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强化党史研究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7-05-19吴红云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队伍建设途径重要性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加强党史研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党史研究队伍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党史研究队伍建设的途径。要坚持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与构建开放体系相结合;增强现实紧迫感、掌握党史宣传话语权;注重方法创新与灵活借鉴。

【关键词】 党史研究;队伍建设;重要性;途径

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党史的作用,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就把党史研究进一步提高到事关全局的重要地位,也把党史研究队伍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提到新的高度。

一、加强党史研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党史研究队伍建设是提升学科水平的应有之意

学科建设是系统工程,既受到研究资料与方法等的制约,也和研究主体自身能力与素质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队伍的素养对学科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学科都十分重视提高研究主体的水平。譬如历史学研究者以“史学四长”的精神与标准要求自己,在史学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为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不朽的贡献。这给党史学研究者以极大的启发。对此,郭德宏在谈到党史学体系时指出,建立完整的中共党史学体系应该包括中共党史研究主体学,即对于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的要求和应具备的素养的研究。”[1]当前,受市场经济影响,社会对党史研究的重视程度下降,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也对党史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强自身修养以推动党史研究、提高学科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党史研究队伍建设是推动实践创新的现实要求

党史研究作为研究执政党历史的一门学科,要引领创新的制高点,以实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使命。实现党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关键在人,在于研究者深厚学养和综合素养的不断积累与提升,在于研究者将创新作为一种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纵观党史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者思维活跃、方法得当、素质过硬的时期也是新成果不断涌现,实践创新蓬勃发展的阶段。而思维僵化、方法单一的时候,党史研究和实践创新也陷入困境。因此在国际交流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与加深的今天,如何推动党史研究适应国际化趋势,引领新形势下的实践发展就必须加强研究者队伍素质建设,并着重加强其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党史研究队伍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党史研究队伍的现状

目前,党史学界形成了以“五大系统”(党史研究室、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及军队党史研究隊伍)为核心、以民间研究队伍为补充的多主体、多样化的研究格局。其中,党史研究室、高校和党校研究队伍因研究起步时间较早,人员较为集中成为党史研究的主要力量。

(1)党史研究室研究队伍。截止到2012年,全国各级党史部门机构共2836个,在编人数一万多人。学历结构据不完全统计表现为硕博学位研究人员占全体研究人员的5.7%;本科学历人员比例为49.8%;大专学历为35.8%,中专高中生及以下的为6%,呈现出本科学历所占人数最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较小的特点。在职称等级方面,全国党史部门里正高职称占比达1%,副高职称占比约4%,中级职称约为12%,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共占到83%,占比最大。[2]党研室的研究人员受到单位兼具党史研究机构和党史工作部门双重属性的影响,一般都具有敏感的政治洞察力与过硬的政治素质。他们的研究除了旨在解决某个党史问题之外,常常带有较强的政治导向性,力图给读者以政治方向的引领,表现出研究室研究人员更强调党史研究的政治性特征。

(2)高校党史研究队伍。高校党史研究队伍作为党史研究的中坚力量,集中表现为党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和本、硕、博学位点齐全,培养层次完整的党史专业学生培养等方面。截止到2012年,高校从事党史研究与教学的教师达2万余人,为培养学科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3]总体来看,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党史专业教学与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党史研究队伍在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求真求知的科研精神中凸显队伍建设的学术性和文化性,但存在队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党校党史研究队伍。党校作为对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学校,其从事党史研究与教学的教师队伍在党校发展及党史研究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习总书记指出,党校教师是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党校按级别划分为中共中央党校和各省、市、县等各级地方党校。其中,中共中央党校因其得天独厚的政治地缘优势、长期的教学科研经验聚集了大批党史研究人才。据2008年数据统计,中央党校教师达600人左右,其中教授有168人,副教授有159人,博士生导师达70人,有4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各省市县等地方党校也紧紧围绕地方党史研究工作招揽党史方面的人才,为地方党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党校中从事党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重视党建,忽视党史研究的现象在整体上影响着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4)民间党史研究队伍。民间党史研究队伍作为一支非体制性、非学院化的力量,面临较大争议。譬如关于如何定义民间党史研究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耿化敏建议以史观来确定身份,如果一名高校教师的治史立场是党派的,就是官方学者;如果他所做的研究是以第三者的立场,就属于民间学者。也有人主张以职业身份作为是否属于民间党史研究者的衡量标准。应该看到民间党史研究人员构成复杂,且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导致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降低。有些研究者以解读“不为人知”的历史为主甚至怀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造成研究成果质量大大下滑;同时也有一部分民间党史研究者崇尚自由、民主思想,试图摆脱党史研究所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强调党史研究必须忠实于客观历史,力戒夸大、附会和臆断史实的弊病,为建立更为久远的学科学术研究做出了贡献。因此,应积极引导民间研究者不断增强其学术性和专业化,与体制内、学院化研究队伍共同推进党史研究的繁荣。

