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就业市场求职失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7-05-18邵彩霞

时代金融 2017年12期

【摘要】对浙江省就业市场中942名求职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一方面,从求职失信行为的现状来看,人们对求职过程中简历造假、证书造假的态度过于宽容;简历真实程度过低,证书造假现象较为严重,面试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较为普遍;违约行为很普遍,且呈现常态化的现象。另一方面,从求职失信行为的影响因素来看,家庭年收入、已毕业年限越高,其作假的可能性越高;期望年薪、成绩排名、荣誉证书、诚信意识、自信程度与求职失信可能性成反比;父母诚信氛围、学校诚信氛围、社会求职诚信氛围与求职造假成反比。

【关键词】求职失信 影响因素 面试不实 简历造假 随意违约

当前,为应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减少招聘中的不确定性,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部分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采取了一些不诚信的措施,如虚构简历、面试不实、保底签约、随意毁约等行为,这些失信行为无形中提高了社会劳动力就业成本。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浙江省就业市场中求职失信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总结促进浙江省就业市场诚信求职的政策建议,进而为提高就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人才利用率,切实贯彻落实人才战略。

一、浙江省就业市场求职失信行为的现状分析

以毕业于1990年~2015年之间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且在浙江地区的求职者为调查对象。本次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共发放1000份,收回987份,剔除数据缺失、不可信问卷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942份,有效率95.44%。这些问卷发放涵盖浙江的所有地级市。本次调研男女比例相对均匀。各专业人数基本一样。从学历情况来看,本科学历最多,人数达到502,占比为53.3%,大专学历333人(占比35.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最少,占11.4%,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一)简历造假的现状分析

从个人对简历造假的态度方面看,21.4%认为简历造假是有必要的;37.5%的人认为简历适当修饰可以理解,表明有近六成人對简历修饰和造假表示认同。仅28.3%的人鄙视简历造假。可见,人们对求职过程中的简历造假态度过于宽容,简历真实程度过低。此外,仅有17.2%的被访者认为求职简历中作假不利于个人的求职,其余或多或少会认为简历作假是有利的。可见,社会上大部分人对简历作假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从简历造假的内容分析,调查发现求职者认为实践经历、证书情况、获奖情况等方面较容易造假,且这些部分的占比较均衡。可见,求职者对简历的多个部分均存在造假的冲动。

有63.7%被访者表示对简历进行过修饰,或是编造过简历。 说明求职中大多数人的简历掺杂水分,简历的可信度较低。简历造假的社会现象较为严重,值得关注。

(二)证书造假的现状分析

从个人对证书造假的态度方面看,被访者中表示不能容忍制造假证书的比例不到一半,过半数人或多或少对制造假证表示可以理解甚至赞成,其中近一成人员表示赞成制造证书,求职者对制造假证的态度过于宽容,可见,证书造假的社会氛围较差。

从个人证书造假的经历看,仅有55.4%的人表示没做过假证,17.3%的人表示有做过假证书,还有27.3%的人表示想做但不敢做,表明制作假证的现象并不鲜见,而且人数较多,制作假证的现象较严重,值得关注。

若制作过假证书,您制作过哪些假证书/假奖状

对制作过假证的163人做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制作过假证书较多的是相对实用性证书,如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学历学位证书、奖学金证书。相反英语四六级证书的造假率相对较少。

(三)面试不实的现状分析

在面试时,被问及是否报名了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考试的调查者中,仅有40.7%的人员会直接诚实的对招聘官说出来,其余均存在隐瞒或不实回答。可见,当前社会中面试不实现象较为严重。

样本中,仅有34.6%的人表示在面试时从未有不诚实应答,绝大部分人员表示会隐瞒实情,近半数的人员在面试过程中存在自我吹嘘和做出不实承诺的现象,还有三成人员表示有其他不诚实回答。表明,面试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较为普遍,面试过程的诚信行为亟待加强。

(四)随意违约的现状分析

针对问题“您在与单位签约后,如何看待求职者签约后的违约行为”的调查,仅21%的人认为与单位签约后违约是对用人单位不负责任的行为,其余近八成人或多或少对随意违约行为持宽容态度,甚至有近10%的人认为只要能找到满意的单位,即使违约也可以理解。可见,受访者普遍认为与单位签约后的违约是正常现象,对签约后违约的行为过于宽容,不利于就业签约的行为约束。

针对问题“如果您己经跟某一用人单位签定了协议,但是您又遇到了一个更好的单位,这时您会怎么做?”的调查,仅35.7%的人表示既然已经签订了合约,不能违犯诚信原则,所以不会毁约;其余均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违约行为,甚至有22.6%的人表示不管多少赔偿金也要毁约。表明目前的求职环境中,求职者的违约行为很普遍,且呈现常态化的现象。

