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笔下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社会反思

2017-05-18毛华中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

毛华中

摘 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其作品中,鲁迅先生关注妇女问题,成功地塑造了九斤老太太、杨二嫂、王九妈、祥林嫂、单四嫂、爱姑、子君等几个在封建统治的压迫下的血肉丰满的悲剧女性形象,批判了“国民劣根性”。用她们悲苦凄凉的人生命运,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道德礼教迫害,对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关键词:悲剧女性;国民劣根性;封建礼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

恩格斯在《马列文论》中将悲剧定义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个‘悲剧性冲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决定的,是美好的事物遭到毁灭的一种必然的矛盾”。鲁迅的作品集《呐喊》与《彷徨》中的小说《风波》、《明天》、《故乡》、《祝福》、《离婚》和《伤逝》都是悲剧小说,并在这几篇小说中塑造了几个血肉丰满的悲剧女性的形象,她们的悲剧是社会悲剧,也是命运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他的作品无情抨击了残余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对哪个时代中国妇女,尤其是中国农村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的双重摧残,表达了他对中国广大农村妇女被封建礼教所奴役、迫害的关注和同情,展现人生的痛苦,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层次思考。

一、封建社会悲剧女性的典型代表——祥林嫂

“《祝福》是描写病态社会中正常悲剧的典范之作。悲剧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按照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来进行”。

“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深刻地指出,在旧中国,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绳索。”《祝福》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在封建各种残害妇女的思想交替压迫下,被摧残至死的典型的中国悲剧女性形象。作品通过祥林嫂这个被残害的妇女形象,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于农村妇女在生活上,特别是在精神上的残酷毒害。

祥林嫂作为一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倔强,深受压迫,剥削和奴役,命运积极悲惨。她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安排中,成了卫家山一家普通农户的媳妇,丈夫比她小十岁。在丈夫死后,她为摆脱夫家的束缚,只身逃到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生活虽然艰苦劳累,但她“还是满足,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胖了。”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然而这样在鲁镇生活下去的梦,最后也破灭了。她婆婆带人把她抓走了,像一件物品一样卖给了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但是不幸接踵而来,贺老六不久病死,儿子阿毛也狼活活吃掉,大伯收去了房屋,祥林嫂被逼走投无路,这个社会没有了她的容身之地。她只能再次到鲁家帮工,然而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不祥之物等等的罪名,令她不堪重负。为赎罪名,祥林嫂开始相信所谓的“神”的力量。她将自己辛苦挣来的二千大钱到镇西头的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求“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受苦,以求得精神之上的自我解脱和安慰。然而,依然改变不了自己悲惨的现状,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结束了悲惨的一生,最终沦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鲁迅正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对一个个普通生命的迫害、蹂躏,批判了封建礼教制度对劳动妇女的残害。在那样的社会中根本就没有她们的立足之地,祥林嫂的悲剧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剧。

二、敢于反抗却改变不了个人悲剧命运的悲剧女性——爱姑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好像只是男子的私产,只能对丈夫尽义务,而男人却可以随意的以任何名义休掉妻子,“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束缚着女子们!鲁迅则对受迫害的妇女给予极大的支持。他在小说《离婚》中成功地刻画了不甘压迫、敢于反抗泼辣的农村妇女爱姑。

爱姑从15岁嫁到施家,严格遵守封建礼仪。但还是难得夫家的欢喜,丈夫更是姘上了小寡婦。爱姑与丈夫进行了坚决斗争,搬来父亲和兄弟,拆了施家灶。这些都体现了爱姑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体现了她敢于与丈夫斗,与公婆斗,而且敢于向封建族权斗,但是无论她如何反抗、拼命,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仍是个婚姻的失败者,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的种种行为也正是她思想上的狭隘性表现,她反抗实际上也是在维护封建礼教,维护封建秩序,对封建礼教的虔诚。她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封建礼教上,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协调”上,这是她认识上的局限性,这也是她悲剧所在。

三、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却又走上绝路的悲剧女性——子君

鲁迅在关注农村妇女受迫害同时,对新型女性同样关注。在《伤逝》中,鲁迅成功地塑造了子君这一形象。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学习了新知识,受到了“五四”革命的洗礼,对当时的社会已有个人的看法,追求婚姻的自主性,资产阶级个性主义者的民主革命思想指引和激励着她。“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句话正是子君个性的写照。她勇敢地迈出了寻求妇女解放真正一步,争取女性婚姻自主行为的人性觉醒,蔑视、否定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婚姻制度,通过自己背叛、挑战,争取自己的个人幸福。然而,她没有认识到关起门来追求个人的安宁与幸福在那样的社会中是不可能的。当她和涓生的爱情失去了经济基础,爱情的殿堂也随后崩塌了,最终回到了冰冷的封建家庭,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

封建社会及其制度是子君的悲剧产生的罪魁祸首,她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虽然“子君和涓生摆脱了封建礼教的精神束缚,得到了自由结婚建立小家庭的幸福,可是由于他们个性解放的追求没有同争取人民群众彻底解放的社会斗争结合起来,虽然有可能得到暂时的幸福,却没有能力保持这种幸福。”子君的爱情悲剧显示了个性解放的巨大局限性,在当时的社会下还是不能成熟的,注定也是要失败的。鲁迅通过对子君女性形象的描写,鲜明而深刻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妇女地位和形态,揭示出只有人们思想真正解放了,才有个人个性解放的可能性。很明显这个悲剧主要是社会悲剧,造成她悲剧的基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势力。

鲁迅塑造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经典的悲剧女性,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她们悲苦人生命运,悲惨的人生结局,赤裸裸地展现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她们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公平的待遇。在那个充满封建礼教的社会中,她们由封建礼教的产物,变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就是中国广大妇女悲剧的缩影。中国广大妇女在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迫害下,精神和肉体上极度悲痛。

她们当中既有愚昧的农村妇女,也有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但她们同样受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样为封建社会中的悲剧女性。在那样一个充满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礼教的社会中,人们自私、麻木、愚昧,人们之间没有诚和爱,人们中间更多的是“看客”,她们的悲剧就发生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国民劣根性”既在她们身上有表现,在周围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鲁迅通过这些悲剧女性形象的塑造,让人们意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思想才是她们不幸的根源,从而启示人们要疗救那些愚昧、麻木的农民,要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要疗救中国,必须唤起民众,让人们觉悟,投身到反封建的斗争中,废除封建礼教,从而救治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钦韶 张凌 田文信.《马列文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323页.

[2]钱理群 温如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30页.

[3]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158页.

[4]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159页.

[5]邱文治.《鲁迅名篇析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55页.

[6]郑州四十中语文组编.《鲁迅作品试析》.郑州市教育局出版,1984年1月,59页.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
《祝福》中祥林嫂死亡原因的存在主义解读
浅论祥林嫂的悲剧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浅析《世说新语》中体现的魏晋士人的忠孝观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