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学生言语想象力的养护

2017-05-17徐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养护科学知识

徐莉

内容摘要:人的想象力最初表现为言语的想象力。言语想象力之于言语,须臾不可离。从人的发展来看,从学龄前到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孩子言语想象力的养成至关重要。对言语想象力的养护,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言语想象力 科学知识 养护

想象,是人脑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与生俱来,存在于儿童早期的智力发育中,与语言能力同生同长,相伴相随。也就是说,人的想象力最初表现为言语的想象力。言语想象力就是凭借语言文字,结合感性经验形成新形象以及利用语言文字实现自己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解与感受的能力。

对言语想象力的养护(养护,即养育和维护的意思,表明对人的天性的顺应与尊重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减少对学生言语想象力的损伤,养护学生的言语想象力呢?下面几则案例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一.缓授科学知识,让想象润泽童心

[案例]:《小动物过冬》(苏教版语文第三册)

教者引导学生依次了解燕子、青蛙、蜜蜂的过冬方式,并将“迁徙”“冬眠”“备粮”板书,加以强化,临近结束,教者进行了课堂小结与拓展。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知道燕子的过冬方式是什么吗?

生:迁徙

师:青蛙的过冬方式呢?

生:冬眠。

师:小蜜蜂呢?

生:备粮

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接下去,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动物冬眠的资料……

童话作为文学艺术,其作用在于润泽童心、“长儿童之想象”。阅读童话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想象中,我们置身于奇异瑰丽的艺术境界,历经一次次诗意的旅行,感受正义的力量和善良的光辉。科学知识只是童话的附属品,不能喧宾夺主,跃居课堂教学主阵地。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同于成人,在这一学段,“我们成人世界里的科学是很难融入儿童所拥有的那个童话世界的,而我们为什么要以“科学”的名义,不断地用冰冷的科学知识,来侵扰那个天经地义的本属于儿童自己的世界”?②

上述案例中,如果剔除科学知识,问学生“燕子是怎么过冬的?”学生会在想象中,将已经内化的课文语言,充满诗意地表达出来,而他们一旦接受了科学知识,想象力便抵不住现成结论的诱惑,就容易陷入舒适的科学术语中沉睡下去。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了美好的想象过程,只留下抽象的、风干了的“迁徙”。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言语想象力无疑会受到损伤。

向儿童传授科学知识不应以破坏儿童想象中的童话世界为代价。童话故事绝不是科学知识的糖衣。童话,本身即童心栖居的独特世界。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其间,是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教学《小动物过冬》时,另一位老师采用这样一种设计:

师:学到这里,我们都不再担心了。因为这三个好朋友,都能舒适、安全地过冬了。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生:蚂蚁躲到洞里,吃夏天搬来的粮食。

生:小蛇们在洞里,抱在一起睡觉。

…………

师:这些动物中,你最喜欢哪些动物?咱们也来编一个《小动物过冬》的故事。

接下去,学生发挥想象,颇有兴趣地编故事、讲故事……

想象,是童话的生命。儿童对童话有着天然的爱好,因为童话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让儿童编童话正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说编童话,讲童话是儿童的心理需要。在编童话、讲童话过程中,儿童的言语想象力得以展翅翱翔,儿童的言语想象力得以润泽童心。

二.慎待“知人论世”,让想象重归正途

[案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

师:(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坎坷和波折。有一段时间,我做什么事情都感到不顺利,心情很郁闷。我的一位要好的朋友得知后,写信安慰我,他的信很简单,只有一首诗。什么诗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读了那种诗后,我很受启发,很快振作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学完这一课,我想同学们会找到答案的。

……

师:作者如此巧妙的构思,如此精炼的语言,仅仅是为了写景吗?

生:(思考片刻)

师: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想想。

生:作者一生,被贬官好几次,所以心情郁闷。作者写景,也是在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师:对啊,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情感变化的描述)开始,诗人的心情好像雷雨到来前那样,突然间就感到有些郁闷,但是这种感觉没能完全占据他的心(未遮山)。诗人来到望湖楼喝酒,天突然下起雨来(白雨跳珠乱入船),几杯酒下肚,诗人有些醉了。一阵风吹来,天渐渐放晴,诗人抬头看看周围,顿时感到心里的不快一扫而光,一种舒畅的感觉涌上心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本案例中,学生理解诗的字面意思后,执教者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显然,这是“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思路在小学诗歌教学中的应用。诗歌教学,需要“知人论世”,但不是模式化地每字每句死死抓住“作者生平”不放,视其為打开诗歌之门的“金钥匙”。作者的生平遭遇只是诗歌解读的参考性提示。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自然界的风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人身临其境。可执教者在“知人论世”影响下,竟读出“心情郁闷”,并且指导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进行了冗长的描述。整个教学,教者忽略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特性,不惜淡化教学过程应有的言语想象体验,而直接将自己先验理解强加于诗歌,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学生的言语想象力毫无用武之地,只能揣摩教师的意图,牵强附会地在诗歌的王国里“指鹿为马”。这种学习,对学生言语想象力的损伤极大。

笔者教学这一课时,这样设计——

师:要是我来写这场夏日急雨,前两句我会这样写,“黑云如墨未遮山,白雨如珠跳入船”(板书)。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是老师写得好呢,还是苏轼写得好?好在哪里?

