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完美演绎国际歌剧作品
——南方科技大学“‘一带一路’国际音乐研讨会”声乐专题综述

2017-05-18孙嘉艺

歌唱艺术 2017年8期
关键词:歌唱家歌剧歌唱

2017年5月9日至13日,由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主办、旅德女中音歌唱家毕宝仪教授筹划、深圳大剧院协办的“‘一带一路’国际音乐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以“如何完美演绎国际歌剧作品”为主题,设有声乐大师班、学术论坛、学术讲座、优秀歌唱家联袂音乐会等丰富内容,主办方有幸邀请到罗马尼亚国宝级女高音歌唱家、“哈利科雷亚·达克利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会主席玛丽阿纳·妮可蕾斯科(Mariana Nicolesco)女士和罗马尼亚艺术史学家、“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巴黎双年展”评委会主席拉杜·瓦里亚(Radu Varia)先生以及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创办人郭淑珍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同时盛邀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和国内各地知名歌唱家、教育家、理论家以及四十多所高等音乐院校的师生、各大艺术院团的青年歌唱家,共计一千一百人次全程参会。浓厚的学术气氛激起了与会者对歌剧表演和声乐教学的深入思考,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为与会者带来全新的感性体验。正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先生所说:“南方科技大学举办的这场高水平的‘一带一路’国际音乐研讨会,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为弘扬我国声乐艺术,为一流理工科大学里的一流艺术教育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笔者认为,此次活动亮点有四:第一,声乐大师班的八位学员由玛丽阿纳·妮可蕾斯科女士从四百多位报名者的录音中海选而出,他们分别来自中央歌剧院、国家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深圳大学等,大部分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为这些从事职业表演和声乐教育专业的青年歌唱家开设大师课,无疑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第二,大师班与学术论坛、艺术讲座交叉进行,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互相碰撞和交流,是名副其实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艺术尝试。第三,主办方不拘一格,在热烈的学术论坛之后,利用原定休息时间增开了“大师面对面——中国声乐界泰斗、著名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教授专题讲座”,已九十岁高龄的郭先生所做的长达两个小时的发言和现场教学将研讨会推向新高潮。此外,针对现场研讨意犹未尽的观点,主办方专门组织工作人员对每位与会者进行专题采访,访谈内容将结集出版。第四,活动尾声的学员汇报音乐会由八位优秀青年歌唱家与玛丽阿纳·妮可蕾斯科女士同台完成,犹如一场别具特色的声乐公开课,与当晚深圳大剧院“艺术大观公益系列演出”的主题相呼应。

研讨会第一主角罗马尼亚“国宝级”女高音歌唱家玛丽阿纳·妮可蕾斯科女士曾诠释过几十个歌剧角色,演出足迹遍布斯卡拉等世界著名剧院。1978年,她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出演《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随后,创下剧院出演薇奥列塔的最高记录(两百多场)。她创办的“哈利科雷亚·达克利国际声乐比赛”及其艺术节,吸引了四十七个国家的一千八百名青年艺术家前往参加;她还创办了“罗马尼亚雅典娜国际基金会”“罗马尼亚音乐节”和全国演唱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她的提议下创办了“乔治·埃内斯库国际年”。她以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声音”之美誉,被欧盟授予“欧洲文化特别奖”和勋章。

玛丽阿纳女士将自己对声乐艺术的认知和对学员的期望作为大师班开场白:“第一,学习演唱非常困难,因为声音存在于个人身体里,我们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乐器。如何掌握歌唱方法?这需要我们的大脑正确感知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再通过这一感知,用大脑控制歌唱的整个过程。因此,学习歌唱技巧是作为一个职业歌唱家的第一步。当我们出生时,就有歌唱的本能,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歌唱是一件既简单又困难的事情。每个人出生时的歌唱本能是完美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丧失了这种本能,作为学习唱歌的成年人,需要找回这种本能。相信大家都看见过刚出生的婴儿,他们可以用很高、很响的声音哭几个小时,嗓子却不会出现问题。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婴儿哭泣的过程是用整个身体和全身共鸣腔体发声,所以嗓子不会出现问题。第二,如果想学习歌唱,想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要学到好的歌唱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声音很重要,天赋和职业精神也很重要,但这些依然不够,还需要艺术上的智慧、性格上的魅力、杰出的表现力、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个人的能量。作为一个真正想把歌唱作为自己职业的人来说,‘我很累’这三个字不应该出现在你的词典里。第三,虽然学习歌唱必须要学习不同的语言,但学习意大利语是首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刚起步学习声乐的人。第四,虽然学习音乐的道路漫长而艰苦,但在付出艰辛的同时我们也会获得歌唱带来的快乐,也能把快乐带给观众。一个人是否学习和了解音乐,并不重要,但一个人是否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感动,感知音乐对于不学音乐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后四天的大师班中,玛丽阿纳女士在无课间休息的情况下每天连续工作五个小时以上,八位学员按序上台接受“一对一”的指导。玛丽阿纳女士对学员的要求集中在语言、气息、速度、力度等基本功上,反对随意加滑音。除歌唱技巧外,她强调的另一重点是肢体语言和角色感。她经常善意而幽默地模仿学员的表演,还会戏剧性地夸张某些她作为听众的不适感,希望借此强化歌者的审美意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玛丽阿纳女士每天都组织所有在场学员集体练声,还指导钢琴伴奏在不同作品中运用不同音色和力度甚至不同的演奏风格与歌者合作。在每天的课程里,她都要求学员们共同演唱中国民歌,从《茉莉花》到《小河淌水》,她不断询问每段歌词大意,设法让大家运用自己熟悉的音乐语言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

