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民族之根:热贡唐卡艺术的传承模式探析

2017-05-19董瑞波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概况,阐述了唐卡艺术在热贡地区的发展传承与演变历程,分析了热贡吾屯村唐卡艺术的传承模式。指出,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热贡唐卡艺术传承表现为寺院传承、家族传承、画院传承、企业传承等多种模式共存、互补态势。这些模式无疑是利好的,但要时刻警惕经济利益驱动下产业化发展的走形。

【关键词】 热贡;吾屯村;唐卡艺术;传承模式

一、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概况

同仁县,也称热贡[1],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东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邻,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接壤,南临泽库县,北连尖扎县和海东地区循化撒拉自治县;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地带,是“热贡艺术”发祥地,青海省内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总人口约83万人,是以藏族为主的汉、回、土、撒拉等18个民族聚居区。而藏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3%。[2]

地处隆务河谷的吾屯村,属同仁县隆务镇,由吾屯上庄、吾屯下庄和加仓玛三个行政村构成。其有两个响亮的名号,分别是“中国唐卡艺术之乡”、[3]“青海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

唐卡(thangka),指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布帛与丝绢之上,是西藏地区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5]据考证其源于吐蕃时的文告和僧人讲经说法时随身携带的布画。[6]其用途是常悬挂于寺院殿堂之中或藏民家中佛堂以供供奉。其表现题材以宗教人物和宗教历史事件、教义为主要描绘对象,包括佛本尊像、祖师像、护法神像、画传、历史、民俗等各方面。既是宗教画卷,又是历史、民俗画卷,常道之为西藏的“百科全书”。

二、唐卡艺术在热贡地区的发展历程

热贡地理位置优越,历来是兵家相争之地。1253年,蒙古军队在河州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青海南部河曲地区,包括热贡地区。明末清初,西蒙古厄魯特部与和硕特部固实汗应四世班禅邀请进入青海,战胜却图汗,以护教为名,收复青海藏族部落。在蒙古人的支持下,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同仁地区得到长足的发展。

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以后,于663年消灭吐谷浑并占领了其统辖之地,继而将佛教定为国教。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代,甘南安多地区已出现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松赞干布的后代继承者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已在其辖区得到广泛传播,到吐蕃王朝的后期,热贡地区俨然发展成为佛教的一个中心之一。特别是明清以来,宗喀巴大师创立的黄教格鲁派兴盛并迅速发展。有清一代,由于中央政府推崇格鲁派教义教法,使得格鲁派成为热贡地区影响最大、势力最壮的藏传佛教教派。与此伴随而来的是林立的寺院和众多的僧众,几百年来这里名僧辈出,香火旺盛,并形成了夏日仓等活佛转世系统。[7]

唐卡艺术自诞生起就一直严格按照佛教教义传承与发展,始终有着深深的宗教烙印。因此,热贡地区藏传佛教的昌盛也带来了唐卡艺术的繁荣。

三、热贡唐卡艺术的传承与演变

热贡唐卡艺术在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融汇汉地宗教艺术,印度、尼泊尔佛教艺术和青海民间艺术。其传承分为三个阶段。

1、寺院传承为主阶段(1958年以前)

自13世纪发祥于热贡地区的热贡唐卡,虽历经数次大的社会变迁,但一直蓬勃发展,活跃于藏区宗教、民俗、节日、日常生活中。1958年宗教改革前,通常情况下,男孩到5岁就去村中的寺院为僧,学习佛经与绘画唐卡,20岁时,可以选择还俗或继续留于寺里。还俗回家的孩子也以画唐卡为主业。因此,1958年以前,热贡唐卡的传承是以寺院传承为主,家族传承为辅。

2、家族传承为主阶段(1958年至1978年)

1958年宗教改革后,寺院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僧人大多还俗。据统计,解放时全国有藏传佛教寺院五千余座。[8]1988年普查结果显示,1958年宗教改革前,青海省共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722座。1958年之后,青海省共保留藏传佛教寺院11座。现全省共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627座。[9]寺院发展一度阻滞,热贡唐卡艺术传承由寺院流入民间,即由寺院传承为主转变为以家族传承为主模式。

3、多元化共存传承模式(1978年至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各寺院相继得以恢复与发展。以家庭为主演变为寺院僧人和民间艺人共同承担传承热贡唐卡的重任。通过民间群体自发的传承,即父子、师徒口耳相传、参悟体验来实现。同时也通过人与人之间,尤其是老一代对后辈的影响来实现。其传承充分依赖于原生态的发展方式。

随着唐卡艺术在国内、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价值持续走高,市场化作用影响下的热贡唐卡艺术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模式,表现为寺院、家族、学校、企业、画院、作坊等多种传承方式共存与互补态势。

四、热贡吾屯村唐卡艺术的传承模式

热贡唐卡艺术传承,绘画技术既是传承内容也是传播媒介,更是传承根本。吾屯村的唐卡艺术传承模式主要表现为:

1、寺院传承模式

寺院传承是藏传佛教艺术最古老、最典型的传承方式。在藏族历史上,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始终以寺院为中心,其大多为僧人,信众以邀请僧人为其作画,用于自家供奉或为寺院布施,作为自己的福德。早期的唐卡画师绝大多数是寺院中精通“五明”的僧人,他们从小出家,跟随师父一边学习佛经、一边学习唐卡。长达数十年的勤学苦练,造就其高深的佛学修养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或为信众绘制唐卡,或为寺院绘制壁画,都并非贪图金钱之回报或名利之丰收,而是视为利益众生、行善积德的修行过程。[10]2015年8月22日,在吾屯下寺走访中,通过访谈丹增嘉措师傅而知,他从小就在寺里习经、习画,数年积累,已经可以独立绘画唐卡,而且也曾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的录制报道。访谈的过程中,进一步证实了唐卡的绘画更重要的是行善修行的过程。与此同时,也使得唐卡艺术得到传承。

