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二人转系列二题

2017-05-16程宪涛

小小说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戏班子辽河唱戏

程宪涛

私奔

老嘎达一宿没睡好。昨儿后半晌,村里来了蹦蹦戏班,在村里唱热场子——夏天唱戏是冷场子,冬天唱戏是热场子。

在村中老榆树下,笼了一堆篝火,艺人对南摆了桌子。桌子方位有讲究,面对正西方犯冲,是艺人唱戏的大忌。搭起了文武场子。二胡吱嘎一声吟唱,下装大辽河出场,几句响亮的唱诗头,赢得一阵阵喝彩声。随后下装粉芍药登台,仿佛春天盛开的花朵儿。百姓忘记了跺脚叫好,若不是大辽河提醒,似乎都冰镇住了一般。

拿单的小柴河忙上忙下,点戏的百姓不亦乐乎,戏班主唱的是《西厢》。蹦蹦戏有“四梁四柱”之说,《西厢》是小四套曲目之一。大辽河和粉芍药卖力,跳进跳出出神入化,不仅自己化为戏中人物,也引导听众进了情境。戏散场后,百姓在火炕上“烙馅饼”,依然一下子难以入梦,甚至恍惚进了梦乡,看见张生和崔莺莺俩人在后花园私会。老嘎达梦见自己变成了红娘……

若不是半夜落雪,朵朵雪花绽放,唱戏还不能停止。

老嘎达一觉醒来,天已麻麻亮了,他直接奔了鸡窝儿。一只芦花鸡反常,数九寒天的,隔三岔五下鸡蛋,平添意外喜悦。回来瞄一眼里屋,炕上被子铺得整齐,摸摸已经冰凉。老嘎达心里忽腾一下,一下子冲到外面,把自己变成下蛋母鸡,冲着村落前辽阔的雪野,大声叫起来:

“九丫儿!九丫儿!九丫儿!”

一夜之间大雪遍野,远山白茫茫一片,房子成了白头翁。老嘎达的声音跌进雪里软绵绵的,化作虚无。村里二十余户人家静静的,仿佛大雪压住一样,烟囱里都没有炊烟。都是蹦蹦戏折腾的,家家都起来得迟了,都在炕头上猫着。

张家门被拍得山响。张老三披着羊皮袄,揉搓着眼屎埋怨道:“你敲错门啦!”

赵家门被一把推开。赵二虎和媳妇滚在炕上,一下子不知所措,赵二虎黑着脸色吼。

孙家门被一脚踹开,孙二正在学着唱戏……

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全村男女都集合了,听候德高望重的张爷派遣。全村男人撒出去了,到附近寻找九丫儿。

约莫两顿饭的光景,寻找的人陆续回来。张老三说:“到西山的崖头下,挨个儿石头都摸了,寻到一堆羊骸骨,估摸是开春儿时节,钱家丢的那一只母羊。”赵二虎说:“北山坡走过了,山坡上蹲着俩‘张三(村民对野狼的叫法)。狼饿得眼睛瓦蓝,肯定两天没有食物,不是咱人多势众。就要扑着咬过来了。”孙二也赶回来说:“南边的乱坟岗子寻了,除了邱家坟上被黄皮子掏了洞,不见啥异常的动静。”

张爷问老嘎达:“寻思寻思九丫儿状况,昨晚听戏有啥反常?”老嘎达抱了脑袋,蹲在雪地上使劲想,说:“听见里屋唱戏,开始以为大辽河,后来听出是九丫儿。九丫儿的嗓子透亮,有时俺也分辨不清。后来俺就迷迷糊糊,再没有听见啥动静,睁开眼睛不见人了。俺就这么一个儿子,他妈生他瘫痪了,俺一把屎一把尿拉扯,既当爹又当妈,俺担心养不住,就给他起了个贱名儿九丫儿,这眼瞅着快成人了,一宿之间人却没影子了。”

孙二恍然大悟道:“咱们忘了一个地方,戏班子下处没找!”张老三说:“昨晚黑戏班本想住下,害怕下雪封山,还要赶下一场,所以唱完夜场,连夜就出山了。”大家的目光都瞄着张爷,给张爷的目光带动着,投向了痛苦的老嘎达。老嘎达放下双手,疑惑地看看这个、望望那个,眼神由绝望到希望,再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变成绝望。

老嘎达忽然冲回屋子。众人关注张爷举动,张爷不动大家不动。片刻的工夫,老嘎达走出房子,似乎精神了许多,道:“俺媳妇说,九丫儿到他二姨家去了,是他妈吩咐了去的,这大雪泡天的,估摸着得过年回来了,让各位乡邻担心了!”

张爷听罢点点头,众人见张爷点头,似乎都懂了似的,都说:“那就散了吧,咱甭惦记了。”

张爷反剪双手回家,踩着雪嘎吱嘎吱响。孙二追了上来喊张爷,道:“张爷你老早知道九丫儿去哪里了!”张爷虎着脸色道:“胡扯,俺哪里知道?可不能胡猜!”

晚上,老嘎达摸了五个鸡蛋,敲开了张爷家房门,道:“要不是你老遮掩,俺不知这戏咋唱下去,你老发现了九丫儿脚印,你老用鞋子底抹平了。”

张爷抽了一口烟,把烟雾吐了出来,道:“正经庄户人家呢,出去干这营生丢人,败坏了家风呢,咱村跟着没光彩。这在三教九流里属漂流行,比婊子还要低一等。你在街坊面前演得多好,俺還跟你搭一副架,唱一出戏给邻居看,把这事儿糊弄过去。这日子久了可咋办?俗话说纸包不住火……九丫儿这会儿是崔莺莺了!”