2、党史研究队伍建设还存在的问题

(1)结构失衡限制发展空间。目前党史研究队伍在学历、职称、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对队伍发展及学科建设均产生了影响。学历结构方面大致呈金字塔式分布,具备高学历的党史研究人员数量少,本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大,制约了高水平、创新型党史研究队伍的建设。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人数少,中级职称人数居中,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最多。而在人才培养方面,以高校为例,本硕博层次齐全但比例严重失调的状态,具备深厚学养与良好综合素养的党史研究人员的匮乏等问题都直接对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产生了影响。

(2)队伍间人员流动弱,缺乏活力。随着全球化影响的逐步加深,国际交流日益成为学科、学术发展与创新的一大途径。我国党史研究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各大系统间的人员流动与学术交流频率低,缺乏经常性的学术探讨与常态化的人员流动机制。对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史研究队伍间交流与人员流动的新要求,指出要密切各地党史工作部门与教师队伍的合作,采用聘请党史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到校兼职兼课和教师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以及加强党史部门与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史志、档案、文博等系统党史工作者的联系协作。

(3)话语体系自建与创新能力弱。“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产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史学研究者却没有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来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弘扬党的历史。部分省份的党史研究室仍然没有开通网建平台,开设微信公众号的省份则更少,体现出党史研究者话语权意识薄弱,缺乏运用新媒体宣传手段能力的特征。同时受研究资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党史研究者在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或是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或叙述、编撰方法方面做的还不够,更多的还是利用、借鉴其他学科已有的或是前人已经提出的观点和理论来进行党史研究。这使得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也越发成为阻碍党史研究队伍发展壮大的问题。

三、加强党史研究队伍建设的途径

1、坚持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与构建开放体系相结合

针对党史研究队伍在学历、人才培养等方面失衡的问题,要以“造就学科带头人为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首先,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与支持力度,增加基础课题研究项目,适当放宽课题申请要求,不以资历为前提对课题招标设限。其次,做好后备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依托高校、党校大力培养人才,扩大党史后备人才的招聘数量,使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人才达到合理的比例。最后,注重跨学科人才引进,为拓展党史研究新方法和新领域开辟广阔空间,形成以党史专业为主、相关学科为支撑的人才体系。面临党史研究队伍间学术交流与人员流动弱的现象,构建人才聘任与流动的开放体系,建立充滿活力、鼓励创新的评价体系,激发研究者的最大潜能。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讨会等途径鼓励优秀人才在各大系统之间的流动,使人员流动常态化。同时加强党史学研究者与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对话,使党史研究队伍在国际交流会议、国际论坛逐步成为学科发展的交流平台背景下,更加开放、更具活力。

2、增强现实紧迫感、掌握党史宣传话语权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中,既有和谐的正能量,也有杂音喧嚣,如何掌控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实现党史研究新发展,需要党史研究者将历史经验教训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研究者必须着重培育深厚的学养以形成广博的学术视野并深入了解现阶段社会状况,把握当前党史研究的重点,找到适合实践需要的研究课题。研究者要以宽广的胸怀积累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的知识,着重加强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吸收。特别是要加强自身的哲学修养,不断提高自身哲学思辨能力。总之,党史学研究者应该在广博的学术研究视野基础上恰当选择精纯的研究课题,从而使自己的研究适应社会需要,在实践中推动党史研究的发展,在实践中增强自身能力。

3、注重方法创新与灵活借鉴

党史研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解答实践发展的新问题。加强队伍建设要在发掘新的研究课题过程中着重在研究方法和宣传方法方面多下功夫,有所创新。近年来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使党史研究更加丰满、更具活力。对此,有学者指出多学科方法运用于党史研究要坚持有效性和有限性的双重原则,提醒人们注意某一单一方法自身的局限性。本人认为,在创新研究方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新的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使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课题相契合,与研究对象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相适应。历史是客观的,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的接近历史现实;只有在方法运用上进行创新,既依托本学科的基础研究方法,也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使党史研究更加丰富多彩、使党史队伍建设充满活力;也只有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将党史研究新成果更快、更好地普及于人民,才更能彰显出党史研究队伍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注 释】

[1] 郭德宏.中共党史学的性质、体系、理论与方法[J].人民大学学报,2001.3.

[2] 曲青山.关于党史工作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J].红广角,2012.8.

[3] 耿化敏.高校中共党史本科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改革[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2.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张静如.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4] 齐卫平.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11).

[5] 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6).

[6] 习近平.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

[7] 李卫红.弘扬党史文化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党史研究,2012(10).

【作者简介】

吴红云(1992-)女,河南鹤壁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猜你喜欢

队伍建设途径重要性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