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百姓精神富起来

2017-05-16袁慧晶蒋芳

时代风采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站供给群众

袁慧晶 蒋芳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之功,犹如滴水穿石。只有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才能富起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实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将实现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

围绕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近年来,各地不断进行探索。

用文化点亮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基层百姓的生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5年多来,参与城市近百个,已初步形成集群效应。抓住群众需要,依托已有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项项群众文化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在一些地方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6年3月26日,“文化上海云”作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平台活跃用户量达到近100万,每月访问量达1500万人次。上海市群众艺术馆2016年依托文化云平台采购3000场节目,吸引了近2000家社会机构报名参与比选,230万人次参与投票,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点单”,使供需精准对接成为现实。

“都说咱老百姓啊,是那满天星啊……”在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龙洞街道的社区文体中心里,一曲中气十足的《咱老百姓》给社区氛围增添了浓浓暖意。

秉承“你点单,我服务”的宗旨,焦作市于2015年5月开始在全市实施“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随着工程的扩容,借助“互联网+”理念,一个服务更加全面、更加精准的“百姓文化超市”已逐步成型。

“我们采用‘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配送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武陟县文化局副局长马震霞说。从农业技能培训到电影点映再到戏曲表演,群众可以享受及参与的文化服务十分丰富。

“群众基本不需要为这些订单出一分钱。”马震霞说。荆辛庄村文化管理员荆纪征介绍,诸如请剧团为老人祝寿之类较特殊的个人订单,通过文化超市下单,群众能享受30%左右的优惠。“按照一场商演三四千的价位来算,通过我们下单,群众能省下一千元左右。”

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国家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承办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

为进一步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不少地方持续精准发力,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部分供给端仍存短板

尽管不少地方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改革探索,但一些地方同样面临诸多难题和问题,亟待从供给侧持续改革创新。

目前基层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群眾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仍较短缺,一些群众文化活动仍停留在简单娱乐层面。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科负责人袁玉明说,一些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单一明显,花灯小戏广场舞居多,一些地方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唱唱跳跳,搞活动就是喊一喊、凑一凑,送文化下乡的内容存在雷同、低质的现象。

因为从事文化工作,袁玉明走过不少地方,他说,农村都会建文化活动广场,依托这个场所搞一些活动,但一些地方缺乏新型方式去介入服务,内容也较陈旧。比如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一些地方放的都是老片子,造成有时候放电影的人比看电影的人还多。

好的文化精品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多元,更需要优秀文艺作品来引导人们的价值观。

尽管一些省份已经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需根据社会结构变化进行调整,避免形成资源配置错位和城乡差距的情况,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均等化赶不上社会结构变化”的情况。

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广河县分公司总经理马小平介绍,2013年他们为农民工送温暖,选择在城市周边和城乡接合部放电影,没想到此举受到热烈欢迎,除了下雨,几乎天天都要放电影,一年放了200多场。“外出打工的人没什么娱乐,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需要特别关心。”

专家表示,部分地区的需求主体青壮年已转移到城市,有的举家搬迁到城郊居住,甚至整个村都转移出去。一些农民工大量聚集的社区、城乡接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不足,成为“真空地带”,在这些地区,资源配置需要重新定位。文化资源配置错位,少数“送文化”就可能带来浪费。

专家认为,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防止地区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也要防止人员流动带来新的不平衡。

在一些地方,尽管硬件配备齐全,但由于人手不足、资金短缺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无法高效开展。

“我一外出办事,文化站就得锁起来,说是免费开放,但没人在,老百姓连门都进不了。”在重庆三峡库区一基层文化站,虽然该文化站是全国一级文化站,但实际开展工作却很困难。

该文化站站长介绍,文化站硬件设施完备,两百多平方米的文化站配有电脑、图书资料、健身器材、乐器和文体用品,对居民也是免费开放。但现在问题在于专人不专用,文化站最早有5个编制,如今真正上班的就自己一个人,其他同事不是借调到乡镇和县里,就是考入其他部门,平时自己还有驻村任务,一旦去驻村就是几天甚至一周,文化方面的本职工作反而顾不过来。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俞祖彬说,现在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有客观因素制约:一方面,基本上一个社区就只有一个文化专干;另一方面,现在基层的文化队伍管理也存在不足,一些文化活动和场所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

公共文化大餐从让群众“点菜”开始

专家表示,群众文化生活“奔小康”,需要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落实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从让群众“点菜”开始。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家文化部表示,要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贯彻落实,督促各地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服务效能提高的关键在于公共文化服务思路的转变,要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但不是政府包办,只有让群众“点菜”,群众才能给公共文化服务“点赞”。

文化的竞争其实主要是文化人才的竞争,文化人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和支撑。只有在文化人才队伍上形成优势,才能在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上具有竞争力。

专家建议,要发挥政府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引导作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鉴于基层文体人才缺乏、又无编制的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聘一批热爱文化事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基层志愿者队伍势在必行。

专家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杜绝低俗供给。既要警惕封建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又要防止自身成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虏,建立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为市场经营划出清晰的“红线”和“底线”,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建立惩戒机制约束低俗供给。

二是减少低端供给。减少低端供给首先应当通过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横纵联合,创新文化业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全产业链的大文化发展格局。

三是清理僵尸供给。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动能。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

四是盘活僵化供给。可以通过梳理、分类对僵化供给进行盘活,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要让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群众才是公共文化的根本。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过程或许漫长,而改革将如何围绕群众一步步展开,亦必将牵动着所有基层民众的心。

猜你喜欢

文化站供给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探讨农村文化站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