古镇的名字,以为这里是川剧之乡呢。看到梨园,蒋老师便告诉我们这个“梨园”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复杂,这只是这个村子的名字而已。刚下车,我的目光便被一位衣着朴素、身背竹篓、站在河边饮牛的老阿姨吸引。我们不约而同的拿起相机,捕捉这个十分有爱的画面。

这里的水之清澈也让我们分外惊讶,宫长局告诉我们,这叫“蜀江水碧蜀山青”。梨园古镇真不愧为天府之国的一部分。行走间,宫局还告诉我们一个当地谚语,“一日黄沙三日雨,三日黄沙九日晴”,这是老一辈人根据世代生活的经验总结下来的。老一辈劳动人民的智慧再次让我们不由想要得竖起大拇指。

这里古民居的窗户上依然有雕花,且造型精致,付站长告诉我们,这个雕花至少是清代就有的。雕花的造型有福禄寿喜、三羊开泰、岁岁平安、步步高升等,品类繁多。行至一处古民居前,门前的老者告诉我们他们旁边的那个空着的民居曾是清代官员的老家,他们门前的甬道为官道,在古代只有入仕的人才能从此经过。那户人家大门上的对联因时日太久而不清晰,老人告诉我们是“忠厚留有余地步 和平养育限生机”。

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依山而建,沿江而筑、随弯就弯、开合有致、布局灵活、规划合理的传统民居,它们“筑台为基,吊脚为楼、顺坡造房、随坡就势”。我想,这是它们充分考虑四川地区山多水多的特点,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创造良好生活空间的又一“绝活”。我们在村里看到了典型的明代崖墓,崖墓旁的碑面上密密麻麻的刻着碑文。蒋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碑文大多是逝者的亲属的名字,当地有铭刻亲属名字以慰逝者的习俗。途中还又发现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大白鹅,他们一路欢歌从家门前出来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并目送我们离开。

在暮色苍茫中,听着宫局和付站长的介绍,眼望着这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美画卷,想着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之声相闻的情景,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温馨之情。这不正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实再现吗?!若非夜色已至,光线不好,我们真的想以这充满生命力的梨园古镇为背景,与今天辛苦陪同我们的宫局和付站长合影留念。

汽车在夜色中疾驰,这时已是晚上八点种,返回通江县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我们毫无疲惫之感,依然沉浸在巴山民勤人治的兴奋之中。

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16日一大早,我们便在宫局的陪同下直奔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林园景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境内,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景区,首先是“铁血丹心”广场。铁血丹心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气势宏伟,长19米,宽3.2米,高7.8米,基座高1.2米,由19名石雕人物组成,生动再现了当年苏区群众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将士和医护人员战地救护、英勇杀敌的场景。第五层浮雕为驻地医院担架对:当时男担架员不够,女生便充当了担架员的角色。

走过“铁血丹心”广场,我们来到千秋大道。讲解员告诉我们,大道全长425米,共341步阶梯。这个设计是为与红四方面军总医院1934年1月迁入壬坪村的时间契合。行过大道,我们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该陵园始建于1934年,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1985年正式更名为“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陵园”,2002年由民政部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以此纪念红四方面军1932年12月25日解放通江县城,随后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陵园及墓区内矗立着无数“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墓区分为有名烈士墓和无名烈士墓。由于当时战况紧急,好多官兵的名字还未登记在册就已经为国捐躯。

再往前走,便是“万世光荣碑”。这块看似普通的石碑,相当有来头。讲解员告诉我们,当地王姓地主在红军完成任务到甘肃会师后,返回村中,并对该地进行疯狂反扑,对革命烈士尸体进行疯狂破坏。当地农民在长工帮助下,深夜将该石碑藏匿起来。解放后20年后才挖出。该石碑的镰刀斧头方向与建国后的党旗不一致。这是因为当时战况紧张,党旗还没确定。

走过“万世光荣碑”,我们见到了一块巨石。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守陵石,因其本就生长于陵园内而得名。当地石头在日渐短缺的情况下,百姓修建房屋依然不会动这块巨大的石头。因为当地人相信这是块极具灵性的石头,并自发将其命名为“守陵石”。

吴展将军在被错杀后其家人一直苦苦寻找,80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墓碑被亲人找到。在高寿八十的儿子与其相认后,儿子第一次喊出“父亲”二字。 这一幕被央视评为“穿越时空的相认”。我们也发现。吴展、旷继勋等被错杀的将领的陈列碑明确标出“错杀”二字,这是承认历史、正视史实的表现。我想,不盲目否定历史,怀着宏大的历史观,看到正面积极的一面,努力奋斗,更好地服务现实当是我们更需做的。

刚走完红军烈士陵园区,站在山顶的我们回头再望来时路,不禁被蓝天中飘着的白云震撼了。那时的感受,用现在网络语来说,真的是“美哭了”。同行邱同学来自河北衡水,我清楚地记得他问工作人员:“请问远处的白云是真的吗?不是你为营造效果制作出来的?”这一问,把工作人员逗得捧腹大笑,这怎么是人造的呢,这是我们天府之国的神奇造化,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中常见的蓝天白云。在雾霾肆虐的北方长期生活的我们,真的很多年没有见到那么蓝的天空和那么白的云朵了。

行至此地,我们此次通江两日考察的行程也接近尾声了。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通江之行虽没有走够万里路,但我所见到的、听到的绝对比万卷书带给我的感受还要深刻。相信物质资源如此丰富、劳动人民如此勤勉的天府之城通江,未來的发展之路一定会更加畅通。再次感谢通江县文物局全体工作人员一路的照顾!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汉城题刻通江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通江县查处8件涉嫌侵犯“通江银耳”商标专用权案件
《郭汉城文集》简介
西安汉城湖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白鹤梁题刻收录、整理、考古、研究综览
郭汉城先生致范正明的信
杞麓湖 通江达海的地理传奇
四川通江得汉城 天铸铜城 雄镇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