杨八姐

东北冬季农闲,躲家里叫猫冬。热乎乎的炕头上,人们围坐在火盆旁,嘴里叼着烟杆,吧嗒着嘴巴,吐着缕缕烟雾,道张家长李家短,东北话叫扯闲篇。入冬以来,主题是老嘎达、老嘎达儿子九丫儿。

老嘎达没闲着,手里拎着笤帚,摆出狰狞的神情,挨家门前晃。笤帚不是扫院落,而是握成了武器,好比壮士的杀威棒。见到村人的诧异样,老嘎达主动表明动机,道:“俺要扒了九丫儿的皮,俺就在这里等着,看他啥时回来。”村人听罢表现各异,含蓄者摇头不语,却意味深长;直爽者点破玄机,道:“九丫儿恐要过年回了。”更有稍恶毒者断言,还要日落以后进村。──没有颜面的意思。老嘎达无以应对,只能咬着牙把笤帚攥得更紧,维持自己的脸面。

村里来了货郎,除了卖针头线脑,还有油盐酱醋,等等。村人探听外面状况。货郎是个五十余岁的汉子,蓦然间睁大眼睛,神采也飞扬起来,唱了一句蹦蹦段子:“三月里刚交是清明,桃杏花开柳条又发青,杨八姐小九妹二人前去游春。东京皇城雾沉沉,汴梁郊外景色新。”周围大声叫好。货郎道:“大辽河班出了艺人,江湖送艺名杨八姐,那扮相如花儿,那嗓子像银铃儿,那舞姿春风摆柳,要多美有多美,百姓那个稀罕,场场爆满,场场返单,这戏班子火了辽北!”

于是村里换了主题,开始议论杨八姐。在漫长的冬季里,人们完全依靠想象,丰富了人物形象。杨八姐成了明星,成了寒冬的期待。被冷落的老嘎达,依旧在村里行走,手里握着道具,维护着残存的自尊。

某日,拉脚的车老板路过,带来一个重要信息:大辽河戏班在貂皮屯。貂皮屯是辽北物流重镇,距离孤山后村几十里,翻山越岭要大半天。村里委派了乡绅去,和戏班子班主接触,接戏班子来村唱戏。挨家挨户出份子钱。乡绅后半夜返回,告诉村人,戏班子不来村。至于为啥不来村,没有个理由。乡绅说,戏班子明晚在貂皮屯唱。村里人奔走相告,大家相约一同看戏。次日晌午后,除了走不动的老人和年幼的孩童,村里男男女女们,走在夕阳映衬的山梁上,兴奋地遥相呼应着,就像一幅动感剪纸画。

戏台在电中央,左近人都来看戏。墙头上蹲着,树上挂着,粪堆上站着……老嘎达挤到了台子前,刚好众人在连连叫好。随着一阵乐器响,杨八姐出场了。老嘎达被冻住了一般,直愣愣盯着杨八姐。及至戏唱过一段落,老嘎达才回过神儿来,四处撒眸寻找家伙。眼前是黑压压的人头,低头是黑压压的鞋子。他拼命挤出了人群,奔到一棵矮树旁,用脚拼命踹树干。旁边有人询问干啥。老嘎达说找应手家伙。又问寻家伙做啥。老嘎达回应说:“俺打死杨八姐!”周围人大声质问:“啥?”哗啦啦围来一圈男人。其中一个道:“你是潘仁美家的人,一定是奸臣的后代。”一脚把老嘎达踹倒在地。其他人一哄而上,拳脚相加。这边的一阵骚乱,引来不知情者询问缘由。人们大声质问:“还敢不敢打杨八姐?”老嘎达在地上翻滚,赶紧连声讨饶,说:“再也不敢了!杨八姐是俺姑奶奶。”众人散开继续看戏。

杨八姐又登场了,英姿飒爽,女中豪杰。

老嘎达赶紧爬起来,偷偷寻了木棍,揣在怀里等着。半夜时分散场,各村屯人聚拢回家。这时人群后起了骚乱,一男人追男孩子,男人手里举着木棍,孩子胆怯地四处躲闪。有人询问:“这是咋啦?”有人回答:“男人是孩子爹,在教训逆子,据说孩子不听话,不务正业,伤风败俗,败坏门风。”立刻有人呼应道:“捧下出孝子,那是应该打。”众人围拢了观看,起哄。男孩子抱着脑袋,在雪地上翻滚着。

老嘎达会同村人回家,手里依旧握着木棍,昂首挺胸的样子。有邻居问询道:“打啦?”老嘎达豪气道:“不打不行!”又有人问:“那结果呢?”老嘎达嗫嚅道:“要是成杨八姐,俺就不敢打了!等着他下台再打,等过年回家后,俺打折他的腿,看他敢不敢跑了!”

猜你喜欢

戏班子辽河唱戏
辽河记忆
本期导读
搭好台更要 配好“戏班子”
倾听
姥爷的唱戏机
姥爷的唱戏机
母亲唱戏
中国农村戏班子正在消失
监狱里的戏班子
唱戏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