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的时空差异

2017-05-17刘涛任晴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河南省

刘涛 任晴

摘要:已有研究广泛探讨了农业旱涝灾害的防灾管理和方略,但很少有人探究这些防灾措施的有效性问题。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9—2011年及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发现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综合技术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现下降趋势,综合技术效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一刀切空间格局,各地区之间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水平差异性大,且呈更大异化趋势。农业旱涝防灾的纯技术效率虽出现上下波动,但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其空间差异与综合技术效率特征一致。规模效率总体发展水平中等,有下降趋势。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发展多数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投入不足,潜力较大,各地区之间发展特点突出。农业旱涝防灾资源投入严重过剩,资源配置效率差,利用效率低。

关键词:农业灾害;旱涝灾害;防灾效率;时空差异;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S422;S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463—04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逐渐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加深刻,应对农业旱涝灾害刻不容缓。目前理论界对农业旱涝灾害进行了大量研究,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旱涝灾害的特征及影响研究,主要探究农业旱涝灾害分布特征、旱涝灾害演化以及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安全的影响等。二是农业旱涝防灾管理研究,主要探究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体系建设、农业旱涝灾害风险管理与协同治理机制。三是农业旱涝防灾技术研究,主要从灾害预警预报、防灾工程和农广科技等来监测和应对农业旱涝灾害,有效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上研究广泛地探讨了农业旱涝灾害的防灾管理和方略,但很少有人探究这些防灾措施的有效性问题。在现阶段国家提出“化解产能过剩,加快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农业旱涝灾害的治理更要注重效率,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对防灾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建立一个既经济又高效的农业防灾体系。

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是指农业旱涝防灾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其中农业旱涝防灾投入指在应对农业旱涝灾害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出表现为通过应对而减少的损失、挽回的农业生产。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越高,说明防灾效果越好。通过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的评估,能够实现对现阶段农业防灾资源配置和投入结构的现状透视,揭示防灾投入的问题,进而优化投入结构,明确防灾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进行评估,试图为区域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建立一种研究范式,同时为河南省有效开展农业旱涝防灾提供理论参考。

1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1.1超效率SBM模型

投入产出效率研究方法主要有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虽然2种方法均通过测量生产函数前沿面的距离来评估相对效率,但是SFA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很难找到生产函数,因此运用较少。而DEA方法不需要构建具体的生产函数,也不需设定参数,能客观地评估效率,因而运用较为广泛。传统的CCR或BCC模型在评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个有效单元,这对于效率评估和对比有一定局限性。超效率SBM模型不仅解决了多个有效单元的排序问题,同时将松弛变量考虑在内,对于进一步分析投入产出要素有更好的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选取超效率SBM模型进行评估。超效率SBM模型是2002年Tone在基于投入松弛测度的SBM模型基础之上提出的。

假设有m种投入要素,s种产出要素,建立一个线性规划方程:

1.2评估指标与数据来源

应对农业旱涝灾害通常采用节水灌溉、排灌通渠等方式,投入指标从应对方式人手,基于数据的全面性和可获得性,选取农林牧副渔固定资产投入、已配套机电井数目和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个投入指标。产出指标通常用总产值或者产量表示,但为了避免不同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差异性,本研究选取有效灌溉面积作为产出指标。

本研究选取的评价单元是河南省18个地市,其中豫东地区包括开封市、商丘市和周口市,豫西地区包括洛阳市、三门峡市和平顶山市,豫南地区包括南阳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豫北地区包括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和济源市,豫中地区包括郑州市、许昌市和漯河市。原始数据来源于2010—2012年及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由于2013年相关指标数据缺失,因此在评价阶段中去除2012年相关数据,未对2012年进行评估。本研究评估的时间区间为2009—2011年及2013年,共4年。

2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实证分析

基于河南省農业旱涝防灾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Maxdea6.4专业版软件,从投入导向(调整)角度出发,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河南省18个地市2009—2011年及2013年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及其效率分解,具体结果见表1。

2.1综合技术效率

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现下降趋势。从总体均值来看,全省平均效率值为0.688,距离有效前沿面较远,表明河南省现阶段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较差,投入与产出不合理现象严重。总体效率值从2009年的0.745下降到2013年的0.598,效率降幅达到19.7%,农业旱涝防灾效率下降较大。18个地市在年际变化过程中,除了焦作市综合技术效率出现增加,从2009年的0.435增至2013年的0.496,增幅达14.0%外,其余17个地区全部呈现不同程度降低,其中降幅最大的地区为许昌市,达59.7%。有效DEA单元数量也出现了下降,从2009年的4个(开封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降至2013年的2个(商丘市和信阳市)。

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综合技术效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从各区域间的均值来看,河南省5个区域农业旱涝防灾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豫南(1.486)、豫东(0.970)、豫中(0.521)、豫北(0.410)、豫西(0.332)。在评估的近5年时间内,豫西地区农业旱涝防灾综合技术效率降幅最大,豫东地区降幅最小,其中豫西从2009年的0.370降至0.256,降幅达30.81%,豫东从2009年的0.963降至0.875,降幅达9.14%。原因在于豫南、豫东地区多平原,地区内各市多属于传统粮食生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好,防灾技术较为成熟,而豫西地区主要分布于第2阶梯和第3阶梯交界地带,多山地,农业的生产条件差,旱涝防灾要求高,而现阶段资源单一、方式简单的防灾手段及防灾能力都较差。

