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舍《月牙儿》的月意象

2017-05-18姜淑敏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月牙儿伙伴

摘 要:《月牙儿》是老舍一篇著名的抒情短篇小说。月牙儿本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然而在《月牙儿》这篇文章中,老舍借助月牙儿这个独特的意象将主人公的命运与月牙儿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主人公孤苦无依时的伙伴,是其心中一星点的希望,是其不圆满生命的写照,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心境的变化,揭示出城市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月牙儿》;月意象;伙伴;希望之光;残缺生命

作者简介:姜淑敏(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渤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

“月”历来受到古今文人的青睐,成为他们表达某种情感的重要依托。在传统意义上,月意象的象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离别相思之情。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p236]将月与愁思之情的紧密联系,并希望通过月亮来传达给友人。二、怀念故土之情。男儿阔别父母妻儿,远在他乡,而月亮又是天下人共赏,其具有唯一性、共享性,自然成为其所要抒发感情的重要依托物之一,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p56]三、寂寞失意之悲,如刘皋“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3,p415]中冷月深宫的凄清画面,自然之月与主观之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月亮就是失宠宫之人的象征,她们被禁足冷宫,寄托韶华流逝的愁怨寂寞之情,再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3,p570]、“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3,p570]中失意之情绪。当然,月亮还是女性的化身,体现了女性的伤悲。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我国写意文学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这种古典的审美旨趣也延伸并扩展到古今小说领域。历来我国都注重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抒情手法,通过一个或一系列意象塑造形成审美意境,借以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老舍自己说这本来是长篇《大明湖》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又说“是有以散文诗写小说的企图。”[4,p626]幽默是老舍众多作品中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但在这篇文章中却“没有一句幽默的话”[4,p543],文字平淡无奇,但技巧精炼。“月牙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蕴涵着一种凄凉感,而在这一篇小说中,月牙儿这一意象反复出现达十几回,月牙儿的意象在作品中频频出现,作者又不断转换笔法,把整部小说升华到一种象征诗的境地。在《月牙儿》这篇小说中,月牙儿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及主要意象,运用月意象所营造的抒情意境,对于文章的发展、主人公命运起伏都不可或缺。月牙儿每次出现都是不同的色调,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而反映了“我”的不一样的心境和心情。月牙儿与“我”的心境紧密相连,月牙儿影响“我”的心境,我的心境也随着月牙儿的出现而改变。在主人公那真诚的告白中,直接向读者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一、寂寞的伙伴

在《月牙儿》中,月牙儿唤起了“我”的回忆,它是“我”孤独无依时的同伴、寻求安慰的对象。如此清寒的月牙儿,却是主人公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可以依赖的朋友。在漫长的黑暗世界月牙儿始终如一陪伴在主人公左右,对女主人公不离不弃。在《月牙儿》这篇文章中九次直接描写月牙儿,八次月牙儿意象出现,五次提到不见月牙儿。

月牙儿意象第一次出现是主人公七岁父亲病危期间,母亲忙着照顾患病的父亲,顾不上照看“我”,“我”独自一人在台阶上看月牙儿,“我”冷、饿、无人照管,月牙儿出现在夜空中,“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眼泪”,第一次在“我”心中是酸苦,“寒气”更加与主人公面临的凄惨生活处境相融合。大概此时女主人公还不明白那装着父亲的木匣子被埋到城外的那个地方是多么悲哀,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无人照管而看到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月牙儿。但那寒气的月牙儿却是唯一陪伴“我”左右的伙伴,是“我”孤苦无依时可以倾诉的朋友。

第四次月牙儿意象出现是为生活所迫,妈妈整天给人洗衣裳时,月牙儿出来了她还在工作,“我”插不上手,坐在旁边等妈妈洗完,在这期间陪伴“我”左右的是月牙儿,“我”爱这个月牙儿,在“我”寂寞无聊时,还有一个可以让“我”打发时间的伙伴,“我”可怜妈妈,“我”爱这个月牙儿,看着月牙儿,使“我”心中痛快。七八岁的孩子不能帮助妈妈做事,唯一能做的也就是让妈妈减少对“我”的担忧,让妈妈有多点时间洗衣做事挣钱,“我”也只有看着天上的那轮月牙儿,看它发出的微弱光芒在照射的景物,如蝙蝠。

后来妈妈也随馒头铺掌柜离开,家里只剩下“我”自己,“我”又看到了月牙儿,在这种被抛弃、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此刻的月牙儿形象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感触,她像月牙儿一样无依无靠,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像妈妈那样丧失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尊严,还是拼命地同命运作斗争,依靠自己争取自由的权利。

对于孤苦无依的女主人公而言月牙儿的出现给她寂寞的生活添加了些许乐趣,不至于在現实社会、父母相继离开的重压下而想不开。此时的女主人公还是那么的天真、纯洁,她还是个10岁左右的孩子,每当她孤单寂寞时,她便会想到去看苍穹中无依无靠的月牙儿,因为只有月牙儿还能给她碎裂的心灵些许的慰藉。

二、心中的希望

在黑暗的夜空中,并不是一片漆黑,在天空中还有一轮月牙儿发出微弱的光芒,带给主人公希望,也代表着主人公在暗无天日的社会的挣扎与反抗。月牙儿的微光呈现了女性的挣扎,无尽的黑暗中月牙儿发出微弱的光芒,挣扎着突出自己。社会的黑暗,家庭的破碎,物质的匮乏……压得母女两代都喘不过气来,但她们都挣扎过,妈妈给人洗衣服、改嫁他人;女儿上学、寻求胖校长的帮助、在小饭馆挣钱,都是为了两人能填饱肚子,有更好的生活。

