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新闻播音的“美”

2017-05-18李杨薇

新闻世界 2017年5期

李杨薇

【摘 要】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电视观众也越来越注重对“美”的追求。电视新闻播音的基础是真实、客观、准确,与此同时,它也引领着舆论导向、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可以让受众在其声音、形象与表达中感受到愉悦与美好。虽然电视新闻播音的外在表现手段有限,但其美感却可以通过播音员主持人及他们的再创作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声形美、韵律美、意蕴美、风格美。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声形美;韵律美;意蕴美;风格美

“如果将传播过程比作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那么,真是这棵大树的根基;善是这棵大树的叶,而美则是这棵大树盛开的花朵和所结下的果实。”在曾耀农的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美”的追求是传播的至高层次。其实,在有声语言传播中也是如此,张颂早就提出在语言规范中,“除了‘对不对,还存在着‘准不准和‘美不美的尺度。”可见,美也是有声语言传播中追求的至高层次。而电视新闻播音作为有声语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达到了“对不对”和“准不准”的基础上,也需要向着更高的层次追求,以在具备新闻性这个根本属性的同时能够兼备艺术性,呈现出新闻播音的美感,从而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提升受众的审美趣味,实现对受众的陶冶和提升。

张颂在《关于愉悦共鸣的思考》一文中认为,语言传播的美感营造主要表现在“音声美”、“意蕴美”、“分寸美”、“韵律美”四个层面。且“这四个层面,包含了感觉美和知觉美、内在美和形式美、直觉美和通感美、理性美和情感美、主体美和客体美、实在美和空灵美、时间美和空间美等多方面和多角度的综合”。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播音体现的“美”主要表现在声形美、韵律美、意蕴美以及风格美四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美”是以电视新闻播音准确清晰、规范得体和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即以“真”与“善”为基础进行探讨和研究的。

一、声形美

声形美,总的来说就是悦耳动听、赏心悦目、声画和谐,包含音声美和形象美两个方面。电视新闻播音是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相配合的创作,只有二者同时给人美的享受,才能够既“悦耳”又“悦目”。

其中,音声美是指音色好听,声音圆润、清朗、有弹性,气息控制平稳,发声松弛自然。声音作为电视新闻播音主要的传播工具对于新闻语言的塑造和美感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就是音声美的有力代表,它在语音语调选取准确、内外部技巧运用恰切的基础上,字正腔圆、浑厚饱满、庄重大气,符合中国的大国形象,更给受众以中华之美的享受。

形象美,是相对于音声美而言,指形象端庄、仪态大方、举止文明、气质高雅,其中既包括屏幕形象,也包括社会公众形象。电视新闻播音要通过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为受众传递信息,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外在形象是除了有声语言以外给受众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电视新闻播音要使受众感受到美感,首先就要“悦目”,正如李泽厚所分析的,美感产生的层次首先是悦耳悦目,其次才是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以符合中国审美标准的端庄大方、文明高雅的形象示人不仅可以给受众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吸引受众对新闻的关注,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并且提升受众对美的评判标准。

二、韵律美

韵律美,“主要是有声语言的外在美,音韵铿锵、掷地有声,刚柔并济、酣畅淋漓,平仄间隔、抑扬交错,缓急有节、强弱互补,敏感相应、浓淡并比”,语尾不坠、句式稳健,节奏明快、语流晓畅。电视新闻播音的韵律美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播音语言所特有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播音常常表现为音韵优美,掷地有声,一字千钧,稳健持重,这也正符合了中国“自然至美”、“中和为美”的审美传统,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特色和生机,让中国老百姓能够在传统的美学世界里“悦心悦意”。正如张颂评价曾任职《新闻联播》26年的播音员罗京时说,“罗京的播音风格可以概括为庄重、儒雅、昂扬、稳健这八个字。这种风格融入了他鲜明的人格色彩,融入了新中国的播音风格,即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又将这种风格发扬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三、意蕴美

意蕴美,是指表意流畅、生动、感染力强,感而不入、讲究分寸。我们常常形容生动而富有意蕴的文学作品能够“跃然纸上、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这种生动如果表现在播音创作中则为“化平面为立体,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薄为丰富,化干枯为润泽,化腐朽为神奇”;对稿件或节目“了然于胸,豁然于口,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充满意蕴美的新闻播音能够让受众感受到除现有新闻内容以外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情感,从而使受众在达到“共识”的基础上,继而产生“愉悦共鸣”。中国电视新闻播音的意蕴美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悠久的审美传统而彰显出更为迷人的魅力。正如张颂所说,“语言现象,正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映照着当代文化的拓展,表露着民族文化的水准,显现着国家文化的特色。”也正是因为如此,富有意蕴美的中国电视新闻播音能够启人心智、发人深省,在“悦耳悦目”的基础上,真正让受众“赏心悅目”,在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浸染下,将所有精神和整个生命投入到对美的感悟之中,在受到美的感召下、在对美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完成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并与此同时弘扬极具民族特质的精神和文化。

