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2017-05-16林苍松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应用型

林苍松

(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转型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林苍松

(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势在必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引导和激励教师转型,有利于促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目前,地方高校现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在素质评价、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和社会服务评价等方面与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要求相悖离。因此,要从确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明确应用型高校教师胜任素质、教学评价更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科研评价更重视应用性研究、社会服务评价更重视企业与行业服务和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六方面着手,构建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为导向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高校转型;应用型高校;绩效评价体系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分类管理体制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以下简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对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大幕正式启动。2016 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3],进一步明确了转型的方向。教师是地方高校办学的主体,既是地方高校转型的对象,也是地方高校转型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的素质、态度、行为和业绩等绩效能否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标的要求,是地方高校转型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构建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在地方高校转型中的作用

教师绩效是地方高校发展目标分解的结果,能传导高校的战略意图,对教师的态度、行为和业绩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林达·达林、汉姆德(Linda·Darling、Hammond)等人提出了教师绩效评价的四个基本目标, 即个人职业发展、个人人事判断、学校发展、学校地位判断。[4]可见,对教师绩效进行评价,能促进教师发展和推动学校发展,作为学校人事决策的依据和形成学校地位的判断根据。地方高校一旦确立转型目标,就必须重视并构建以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教师转型,以适应建设应用型高校的需要。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地方高校转型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支持和服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实现

绩效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作对员工进行奖惩的依据,并达到激励员工自我发展最终推动组织整体目标实现的目的。[5]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要以学校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为依据,通过目标管理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将学校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层层分解,并传递到每个教师身上,明确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通过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引导教师将学校转型发展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引导教师将自己的态度、行为和绩效与学校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引导教师将个人努力方向和学校转型发展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有助于教师积极承担学校转型所赋予的新的目标和任务,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起到支持和服务作用,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明确自身目标

首先,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规定了教师的绩效指标、标准和权重,以及评价周期、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通过制定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清晰地传递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目标,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标的期望和要求内化为教师个人的目标和行动,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其次,通过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在绩效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和应用的各阶段,不断与教师进行沟通,能不断强化教师对学校转型发展目标的认同和支持,并转化自觉行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三)有助于引导教师转型,提高转型发展实际成效

首先,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承载着地方高校转型的发展目标,也传达了对教师转型的要求。通过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清晰地知道,学校转型对教师素质、能力和态度转变的要求,明确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态度是有助学校转型发展的;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态度是有助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 因此,有利于引导教师按照应用型高校要求进行转型。其次,建设应用型高校,能否取得实质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不断提高绩效,才能提高地方高校的绩效。通过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绩效,进而推动地方高校应用型的绩效建设。

二、现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不利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一)现行的地方高校与应用型高校的区别

现行的地方高校与应用型高校的区别,决定它们各自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同。因此,必须理清这两种学校类型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们的办学目标不同。现行地方高校以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办学目标;应用型大学则是以应用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办学目标。[6]二是它们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现行地方高校以培养各专业领域的,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型、研究型人才(科学家、学科或专业领军人才)为主,应用型高校则以培养各职业领域的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工程师、技术师、设计师、管理师、律师、医师等)为主,高职高专则以培养各职业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技术员、技术工人)为主。[6]74三是教师队伍建设要求不同。现行地方高校倾向于建设学术型教师队伍,存在动辄用上百万经费招聘“院士”“长江学者”等人才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层次化、学术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倾向。[7]应用型高校,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四是它们的教学模式不同。现行地方高校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注重理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品质。应用型高校则以课堂教学或理论教学为基础,侧重应用技术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五是科学研究不同。现行地方高校更加侧重理论研究或纯学术研究。应用高校更注重学术积累和技术积累,更强调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换言之,更强调应用性科学研究。[8]六是社会服务不同。现行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为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进行基础研究和拔尖人才培养。[9]应用型高校直接为企业、行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如提供人才培训、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技术难题、决策咨询等服务。

(二)现行地方高校绩效评价体系背离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要求

1.地方高校现行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导向背离应用型高校的建设目标

首先,现行的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建设学术型的高校,培养学术型的人才。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构建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是难以指导应用型高校建设,更不利地方高校进行转型发展。其次,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绩效目标不适合应用型高校。地方高校教师评价的目标,是如何建设学术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如何提高教师学历和学术研究能力,如何培养学术型人才,如何提高学校的学术研究水平。而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技能。因此,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目标要更强调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应用性研究和解决企业具体的实际问题等。