除大师班外,学术论坛的环节也高潮迭起,玛丽阿纳·妮可蕾斯科女士的《如何演绎国际歌剧作品》,旅澳华人男高音歌唱家于吉星教授的《语言在职业歌唱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及歌唱的基本理论》,旅德日裔钢琴家北村香织教授的《音乐与文学的邂逅》,俄罗斯女中音歌唱家叶莲娜·比扬科夫教授的《语言中语调的特点对声乐作品中音乐形象塑造的影响》,沈阳音乐学院贾鼐教授的《从德、中两国音乐教育的不同谈如何更准确地演唱外国作品》,深圳市音乐家协会姚峰主席的《关于Bel Canto与其他歌唱艺术》,以及笔者的《歌唱与审美》。此外,人民音乐出版社莫蕴慧社长、女高音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先生和王秀芬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曲波教授、星海音乐学院杨岩教授等众多与会嘉宾的会议发言也耐人寻味,尽显真知灼见。莫蕴慧女士认为,南方科技大学举办此次活动可谓是规模、规格兼具,同时高度赞扬了艺术中心主任毕宝仪教授的组织能力和远见。她谈到,由于歌唱是实践的艺术,因此关于声乐专业的学术性文章较少,但本次研讨会的发言均具有学术价值和深度,希望会后能与大家再做进一步交流。曲波教授认为,像玛丽阿纳这样优秀的声乐大师对学生提出的其实都是平常的要求,只要大家入心了,声乐就有希望。目前,年轻人在语言和作品风格把握方面已比前辈有很大进步,但整体来看,我国声乐演唱的艺术含量还低于日本和韩国,应继续努力。杨岩教授说,大师班课程令他受益匪浅,研讨会对他来说是一个“洗脑”、梳理的过程,每位嘉宾的发言对于星海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都有启发,在由声乐系向歌剧系转型的过程中,星海音乐学院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王秀芬教授讲述了郭淑珍和毕宝仪两位教授在她的声乐学习和歌剧排练中给予的帮助,同时肯定了此次研讨会高度的专题性,以及大师课给她带来的思考。

专题发言时,玛丽阿纳·妮可蕾斯科女士提出:“歌唱艺术是真实的,因为唱歌不能作弊;歌唱是最高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因为唱歌是基于人们天生的特质,比如声音、天赋、命运、个性、才华、活力、吸引力、感召力、对配乐完美的领悟力和对伟大音乐传统的研究。许多中国歌手声音都很美,世界各地青年人才的专业水平也很高,但即便是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都不能与玛丽亚·卡拉斯的荣耀相比,因此在歌剧世界和歌唱艺术中建立里程碑并形成传统,这条道路还很长。甚至在著名歌剧院里,依旧存在舞台导演不尊重配乐、唱词和声音,歌剧在制作过程中被‘扼杀’的情况。如果对‘原著’荒谬且虚假的予以解释,创作出的只可能是‘丑剧’和‘丑闻’。或许只有这样,媒体才会有‘谈资’。但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将会秉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她进一步指出:“即使是说着与意大利语同样起源于拉丁语的罗马尼亚语的罗马尼亚人,在发意大利语中的双辅音时还总出现问题,漏洞百出地闹笑话;那么对于年轻的中国歌者,除了要将他们认为适合个人声音和气质的歌剧语言学好外,还必须努力学习特定的发音‘r’,当我们明白了‘发音正确’这个看似是细节,实则对艺术表现至关重要的问题时,才能够做到‘发音正确’。”发言期间,玛丽阿纳女士还介绍了自己二十多年来为捍卫声乐传统、发展歌剧事业所做的努力。她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高额赞助支持自己创办的“哈利科雷亚·达克利国际声乐比赛”,表明了大家对“唱歌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达成共识。最后,她现场鼓励中国青年艺术家积极参加该项享誉全球的免费赛事,以开阔眼界,提高认识。

