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布依文化“活化石”

2017-05-19李思瑾

当代贵州 2017年13期
关键词:活化石绣娘布依族

李思瑾

册亨县近年来致力于保护民族村落古建筑、传承民族手工技艺,成为贵州省全力建设多彩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一大主力。

3月27日,借2017中国国际时装周开幕的东风,依文中国手工坊牵手黔西南州册亨县主题发布“黔西南州(布依)文化作品大秀”,一系列以传承布依民族手工之美和文化精华为主旨的时尚活动随之陆续开展。其中,“小绣片爱上T”旧衣改造活动,将来自大山深处的布依族精美绣片与时下流行的服饰进行融合,备受现场观众喜爱。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力争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贵州经验”,让“多彩贵州”品牌成为中国著名文化符号和标志,贵州成为中国原生态文化集聚展示交流重要基地。

贵州多山,山间多村寨,很多少数民族村落至今保存着至深的民族文化符号。册亨县近年来致力于保护民族村落古建筑、传承民族手工技艺,成为贵州省全力建设多彩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一大主力。

吊脚楼保护 记得住乡愁

册亨县丫他镇东南部的板万村村民至今还保留着布依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穿着自己纺织、刺绣的衣服与花布鞋,喝着亲手酿制的酒。但受城市化影响,这个古村落却在岁月中逐渐淡去往日的气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人与孩子相依为命,吊脚楼也随之日渐破败。

2014年11月,板万村被列入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发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借着保护传统村落的契机,当地政府开始有计划地鼓励居民迁出,开始对这座传统布依村落实施保护和修复。

丫他镇人大主席王文明介绍, 板万古寨现有保存完好的布依吊脚楼108栋,年限长的有上百年历史,年限短的也有七八十年。“通过招商引资,我们引进黔西南金谷子养生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板万村古寨进行开发,与当地居民签订为期20年的房屋流转协议,每年以1000元每户的价格租用88栋吊脚楼,并委托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教授作为设计师,遵照传统木结构风格对吊脚楼进行修缮。”

当地村民可選择搬迁出去,也可选择居住在已修缮好的吊脚楼。设计师在修缮中保留了底层饲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存放东西的传统,保留了火塘等古老设施,同时又增设了现代化的厨房与卫生间。为解决村庄从前污水横流的问题,修缮中还设计了利用生物分解手段的排污罐。

善于酿酒的李金行一家就仍居住在吊脚楼。经改造,吊脚楼原本用来养猪的底楼空间被打造成酒窖和储藏室,解决藏酒空间的问题。他们期待,游客们来到这里,可品尝到布依人家美酒以慰旅途劳顿。

与板万村木结构吊脚楼不同,冗渡镇威旁村陂鼐布依古寨的吊脚楼为石木结构。

“陂鼐是典型的汉族少数民族化,布依族人口已占总人口的97%。”冗渡镇党政办主任石秀发介绍,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30万大军征南平定云南梁王叛乱后,驻军首领王西龙奉命驻守威武村(今威旁村),开垦荒地,建设屯建堡等驻防。王、李两姓族人随之迁入,后又逐渐被布依化。“在布依语里,‘陂为水井,‘鼐为板栗树,两姓人600年来就在水井和板栗树的见证下共同生息繁衍,可以说,陂鼐是‘布依屯堡。”

2016年,冗渡镇投入2000余万元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坚持自然、古朴、实用、美观的理念共改造陂鼐民居123户,新建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公厕、太阳能路灯等惠民设施。以每年2000元每户的价格租用民居开设极具布依特色的“衣、食、住、俗”四个乡愁馆,馆内主要展示布依人民日常劳作、婚丧嫁娶及生活起居。同时围绕布依古桥、古井、古树、古驿道、古墙、古房、古祠堂及古云盘,在原有基础上打造“陂鼐”八古度假村。

外出务工的王发榜去年8月回到村里,在村口古树旁开起“小桥人家”的餐馆,他说开餐馆虽不及在外赚得多,但在家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我们村很有特色,等到这儿游客多起来,我家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目前,陂鼐已有4家旅馆、5家农家乐,1家电商服务店。

锦绣计划 民艺回归

2017年3月12日,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日前共同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指出,传统工艺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早在2013年7月贵州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后,遵义、六盘水、安顺、黔西南等市州随之出台当地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锦绣计划”在全省范围内迅速铺开。

布依族的刺绣就属一种传统工艺,布依族族妇女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明天的憧憬,一针一线绣于衣裤、布鞋、童帽、围腰、头帕、手帕、挎包、背带等日常生活用品上,被誉为布依人“穿在身上的家园”。

然而,“穿在身上的家园”却在现代社会逐渐面临危机——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为继,很多绣娘无法继续靠着刺绣维持生计,不得不放弃爱好,外出务工赚钱贴补家用。村里的老绣娘逐渐老去,布依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失传危险。

2016年4月,“中国布依族刺绣艺术之乡”册亨对全县的绣娘情况摸底,调研数据显示,70%布依家庭妇女都会传统手工织布,布依妇女2万人会刺绣、纺纱织布,布依小作坊共计143家。

保护、传承并推广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册亨寻找新的创收模式,帮助布依村落脱贫致富,吸引绣娘回到家乡。

——在县城纳福新区建设面积2754平方米的锦绣坊,政府提供200万元的贴息贷款、大量织布机等引云娇制衣公司入驻管理。锦绣坊建成后,云娇公司目前已组织400名妇女集中进行生产,并将传统编织工艺和服饰等进行展示。

——分别在冗渡镇大寨村、秧坝镇福尧村、丫他镇板万村、双江镇顶肖村建设锦绣坊,组建合作社,由合作社统筹分散绣娘,与云娇公司对接,形成“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模式。

——邀请有资质的新起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对绣娘开展培训,共十三期培训1235人。以刺绣为主,从基本针法理论与实操、配色、选布料、市场前景、文明礼仪心理调适及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封闭式培训,引导绣娘即要保护传统的文化,又要面向市场创新开发应用型绣品。

位于冗渡镇大寨村转场舞广场附近的秧弄锦绣合作社,自2016年3月成立至今已完成2500余套民族服装及相关布依饰品的生产和销售,销售额达90余万元。该合作社负责人王琴介绍,绣娘皆为留守妇女,已由当初的22名发展到32名。社员只需出资1000元购买一台缝纫设备即可投入生产。“他们可以来锦绣坊干活,也可以领任务和回家做。按件发放工资,多劳多得,平均下来每人每天可收入80元。”王琴说。

“锦绣计划”引导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正逐步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使“指尖上的幸福”变为现实。助推传统工艺的振兴,呼唤现代人复归淳朴人性、回望人类童年,开启现代生活与文化创造的新境界。(责任编辑/袁 燕)

猜你喜欢

活化石绣娘布依族
云南屏边“绣娘”巧手致富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绣娘
海底活化石
蓝血的活化石
少数民族音乐
沙湾生态园 布依族文化开发初探
布依族小打音乐 斗弹达吟
百年古宅连心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