2、家庭传承模式

吾屯村几乎每家都会唐卡绘画,成年男子大都是唐卡画师。其主要有三条传承脉络。

(1)父子关系。父子之间的传承,父亲具有绝对权威,后代依赖于前一辈唐卡绘画的经验与技能。吾屯村里,子女从小耳濡目染,从父辈那里习得唐卡绘画技能与精髓。初始,父辈会以比较自由的方式引导孩子观摩、模仿以培养兴趣。10岁左右,父辈便开始为其设计较为系统的学习。从度量经的掌握、矿石颜料的磨制、上色的运用、勾金线、开眼等方面均会有严格要求。一般而言,能够独立绘画唐卡需要约10年之久。走访吾屯上庄村村长,西合道(国家级热贡艺术传承人之一),更登(国家级热贡艺术传承人之一),力智(热贡艺术传承人之一),公保才让等家庭也进一步得知,父子间的传承亲密无间。

(2)亲戚、朋友关系。在相熟的亲戚、朋友中,若哪家父辈唐卡画得出众,就会在师从自己父亲之外又投奔亲戚朋友家交叉学习。吾屯上庄村公保才让家里,其子公保多杰学习9年有余,可独立做画。同时,公保多杰的表弟、表妹也一起学习。热工文化宫的谢热老师不仅教授文化宫的学生,同时也指导自己的侄女。亲戚、朋友传授在吾屯村已经呈现普遍之势。

(3)师徒关系。在热贡地区,“传内不传外”,即“只传庄子里的人,不传外庄子的人”的传统现象已基本消失,师父都会收非亲非故却热衷于学习唐卡的徒弟。从素描到掌握基础底稿需要一至两年。而后着色染色、勾线定型、勾金描银直至开眉眼,一般需三至四年时间。学习过程中,常常伴随与其他学徒及老师合作完成一幅唐卡。另外,家庭师徒关系中,学习、生活等方面采取本村徒弟回家吃饭、住宿;邻村徒弟在师傅家里享用免费的午餐;本县较远地区,本省其他地区、外省慕名而来的学徒一般都是免费学习与食宿,并依学徒家庭情况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逢过节徒弟们都会有补贴。从更登家,热贡画院、热贡文化宫、龙树画苑、仁俊画院等若干学徒中,了解到学习唐卡的大部分学徒都是来自于比较贫困的家庭。

3、画院传承模式

热贡唐卡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其受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影响力进一步远扬,而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则是重要的保护方式。另外,随着唐卡市场价值走高,需求量的递增,也刺激吾屯村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模式——画院。其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兼具学校功能、个人创办、规模宏大、师资雄厚、入学门槛低、免费学习与食宿并有补贴、照顾贫苦家庭。由于画院学徒众多,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传承功能。如,娘本创始黄南州热贡画院,拥有学徒60余人;扎西尖措、曲智创建热贡龙树画苑,占地面积9700平方米,固定资产5600万元,拥有学徒60余人;嘎藏加错仁波切的热贡文化宫,拥有学徒60余人;夏吾角的仁俊画院,拥有学徒60余人。

同时画院的创办者往往都是唐卡大师,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他们的作品在获得了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唐卡、画院得到了宣传,也促进了唐卡艺术的广泛传承。黄南州热贡画院的学徒孙一文说到,她当时是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读的大三学生,偶然的机会参观了热贡画院在北京举行唐卡展销会,之后就有了要学习唐卡的念头。毕业了就直接过来学习。

4、企业传承模式

为迎合唐卡市场供给,除画院外,企业在热贡地区如雨后春笋出现,也成为唐卡的重要传习所。企业可分为两种:一是专门型企业,创始人既是老板又是师傅,员工也是徒弟,唐卡自产自销。如,银轮热贡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雪山之魂桑雄艺术兴旺画院、吾屯精品唐卡绘制中心等都是如此;二是家庭型企业,创始人既是老板又是父亲,员工有子女,有亲戚朋友,唐卡自产自销。如,热贡艺术吾屯冷智唐卡画廊、青海多吉热贡艺术传播有限公司、黄南州更登热贡艺术有限公司等。家庭型企业相对专门型企业更多承载着“企业+农户”的模式。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热贡唐卡艺术传承表现为寺院传承、家族传承、画院传承、企业传承等多种模式共存、互补态势。为了更好的保护热贡唐卡艺术,更好的发展热贡唐卡艺术,多元化的传承模式是利好的,但要时刻警惕经济利益驱动下产业化发展的走形。因为,热贡唐卡艺术不仅仅是一幅画,一件艺术品,而更是凝聚着画师们的功德及对佛教的虔诚与理解。唐卡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应是文化的传承。

【注 释】

[1] 热贡,即藏语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称谓。广义的热贡,包括青海的循化(及原属循化的今甘肃夏河的一部分)、贵德、同德和贵南等地部分地区;狭义的热贡仅指隆务河流域。现在,热贡作为一个地理名称,被公认为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2] 同仁县志编纂委员会.同仁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3]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中国唐卡艺术之乡”.2015年8月21日.同仁县文化局办公室挂牌.

[4]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颁发.“青海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2016.

[5] 王尧,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词典[M].浙江:西藏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 丹珠昂奔,周润年,莫福山,李双剑.藏族大辞典[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7] 马成俊.热贡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8] 李冀城.藏传佛教[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9] 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以热貢唐卡为例[J].2011.

【作者简介】

董瑞波(1986-)男,汉族,陕西武功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