于吉星教授结合自己作为职业歌剧演员在海外工作的经验,以批判的态度对青年歌者提出中肯建议。他认为一个歌剧演员在排练过程中首先要过“Language Coach”(语言指导)这一关,这决定着演员能否坚持在歌剧舞台上演下去。大家一旦在国外谋生,只有百分之百的正确,才能谋到这份生计。双辅音和宣叙调是中国人的难点,很多学生觉得这不重要,但事实却是国际大赛的评委宁愿把金奖颁发给降调演唱规定曲目的男高音,也不会给高音稳定、精彩而语言不标准的歌者。于吉星教授还特别强调一点,歌者要重视演唱作品的定位问题,是什么样的声音就要唱相应的作品,国外歌剧界在专业和角色上的界限很分明,没有人既唱莫扎特的作品又唱瓦格纳的作品。他认为表演艺术不应该只出产品,要花时间和精力雕刻精品。最后,他用周小燕先生的原话作为结语:“不要拿外国的东西糊弄中国人,也不要拿中国的东西糊弄外国人。”

北村香织教授主要是从钢琴伴奏的角度阐述了她对声乐演唱的认识。她以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为例,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演奏方式、诗词内容、重点词句、表情术语、力度记号等入手展开分析。她说,对乐句和音色的处理要严格遵守谱面标记,理解歌曲的走向和结构的“起承转合”,然后再将作品原有情感和自己的情绪相结合,最后揭示出诗歌隐藏的意义。她鼓励演奏者和歌者借助文本展开想象,将文字转换成图画,强调演奏中的音乐处理要建立在不断研究歌词与乐句的基础之上。

叶莲娜教授提出语言句法是音乐句法的原型,她强调歌者要重视非声调语言中的语调特点,把歌剧宣叙调作为难点来突破。她认为,语言中的语调对音乐作品中节奏和节拍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歌者也应该重视休止符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

贾鼐教授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德国音乐教育体制和声乐歌剧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考核标准。他提到德国国立音乐学院有本科、硕士、博士(国家教育部认证为高级音乐家文凭)三种学位,其中,本科和硕士阶段与中国基本相同,学习时间为六至七年,只有拿到全优成绩才能申报博士学位,学习时间为二至三年。学院里有专门的艺术指导课,学生每周上两次,分别是德奥艺术歌曲方向和歌剧咏叹调方向。德奥艺术歌曲方向的艺术指导教师也担任德奥艺术歌曲音乐会的钢琴伴奏;而担任歌剧方向的艺术指导教师基本都是歌剧院里的第二或第三指挥,或者就是歌剧院的“Coach”(艺术指导),专职研究歌剧。贾教授接着说道,在德国国立音乐学院,专门开设的语言课的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教师分别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除有母语优势外,曾经学习的专业也必须与音乐相关。台词课帮助学生在舞台像话剧和歌剧演员一样,让观众更好地听懂你在演什么,台词课教师一般都是话剧演员。贾教授指出德国国立音乐学院的所有课程设置都与音乐有关,既清晰分明、从不越位,又紧密联系、形成整体。另外,他还谈到学校里关于年度歌剧排练和演出的一些情况。

姚峰主席认为美声唱法的连贯性、民族唱法的韵味、通俗唱法的张力是三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并且现场示范了歌剧和音乐剧的不同演唱状态。

笔者提出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文化、历史、风格上,这些将最终导致中外歌者主观上的审美差异;不同的审美追求和歌唱技术直接影响到歌者对声音概念的认知。歌唱音色作为声音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去嗓音的客观属性,更多依赖于语音语调、发音方式、气息运用、情感处理来呈现,这些进一步细化到元音与辅音的发音位置、音区、速度,以及单、辅、清、浊的组合原则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只有认识到审美追求和歌唱技术密切相关、声音概念关乎歌唱水平时,歌者才能从根本上遵循歌唱技术原则,探寻文化和历史的内涵,展现出不同作品的风格特征。