以康辉在汶川大地震5月19日哀悼日直播中的播音为例,笔者认为,它正是电视新闻播音中极富意蕴美的代表。正如笔者在《论电视新闻播音的“善”》一文中所说,它是对逝者的怀念、对受难者的同情、对生者的告慰、对爱国情感的阐释、对民族力量的凝聚、对全国人民的鼓励和宣誓。这段播音,情感饱满,饱含悲悯、同情、力量,极富感染力,将举国的悲切幻化成抗震救灾的力量——“我们为哀悼低下头,我们更要为战胜苦难挺起胸”,“废墟里还有顽强的生命等待我们救援,失去父母的孩子还需要我们抚慰,毁坏的家园还等待我们重建。”并给国殇之时濒临绝望的受众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中国人民曾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然而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始终展现出无比的坚韧和顽强,不服输、不放弃,灾害无法阻止中华民族奋发进取、不畏前行的坚强步伐。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在曾经地震的废墟上,一座又一座更加美丽的英雄的城市和乡村将拔地而起,我们能够听到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工厂轰鸣的机器声,我们能够看到街市热闹的嬉戏、农田欢快的劳作。”这其中,独具中华魅力的意蕴美彰显无遗,深沉、博大、纯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流露出悠远绵长的意义,丰富的意蕴之中饱含历史的厚重感、民族的责任感、国家的使命感。这不仅是对受众审美趣味、精神和人格的整体提升,实现了对受众的终极关怀,更是从民族精神、国家信念的高度弘扬了民族性的特质和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更将播音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推向了一个至高点。

四、风格美

风格美是电视新闻播音因风格各异而体现的不同美感,具有新闻播音的特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进步,我国新闻事业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不断发展创新。在党和媒体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下,我国的新闻宣传从观念到内容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而观念和内容的改变也给新闻宣传形式带来了改变,在电视新闻播音领域的表现之一就是播音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新闻播音的语言样式目前有三种,分别是宣读式、播报式和谈话式。”需要强调的是,“这三种样式呈现出的是类别化特色,但就某一篇稿件的播法来说,有时又是边缘性的,很难清楚地界定它是哪一种。换句话说就是三种样式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无严格的界限。”如果能够根据播音员自身的特色,在电视新闻播音中发挥出这三种话语样式的特色,灵活运用、完美表现,也就使电视新闻播音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从而让受众得到美的享受。例如,邢质斌的播音掷地有声、一字千钧,这种大气磅礴的表达方式颇具中国气派、大国风范,让受众感受到了“规整美”的气魄;李瑞英的播音落落大方、庄重大气,这种细腻入心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形象、东方之美的代表,让受众感受到了“庄重美”的深刻;李修平的播音端庄淡雅、洒脱亲切,这种亲切贴近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含蓄的象征,让受众感受到了“淡雅美”的内涵;海霞的播音热情活泼、节奏明快,这种轻松自然的表达方式是时代特征的体现,让受众感受到了“明丽美”的清新。另外,还有罗京稳健持重的播音、康辉沉稳朴实的播音、欧阳夏丹清新干练的播音、文静豁达开朗的播音……都带给受众不同的美感享受,使得受众在获知新闻的同时,也完成了审美的过程。马克思说过:“多样化使人愉快。”新时期电视新闻播音所独具的多样化风格美丰富了受众的审美视界,满足了受众日益发展变化的审美期待,陶冶了受众的审美情操,也提升了受众的审美趣味。

“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电视新闻播音完全可以在其独特的语言面貌中呈现出更深层次的美感。张颂在《朗读美学》中说:“不舍昼夜的河流,使人们只能在这一瞬间看到这一段,所以才有一个人不能两次趟过同一条河的至理名言。为了反映这段河的这一瞬,思维的敏捷、语言的简洁、传播的直截,都使得朗读新闻作品的语言样式独具一格。一般认识上,总以为新闻的朗读是最简单的了,不过是‘照本宣科,‘念字出声而已。其实,新闻作品的朗读是最要语言功力的,表达难度最大,听者的要求最严,审美的维度最高,美感的推理最弱。只有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或者‘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况下,才构成大维度、强推力的审美感受”。可见,要想让受众在电视新闻播音中享受到“美”,需要播音员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电视新闻中呈现出声形美、韵律美、意蘊美、风格美等多方面的美感,能够满足受众审美需求,提升受众审美情趣,更能够让受众愉悦地接受信息,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作者: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主播)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