2.在教师素质评价方面存在“重学历,轻实践”的问题

地方高校原来定位是学术型高校,一般以国内高水平学术型高校作为标杆范本学习,对其管理模式亦步亦趋。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强调学历、重视理论水平,忽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强调学术型的高层次人才,导致的结果是高校青年教师刚走出校门,再跨进另一所校门,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师进修提高一般也都是鼓励在职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修等。[10]可见,地方高校对教师素质方面比较看重教师学历、毕业学校、理论水平、学术研究等内容,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理论应用方面相对轻视。这样的评价和选拔标准,既不利引导在职教师进行转型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也不利引进应用型高校建设所需的具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导致地方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偏少,实践教学水平不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强,应用性研究不能服务行业、企业的需要,严重制约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3.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地方高校现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重视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的评价和考核,而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水平以及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等模式相对忽视。地方高校普遍没有脱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讲你听”“灌输式”教学依然是教学主要方式。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 教学方法, 加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但到了学校层面,由于缺乏推进教学改革的“组织激励”和“个人激励”机制,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依然根深蒂固。[11]这不相符合应用型高校强调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较弱,为社会所诟病。

4.在科研评价方面存在“重学术,轻技术”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评价体系依然沿袭学术型高校的评价标准,侧重于衡量学术型的科研水平。特别是职称评审中,这种导向体现的更加明显。[12]研究考核评价主要是以课题的级别和论文的层次为评价标准。一般情况下,课题级别越高对学术性的要求就越高;论文以权威、核心、学报和一般CN为评价标准时,也是突显学术性要求。对科研的考核缺乏应用性考核标准。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这跟科研成果偏学术性引导有直接的相关。而应用型高校则恰恰要求重视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更加强调科研的应用性,能否服务生产和生活,能否解决企业、行业的技术难题等。因此,地方高校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不利于引导地方高校教师掌握相应的应用技术,也不利提高教师进行应用性研究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应用技术型的学生。

5.在服务社会评价方面存在“重行政服务,轻企业、行业服务”的问题

现行地方高校同其他类型的高校同样肩负着服务社会的功能。但是对教师服务社会的评价相对于教学、科研的评价存在相对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社会评价的指标不多,甚至没有;二是即使有服务社会的指标,也比较模糊;三是服务社会评价的指标权重较低。大多地方高校现行教师服务社会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如担任学科建设负责人、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基地建设等)、学术兼职(如各级学术团队负责人或成员、被邀做学术报告、组织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担任专业期刊编委等)、党政工作(如兼职担任各级党政领导工作)三个方面。这样的教师服务社会评价,引导教师更多从事行政服务工作,不足以激发教师面对并解决企业、行业实际问题和参与校企合作,导致很多科研成果转化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为薄弱,无法实现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现行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与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存在明显区别,详见表1,因此现行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无法引导教师满足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要求,不利于教师在胜任素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转型,无助于推动应用型高校的建设。

表1 现行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与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区别

三、构建适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与对策建议

(一)构建适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地方高校现行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无法适应建设应用型高校的需求,制约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的实现。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和绩效管理基本理论,构建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为导向的,以应用型教师胜任素质标准为基础,由应用性教学绩效、应用性研究和服务企业、行业绩效组成的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战略目标,要求地方高校转变教师胜任素质标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绩效评价内容,突出应用性。首先,要求教师的素质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型,这是教师行为和结果绩效的基础。应用型教师胜任素质标准应包括具有双师型资格、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等素质;其次,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方面绩效内容进行转型,体现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要求。具体而言,应用性教学绩效应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内容包括:实习、实训、实例等实践性教学指导、实践性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技能竞赛指导等绩效评价内容;应用性研究绩效应包括开展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研究或应用性研究、教学改革研究、申请专利发明和发表应用性研究成果等绩效评价内容。服务企业、行业绩效应包括为企业、行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咨询方案、智力支持和参与产学研合作包括科技创新、产品研发、项目研究等绩效评价内容。最后,本文构建的适合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是能引导教师按照胜任素质标准要求提高自身符合应用型高校建设要求的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应用性教学、应用性研究和服务企业、行业的绩效,进而提高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绩效,实现地方高校转为应用型高校的战略目标。

(二)构建适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帮助地方高校构建和实施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比如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还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结合学校一段时期内的发展重点和目标管理体系,设置符合自身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13]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地方高校发展目标和战略的重大调整。因此,地方高校必须调整教师评价体系,确立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为导向,构建适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这将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转型,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的需要,使教师的工作态度、行为和业绩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促使广大教师的努力方向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2.明确应用型高校教师胜任素质

胜任素质是指“与特定组织、特定工作职位上工作业绩水平有因果关联的个体特征和行为”。胜任素质能够有效预测员工的工作绩效,实现组织目标。[14]应用型高校教师胜任素质,是应用型高校教师胜任应用型高校教师职位的个体特征和行为,是实现应用型高校目标的重要基础。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的素质大多适应学术型高校建设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需要。地方高校转型,教师的胜任素质也要随之转型,才能胜任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应用型高校要求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和进行应用研究,以及服务企业、事业的实际工作的需要。作为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也必须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和服务企、事业实践的能力。因此,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必须明确应用型教师的胜任素质要求,并且内化为教师绩效评价内容,才能有效引导教师从学术型教师向应用型教师转型,满足学校转型的需要。