此次声乐国际研讨会的额外收获就是主办方临时动意,为大家增开了郭淑珍教授声乐讲座。郭先生围绕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国外与国内等几条主线,用两个小时的时间,简洁、生动、清晰、深刻地阐述了她从事声乐教育的心路历程和经验教训,附加现场教学。讲座主要分两部分,集中于说明“气”的运用和“字”的发音,具体细节笔者将另外撰文予以说明,以下仅就几个主要观点加以概述。首先,郭先生认为声乐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她以歌唱家邓韵调整声部为教学案例,深入说明了洞悉学生嗓音条件和声带机能对于声乐教学和学生未来艺术生涯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其次,郭先生认为世界各国对发声方法的不同认识(无论面罩唱法还是其他唱法)都是基于一种自然且科学的发声原理而言,教师要因时、因人、因曲而异。她提出为了达到放松、自然的歌唱状态,在初学阶段甚至可以随时换气,重要的是必须使气息流动起来,然后再要求其他。她反对在教学中“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味强调气息只会因太过重视而导致气息僵死。她还深入分析了歌词在不同重音和不同节奏下隐含的完全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最后,以学生准备的《大江东去》和《玫瑰三愿》两首作品为例,郭先生分别从咬字和运气的角度进行指导,将前面提出的观点客观、具象、鲜活地还原于现场教学中。她的讲座逻辑严谨、观点明确、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将整个活动推向新高潮。

声乐大师班现场

5月13日晚20点,本次国际音乐研讨会以参加声乐大师班的青年歌唱家们联袂表演的音乐会的形式在深圳大剧院圆满落幕。八位学员先后以重唱、独唱、小合唱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学习成果,陈丽安、苏牧的《让我们携手同行》,卢媛的《假如罗密欧杀死了你》《哦,我的费南多》,骆洋的《从未见过如此美女》,刘璐的《漫步街上》,金久湝的《美妙的歌声随风飘荡》,苏牧的《你赢得了诉讼》,蔡楠、陈丽安、刘璐的《我亲爱的爸爸》,张雨晨的《永别了,可爱的家》《这位小姐,那位太太》,蔡楠的《哭吧,哭吧,我的眼泪》,陈丽安的《亲切的名字》等十二首曲目不仅清晰地展示出意大利美声唱法创立时代三位巨匠——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的歌剧作品中的卓越歌唱技巧,也对莫扎特、马斯内、威尔第、普契尼的经典唱段给予了地道的诠释。最后玛丽阿纳女士携全体学员以《饮酒歌》向观众致谢并为音乐会划上完满句号。值得一提的是,玛丽阿纳女士依然延续上课风采,在舞台上全心投入地指导学员们,其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在于学员们又一次在大师的引领下习惯性地重复着歌唱时正确的肌肉记忆和情感表达,最大限度减少了舞台的紧张感。

为切实响应并积极落实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主办方还在研讨会期间安排罗马尼亚艺术史学家、“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巴黎双年展评委会主席拉杜·瓦里亚先生做了题为“艺术史上的里程碑——罗马尼亚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讲座。拉杜先生详细介绍了康斯坦丁的生平、作品、艺术观,并将珍贵画册赠予南方科技大学。该讲座为与会者带来艺术启迪的同时,也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罗马尼亚文化。

整体而言,本次“‘一带一路’国际音乐研讨会”无疑为中罗两国文化交流,为促进中国声乐教学、歌剧表演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南方科技大学这所国际化理工科高校为秉承“重视艺术教育、提倡人文精神”的办学理念,遵循“培养文理兼容的创造性人才”的办学方针,在建校不久即成立艺术中心,开设艺术类通史课程和实践课程,还定期举办演出,并设定了“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艺术中心”的目标。正是这种搭建国际化艺术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学校美育教育水平的信念,使得本次高规格的国际音乐学术研讨会如期召开,并圆满落幕。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独立主办大型国际化艺术专业学术和实践活动,直接为提高南部沿海地区艺术教育发展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国内综合大学坚持走“科学、艺术、人文、历史”相结合的创新之路起到了示范作用。

让我们期待此次国际音乐研讨会的后续成果,主办方正在将与会者对“不同语言的声乐作品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中国声乐表演者在演唱外国声乐作品遇到的最大问题;怎样看待‘中国人唱西方歌剧就像外国人唱中国京剧一样,唱得再好也始终无法掌握好其中的韵味’;外国作品的风格应该如何把握;演唱不同时期的外国作品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所做的思考结集出版,再次为我国声乐表演和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歌唱家歌剧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走进歌剧厅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草丛里的歌唱家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