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县区杂交稻产业调查分析及对策

2017-05-19刘冬莲曾丽婷唐福新宋日芹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梅州市杂交稻发展对策

刘冬莲+曾丽婷+唐福新+宋日芹

摘 要:梅县区是广东省水稻主产区,粮食生产重点县之一,水稻是该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自20世纪80年代杂交水稻品种问世以来,杂交稻在梅县区种植面积比例达90%以上,为该区的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该文介绍了梅县区当前水稻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梅州市;杂交稻;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11-03

梅县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的水稻种类有杂交稻和常规稻。2015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95万hm2,产量18.26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34万hm2,产量16.38万t。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由解决温饱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粮食价格放开,优质米需求剧增,杂交稻产业发展得到了快速稳步推进。

1 梅县区杂交稻生产发展的现状

1.1 产业化经营发展稳步推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优质大米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优质稻大米价格不断攀升,而且更受人们欢迎。这些高价大米的兴起让一些农民意识到,种出高产量的普通米增产不增收,种出高品质的品牌米才有效益,从而涌现出了不少连片6.7hm2以上的杂交稻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如梅县区嘉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县区运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县区惠兴米业有限公司等。目前,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初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初精制“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产业化发展正稳步推进。

1.2 优质水稻发展优势明显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光照充裕,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短夏长。年平均气温为21.3℃,年平均无霜期为306d,年平均降雨量1 528.5mm,有利于杂交稻的生长发育。而梅州工厂少、污染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林木茂盛,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大部分农田是山坑田,土质、水质无污染,种植地周边生态环境多样化,非常适合发展优质杂交稻,是理想的原生态优质稻米种植基地。梅县区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境内交通便利,现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3h可抵达珠三角和厦漳泉地区。发展优质稻米基地,形成产业规模后,其深加工的产品可以先在珠三角、长三角、海西区及其周边地区推销,进而从这些区域逐步推向国内市场。因此,抓住梅州独特的区位特点,做强做大优质杂交稻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3 种粮成本收益情况 2015年我区水稻产量平均每hm2为6776.25kg、每hm2产值6617.25元,每hm2生产成本30397.5元,每hm2利润6219.75元(详见表1)。目前我们这里集约土地经营的土地成本每年每hm27500~9000元,因此,对于一些纯种粮大户,如果计算土地成本7500元/hm2的话,在无任何补贴和帮助的情况下,每年每hm2总成本37897.5元,利润为负。但如果在种子、农机、技术、加工等方面给予一些补贴和帮助并通过优质高产获取高产值,或结合一些高产值作物进行轮作经营的话,每hm2还是可以达到3000~4500元的利润,种粮的经济效益还是可观的。

2 梅县区杂交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劳动力老化,规模化种植程度低 梅县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市,近年来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打工经济,占农民全年经济收入的60%以上。农村45岁以下的劳动力绝大多数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极少数中年以上妇女。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务工经商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种粮收入只是农家经济和自给自足的补充。由于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减退,造成农田闲置、撂荒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乡村干部和农户发现,有5%左右的农田存在短时或2年以上的荒芜。而目前耕种多以各家各户散耕散种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种植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产业的发展。

2.2 机械化服务水平不高,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梅县区地理环境属南岭丘陵山地,耕作条件差,许多山坑田农业机械无用武之地,只能靠人或牛来耕作,导致机械化程度极低,尤其是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机械无法适应山区农业生产。其次,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可提供农民服务的农业服务组织少,服务水平跟不上,制约水稻产业的发展。

2.3 稻米加工规模小,优质稻产业发展水平低 目前,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促进我区杂交稻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带动种植户比较少。大多数企业的加工设备较落后,资金困难,加工规模和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各乡镇众多的小型稻米加工厂,设备更是简单,加工仅能满足于农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这些小加工厂是我区目前稻谷加工的主要力量,因其出米率较低,碎米多,对稻谷资源的浪费较大。其次,我区优质稻种植面积普及率低,根据我市2011—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统计,梅山区杂交稻种植面积5年平均2.39万hm2,优质稻种植面积平均0.98万hm2,仅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41%,优质稻产业发展水平较滞后(详见表2)。

3 梅县区发展优质杂交稻的对策

3.1 培育新型主体,建立产业化经营模式 要采取区抓龙头、乡镇抓基地、村抓大户的办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应政策措施,着力通过“减负”、“输血”的方式,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流通服务、引进专业人才等多方面制订出一系列鼓励、扶持、优惠政策,着力宣传优质稻米的消费观念,促进粮食结构的有效调整。其次,整合现有的粮食产业资源,要培育和扶持大企业和大粮商,鼓励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打造出一批产、供、销一体化的米业生产链。第三,要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针对家庭分散经营,生产单元规模小的实际,扶助有条件的地方组建专业合作社,要求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品牌”的模式,实行粮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培育优质粮食品牌,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加工能力,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延长粮食的产业链,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基地化,稻米加工集群化,产品优质化,服务流通顺畅化的水稻产业化协调发展格局,促进粮食增产,實现农民增收。

3.2 优化水稻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 在考虑水稻的区域生产供给能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水稻的区域生产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提高水稻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首先要制定优质杂交稻产业发展规划,调优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选择水稻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镇,集中连片建基地,以示范点为重点的优质杂交稻产业带建设,对优质杂交稻产业带进行重点扶持,严格按照无公害和绿色稻米的质量標准,抓好标准化种植和标准化基地建设,打造好特色、绿色、生态三张牌。其次是优化水稻主导品种结构。我区水稻生产用种以籼型杂交稻为主,占90%以上,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深两优870、深优9708、五丰优615、五优613、天优3618等;常规稻以本地糯为主,品种仍然存在多、杂、乱现象,因此品种布局也很重要,品种必须要多元化,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抗病、优质、高产适度协调、全面兼顾。

3.3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种植技术 在优质杂交稻产业化过程中,无论是品种的引进和筛选、栽培技术的提高,还是粮食的收贮、加工,以至包装和营销等,都需要科技支撑,要抓住科技要素的投入,走“科技兴米”之路,这是大势所趋。一是要加强优质稻品种的引进筛选工作,加大对优质稻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扶持力度,在全区建立健全的优质稻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做到推广一批,贮备一批,使优质稻生产持续发展;二是加工企业要大力改善和提高优质稻米的加工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尽快改变有好稻加工不出好米的问题;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抓好科技、信息、市场服务,并通过深入企业、基地、农户,特别是要深入优质稻生产基地,加强对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激发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四是要依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体系,加大我区推介发布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推广良种良法,充分发挥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3.4 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测体系是保证水稻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的基础。通过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绿色精品稻米标准化示范区的扩大示范,对产地环境、农药花费等投入品、稻米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以及对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的产地进行认证和标识管理,促进这些标准在稻米生产、加工、流通、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同时,要积极扶持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积极探索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形式,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步伐,探索代耕代种、代防代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提高机械耕种率和植保专业化服务率,全面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梅州市杂交稻发展对策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陈提升开展仪式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梅州市山地果园运输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抗倒高产肥料运筹技术的数学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