针对问题“如果您己经跟某一用人单位签定了协议,但是您又遇到了一个更好的单位,这时您会怎么做?”的调查,仅35.7%的人表示既然已经签订了合约,不能违犯诚信原则,所以不会毁约;其余均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违约行为,甚至有22.6%的人表示不管多少赔偿金也要毁约。表明目前的求职环境中,求职者的违约行为很普遍,且呈现常态化的现象。

二、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求职失信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次调查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认为求职行为中出现的失信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基本情况、家庭诚信教育和诚信氛围、学校诚信就业教育、个人认知情况、社会诚信就业氛围的影响。具体指标详见下表。

求职诚信行为的影响因素

为了具体探析求职过程中诚信行为发生与否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结果变量为是否有过求职不诚信行为(值为1,求职过程中存在不诚信行为;值为0,求职过程中不存在不诚信行为)。具体根据问卷中的有关被访者是否出现过简历造假、面试不实、证书造假、违约的情况进行定义,即只要上述四个方面中有一个方面存在不诚信行为,即认为其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不诚信行为;上述四个方面都不存在不诚信行为的,则认为其在求职过程中不存在不诚信行为。

(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父母的诚信表现、学校诚信教育、个人认知、个人基本情况、社会求职诚信氛围对求职者的求职诚信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第一,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年收入越高、已毕业年限越高,其求职中作假的可能性越高;期望年薪与求职造假可能性成反比,这也许是因为期望年薪越低的人往往是能力相对不足,或者经验不足,或者急需工作,为成功获得一份工作,一方面通过降低自己的期望薪酬,一方面通过过度修饰简历,来提高自己的获得工作的可能性。

第二,个人认知情况。成绩排名越高,就业中的不诚信可能性越低;如果荣获过荣誉证书的,那么概率就会降低为原来的0.55倍;诚信意识越高,求职过程中失信的可能性越低;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信的人,其在求职过程中的不诚信的可能性将下降56.1%。

第三,父母诚信表现。父母存在不诚信行为的被访者,其求职过程作假的可能性提升3.327倍。

第四,学校就业诚信教育。在学校接受过就业诚信教育的学生,其求职过程中作假的可能性下降为原来的0.478倍。

第五,社会求职诚信氛围。身边的人在求职方面做到诚信的人越多,其在求职过程中的越容易出现造假的行为。

三、加强求职诚信行为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诚信教育

从前文分析可知,在大学或研究生院接受一定的诚信就业教育的被访者,其在求职过程中失信的可能性下降。因此,在注重校园诚信熏陶的同时,倡导父母践行守信。父母以诚为本、以信立人的守信行动对子女的影响是最深远的。一旦发现子女有不诚信行为时,应当关心正视子女失信的背后真实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父母对子女不要轻易夸下海口,一旦做出承诺就要践行诺言。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信守诺言。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由前文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在求职过程中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信现象,且社会诚信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求职者求职失信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求职诚信氛围。首先,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不断加强对诚信行动的宣传。其次,利用普法教育平台进行宣传渗透,把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和普法教育结合起来。最后,建立市场化监管机制,对于编造假账、偷税漏税的企业,要给予强而有力的严惩打击,要把它从行业队伍中清除出去,使那些吹牛皮、虚假宣传、做假贩假、违规违法、不守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使其在社会上没有生存的空间。

(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学习劳动法律法规。前文的调查显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基本的《劳动法》常识,不了解我国的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因此,社会公众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法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四)完善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

用人单位应该注重考察和评估毕业生从事就业岗位的实际能力,摒棄一味追求高学历、名学校、多证书等“光环因素”的选人方式,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就业市场中求职者的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用人单位在要求求职者诚信的同时,自身也要注重诚信,切实做到招聘信息真实,建立科学的选拔方式,实现公平竞争,不能将求职者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应聘者个人提供的材料以及自我介绍,应在招聘过程中增加必要的就业岗位能力测试或综合知识测验这一环节,并合理地分配笔试及面试的分数比例。

参考文献

[1]王佳佳.F大学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

[2]杨飞飞.大学生求职诚信的缺失及矫正研究——以陕西高校为例[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5.

[3]周有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常秀芹.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以河北省唐山市大学生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7(2):113-116.

[5]向媛秀, 当前大学生求职诚信问题的研究——基于广西三所高校的调查数据[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6-99.

[6]杜明可.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作者简介:邵彩霞(1987-),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