失去父亲,家里经济情况入不敷出,只能当东西来存活下去,当家里的东西都当的差不多时,为了不让我饿肚子,母亲给人洗衣。后来,妈妈再嫁了,之后的好几年我都没有见到月牙儿,但爸死时的那个冒着寒气的月牙儿却像块玉似的老在我心中[5,p66]。我有点害怕,又有点希望,带给我希望的是,有可能不再饿肚子了。妈再婚后三四年间,确实带给了“我”希望,新爸对女主人公很好,晚上“我”有自己的房间和铺板,也有暖和的被子。

后来,我有了点收入,靠帮别人编织东西补贴生活,而这时候学校换了校长,我离开学校还得重新找住的地方找新的工作。离开学校后我出去找事做,不想依赖任何人,但每次都是满载希望而去,带着失望而归[5,p73]。我此刻已经理解了妈妈,原谅了妈妈。女子在现实社会的重压下,为了活下去,只能出卖自己的肉体。现在想通理解了妈妈之后,“我”敢正视“这温柔的月牙儿”希望之后可以像妈妈那样至少先养活自己,生存下去。女主人公拥有善良、正直的品德,纵使沦为暗娼,深陷绝望苦难之中,然而她心中的希望并未完全毁灭,她就像月牙儿一样在黑暗中闪着微弱的光芒。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和月牙儿意象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让人在绝望中看到一星点的希望,这种希望虽然弱小,却也足够使女主人公继续生活下去。

三、残缺生命的写照

传统意义上,月圆是团圆、美满、幸福的象征,月缺则是别离、残缺、悲凉的代名词。作品中,月亮每次都是以月牙儿非圆月的形式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其实就是代表了“我”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而这种美好的追求注定不可能实现的矛盾。残缺的月牙儿代表了主人公不圆满的生命结局,作品中出现的是月牙儿而不是满月,也就预示着主人公的命运会像残缺不全的月牙儿一样注定残缺不全。作品通过残缺的月牙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和主人公的悲惨人生。“我”的感情倾注在月牙儿中,这也就使得月牙儿具有了独特的现实意义。月牙儿已然成为女主人公抒发感情的寄托,在此,月牙儿这意象体现了“我”的所有感情,月牙儿与‘我的情感紧密连接,达到物我合的境界,营造出一幅幅凄清美好的畫面从而形成凄美意境。

月牙儿第一次出现是在主人公父亲病危去世时,父亲是儿女心中的一半天,是给予生命的必要之人。而在此时,父亲去世,使得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生命中重要的父亲去世,是其悲惨生命的开端,是其残缺不圆满生命的萌芽起始。

之后,母亲因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下选择改嫁,在有新爸爸的情况下“我”的生活好了。但是好景不长,继父抛弃我们母女,妈妈成为暗娼。在胖校长侄子的引诱下,失去身心,这是“我”生命的真正转折,不圆满生命加深。月牙儿被云淹没,黑暗来临“我”失去那个斜斜的充满寒气的月牙儿了,“我”彻底失去了自己,距离黑暗越来越近。爱情在妙龄少女心中是神圣的,要不要爱情,穷人得在物质上决定,痴情之人只会出现在富贵人家[6,p180]。爱情从来都是有钱人、贵族的,穷人填饱肚子才是王道。灰姑娘的故事始终是出现在童话里,现实中许多穷人家的女孩都做着灰姑娘的梦,但几乎不可能实现。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所说,先要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人公在碰到校长的侄子时,或许也憧憬过爱情,但生存都成问题的条件下,哪里有心思谈情说爱。从这时起,主人公以从那个自尊、纯洁的小女孩堕落到之前自己都嗤之以鼻的行业中了。到这里女主人公已经完全堕落。

在老舍笔下,月牙儿成为千千万万底层妇女的代表,它并不美好,在恶劣客观条件下,她们只能一步步向命运低头。月牙儿映照人物愁苦、恐怖、哀伤、希望、失望、痛苦、绝望等各种心境的一面弯弯的镜子。“月牙儿”为小说营造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构成了诗般的景致,凄苦的月牙儿与底层妇女相依为命的往事,产生一种凄凉的悲剧美,这种美,表现了老舍对于下层苦难妇女的真诚同情,表现了老舍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控诉。

综上所述,月牙儿作为文章中贯穿始终的意象,它是主人公孤苦无依时的伙伴,是女主人公只能亮一会一点云便能将其遮住的生命的命运象征,是黑暗社会中,主人公心中一星点的希望。在《月牙儿》这篇作品中,老舍就借助月牙儿这一形象,将主人公的命运与时代、社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文中主人公像是无生命的布偶,忍受着生活的压迫,但并未抱怨什么,她认为“一切都是命”“羞耻又不是我造出来的”。祥子在城市文明的挤压下一步步走向堕落,而在《月牙儿》中要强的“我”在监狱中对社会的绝望 ,“我”与祥子的结局何其相似,都在社会的重压下,由勤俭、自强变为自甘堕落。女性在贫困生活条件下不能生存下去,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黑暗,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给予贫民妇女的同情与关怀。

注释:

①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步高主编.唐诗鉴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维,孟浩然著.孟浩然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0.

[3]丁方晓、曾德明、杨云辉编.全唐诗[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5]老舍.我这一辈子 月牙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月牙儿伙伴
我的新伙伴
萌宠和它的伙伴们
伙伴
新伙伴
月牙
我的好伙伴“苍苍”
月牙儿
为什么月亮会变成弯弯的月牙儿
小月牙儿
月牙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