生:“白雨跳珠”中的雨,不是落下来的,而是很调皮地从天上跳下来的,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生:“黑云如墨”,就是黑云像墨水一样黑。而“黑白翻墨”,说的是黑云像墨水瓶打翻了,很快把旁边的白云也染黑了。

生:“白雨跳珠”,好像还能让人听到大雨点“啪啪啪”的落下来的声音。

生:蘇轼的两句诗,让人觉得这场雨就在眼前,来得很快,都动起来了。

生:黑云如墨,“如”就是好像,没有什么意思。而“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翻”“跳”都让人感觉画面动起来了。

回到诗歌阅读的原点,调动言语想象力,一步步走进诗的世界,是我们应该持有一种阅读姿态。师生真诚地面对文本,紧扣文本的文字,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体验,以及自己充满生机的言语想象力来阐释文本,构筑一个通过言语想象而获得的诗的世界。这样,言语想象力,才不致穿凿附会“谓某句指某人,某句指某事”,而是稳健地行走在虚心涵咏字词的正途中。

旺盛的言语想象力是孩子拥有的巨大的财富。阅读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言语想象力,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珍惜孩子们最乐于想象的童年,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言语想象力。

三.颠覆“语言规范”,让想象激活身心

[案例1]:一位小学生在《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中写道:“……老鼠见了我,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评改时,老师在“不省鼠事”一词上面打了一个大红叉。

作文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因而,我们往往看重语言是否规范。于是,“规范”在有些教师手中成了一根义正严辞而又理直气壮的“金箍棒”,顺者昌,逆者亡。有了它,便可以随心所欲地打杀一切“不规范”的词句。“不省鼠事”一个闪耀着孩子言语想象力光芒的词语,就这样被当头“棒杀”。

[案例2]:六年级学生毕业前夕,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毕业前夕》。不少学生这样开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转眼,就要跟母校说再见了。”老师视为妙句。

语文教学中,真正的言语表达能力,其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文从字顺,语言规范,而是言语想象力的活跃、丰富、奇崛和强劲。言语想象力是无形的指挥,出口能不能成锦绣,下笔能不能成珠玑,全在它不经意的操控之中。

自古以来,我们的写作就十分看重言语想象力的巨大作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都揭示出写作的普遍规律,即作者只有通过想象,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才能执笔著佳句。案例2中,两个被用得滥熟的成语“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得到老师的赞赏。这种赞赏,其实是在捧杀孩子的言语想象力。写作时,学生会在潜意识中认定,成语运用得越多越好。于是,他们的言语想象力便受到抑制,而习惯地走上搬运成语的捷径。久而久之,学生写作,就会出现文字与心灵绝缘的现象,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同是命题作文《毕业前夕》的开头,笔者否定了套用成语那种四平八稳的开头,引导学生在言语想象中,寻找自己毕业前夕的真实感受。学生的表达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四十个学生,就有四十种开头”,节录如下:

“现在的时间密不透风,老师们分秒必争,见缝插针。就在这针尖大的空间里,我们还是留出一点时间,来完成“同学录”这个秘密任务。”

“毕业前,时间是魔鬼,不停地追逐着我。我只有跑在它前面,才能免灾。”

从人的发展来看,从学龄前到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孩子言语想象力的养成至关重要。言语想象力不是一种技艺,不是通过反复训练便能获得的一种技能。它“不可学而能,但可养而致”。养护之法,在于让孩子融入自然、融入社会,翻阅这两本最为美妙、丰富的大书;在于让孩子阅读言语想象力丰富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使自己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在于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无比珍视他们的童言稚语。

学生的言语之城里,我们不必死守 “规范”,不必设关设卡,不必“奉承”通顺流畅的公共话语,让言语想象力自由通行。这样,学生言语想象的羽翼会日益丰满,语文教学的顽症也定会日见好转。

参考文献

①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7页。

②刘晓东:《解放儿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张郭中心校)

猜你喜欢

养护科学知识
中医舌象特征客观化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农村公路养护优化管理初探
试议公路养护中人材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