河南省各地区之间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水平差异性大。在18个地区近4年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中,信阳市始终保持最高水平,农业旱涝防灾综合效率值总体保持在2.8左右;近4年效率值最低的是洛阳市,平均水平在0.2~0.3,最高最低效率比值相差近10倍。2009年综合技术效率值最高的信阳市(2.669)比效率值最低的洛阳市(0.253)高9.55倍,2013年综合技术效率值最高的信阳市(2.728)比效率值最低的洛阳市(0.237)高10.51倍。可以看出,河南省地区之间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水平差异大,且呈现更大差异化特征。

2.2纯技术效率

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的纯技术效率虽出现上下波动,但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从全省均值来看,2009年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纯技术效率值为1.005,2010年下降至0.971,2011年又上升至1.027,到2013年下降至0.932,4年均值达0.984,这表明现阶段,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资源配置较为有效,资源管理水平高。从纯技术效率有效单元来看,河南省在评估的4年内,除开封市和漯河市发生交叉变化之外,其余6个地区(济源市、三门峡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均在评估的4年内保持有效,有效单元个数都保持为7个。

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的纯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空间格局较为一致,各区域纯技术效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豫南(1.552)、豫东(1.209)、豫北(0.948)、豫中(0.632)、豫西(0.613)。区域间发展趋势较为一致,4年数据虽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最后都有下降趋势,其中降幅最大的为豫南地区,从2009年的1.645降至2010年的1.400,降幅达14.89%。需指出的一点是,虽然豫南地区降幅较大,但纯技术效率水平仍处于相对最高水平。

2.3规模效率

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的规模效率总体发展水平中等,有下降趋势。从均值看出,评估年份中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的规模效率值为0.785,与最优规模有一定距离,效率水平中等。具体来看,全省效率均值从2009年的0.817下降到2010年的0.798,再到2011的0.786,最后降至2013年的0.738,连续降幅达9.67%。从各地区规模效率发展现状来看,河南省18个地市规模效率都未达到DEA有效,规模效率在0.9以上的地市数量也在下降,2009年有8个(开封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安阳市、濮阳市、新乡市和许昌市),2010年维持8个,2011年7个,最终在2013年降至5个(开封市、南阳市、信阳市、安阳市和新乡市)。

河南省各地区之间农业旱涝防灾规模效率差异性大。从均值来看,规模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豫南(0.951)、豫中(0.843)、豫东(0.808)、豫北(0.729)、豫西(0.649),最高的豫南地区比最低的豫西地区高出0.302。各地市之间比较中,效率值较高的信阳市(0.970)比规模效率值最低的济源市(0.100)高近9倍,区域间规模发展严重不均衡。

2.4规模报酬

由表2可知,河南省各地区农业旱涝防灾的规模报酬变化存在以下特点:

河南省大多数地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但总体投入不足,潜力较大。2009—2011年河南省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的地市占全省77.8%,到2013年上升至83.3%。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递增阶段。这表明,农业旱涝防灾发展投入不足,可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较大,增加投入规模可以带来更多的产出,因此,加大投入力度是河南省地区发展农业旱涝防灾的首要任务。

4年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旱涝防灾规模收益变动趋势可以分为3个层次:(1)全递增区域。豫西、豫北及豫中地区在2009—2011年及2013年内全为规模收益递增,这表明现阶段该区域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发展不足,防灾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旱涝防灾的投入力度和规模化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加大投入的规模和力度是这些地区实现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2)全递减区域。豫东地区的商丘市、周口市连续4年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表明这2个地市现阶段农业旱涝防灾规模与其相应的技术、管理水平相当,增加投入量不会提高农业旱涝防灾的效率水平,要通过合理配置防灾资源,转变投入观念,注重投入质量,提高纯技术效率来提高农业防灾效率。(3)增减交替区域。豫南地区的南阳市和信阳市出现先递减后递增现状,而驻马店市先递增后递减。這表明农业旱涝防灾效率与规模投入处于动态变化中,过度投入或投入不足都会限制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应该根据地区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合理安排投入量,在现有的方式上从规模和技术2个方面人手,平衡发展,综合提高。

2.5投入冗余分析

由表3可知,河南省各地市农业旱涝防灾资源投入冗余严重过剩。除X1指标中的焦作市、开封市、漯河市、周口市4市冗余量为0外,其余各市各指标均出现冗余。同时,冗余系数低于30%的指标个数只有9个,剩余指标系数均较高,其中,冗余系数最高的为三门峡市的X1指标,达91.86%。这表明现阶段河南省各地区农业旱涝防灾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剩余过多,亟待建立起有效的防灾资源利用体系来确保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高效运用。

3结论

本研究从投入导向(调整)角度出发,使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1年及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现阶段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水平较低,综合技术效率值低,纯技术效率水平高,农业旱涝防灾规模发展中等,投入不足。(2)从各地区间的差异性来看,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各地区之间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水平差异性大,且呈现更大异化特点,多数地区农业旱涝防灾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区域发展潜力大。(3)河南省各地市农业旱涝防灾资源投入要素的严重冗余揭示了农业防灾中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配置效率差的现状。

总之,建立一个高效的资源利用防灾体系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构建现代农业防灾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农业旱涝防灾效率的评估,有效揭示了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旱涝防灾投入特点和不足,为今后合理开展农业旱涝防灾、均衡防灾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