3.教学评价更加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应用型高校要更加重视教学,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训、实验、实习和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德国的应用型高校,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实行“双元”教学模式。德国工商总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58%的德国企业与一所或多所高校合作,4万多家中小企业与高校合作开设双元制培训课程。由校企共同承担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任务,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和毕业设计岗位,为实践教学提供切实可靠的技术和经济保障。[15]德国应用型高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非常值得借鉴。因此,教学评价内容,不仅要加大教学评价的权重,而且完善教学评价的内容,增加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评价。这样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引导教师更加重视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参与相应的技术资格鉴定认证,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做实训、实验、实习和校企合作等各项实践教学工作。

4.科研评价更重视应用性研究

应用型高校建设要求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企业解决实际的管理、生产和技术等问题的需要。有学者研究指出,国外应用型高校(或称为“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同传统研究型大学不同之处在于, 他们的研究包括学术前沿的研究, 但只是少量的, 大部分研究是应用研究, 重在同企业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或技术更新。[16]因此,应用型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必须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目标。教师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增加科技应用研究指标的比重,减少纯学术研究的比重,以体现应用为导向。这样,能更好地引导教师从事应用研究,与应用教学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更好地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学校转型的目标。

5.社会服务评价更加重视服务企业、行业

高等学校的现代使命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也不仅是提供一般性社会服务, 其使命还在于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推动、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17]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应更加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2]应用型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强调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够直接面向并解决企业、行业的实际问题,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因此,对教师绩效评价也要做相应的转变,要从行政服务转变服务企业、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社会服务评价更加重视服务企业、行业,引导教师为企业、行业提供技术、难题解决方案;引导教师积极深入参与企业、行业进行调查研究,为企业行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引导教师参与企业、行业的人才培训、科技知识普及、文化知识宣传等智力支持活动;参与科技创新、产品研发、项目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活动。这样,有利于引导教师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企业和行业,促进产教融合,满足应用型高校建设要求。

6.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

应用型高校建设要求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特别是能为行业和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素质、态度、行为和业绩也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要能够培养出行业和企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对教师的绩效评价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为职称评聘、奖惩、升降和去留等内容上,更应当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绩效的持续改进等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地方高校教师评价职能部门要联合产教研一体化的合作企业共同商讨并专门制定转型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突出实践性,以提高教师内在精神为准绳,将发展性、形成性以及诊断性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纳入其中,真正发挥教师主体性地位,确保转型教师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18]教师绩效评价应更加重视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相适应,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师胜任素质、提高努力程度和不断改善绩效,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同步。这样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19]

四、结论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已是势在必行。地方高校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统筹推进,也要把握关键。教师转型是地方高校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问题。地方高校通过改革现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适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认同和支持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目标,促使教师素质、态度、行为和业绩符合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需要,促进地方高校转型成功。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借鉴国外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经验,结合国内转型成功的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完善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推进更多的地方高校更好地转型发展。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6-24)[2016-05-06].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htm.

[2] 教育部等.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6-02-2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3]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17)[2016-09-16].http://www.china.com.cn/ lianghui/news/2016-03/17/content_38053101.htm.

[4] 李进忠.美国教师评价的新趋势[J].基础教育参考,2004,(3):10-12.

[5] 李元元,邱学青,李敏,等.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77-80.

[6]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7] 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8] 刘海峰,白玉,刘彦军.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科研工作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5,(7):4-9.

[9] 刘向兵,陈姚.科学传播的框架: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功能的再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0):3-9.

[10] 张争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入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5,(6):19-21.

[11] 许青云.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38-43.

[12] 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 职教论坛,2014,(29):4-8.

[13] 王克君.美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42-646.

[14]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5] 席茹,沈鸿敏.德国双元制与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2015,(24):12-16.

[16] 匡瑛.90年代以来境外“科技大学”现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6):67-70.

[17] 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31-35.

[18] 陈亮,王光雄.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15,(6):26-33.

[19] 林晓娇.应用技术大学的意义、使命和建设路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16.

(责任编辑 王魏红)

Analysis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on

LIN Cang-song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 and higher education,it is imperative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transform into application-based ones.With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it is possible to guide and encourage the teachers′transformation in an effective manner and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t present,curr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deviate from the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local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quality evaluation,teaching evaluation,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social service evaluation.Hence,it is necessary to set out to buil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argeting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six aspects,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cal Universities,clarifying the competence quality of teachers of application-bas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nd attaching more emphasis on specialized practice teaching in teaching evaluation,on application-based research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on enterprise and industrial service in social service evaluation,and setting th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concept,thus dr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to applied universities.

applied universitie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G647.2

:A

:2095-2082(2017)02-0111-08

2016-02-03

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4315);福建江夏学院2016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J2016A003)

林苍松(1981—),男,福建仙游人,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