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2017-05-16曲英涛杜军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日程群组服务平台

曲英涛,杜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化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曲英涛,杜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化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一站式服务理念构建了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文章从设计思想、建设原则、系统架构、安全保障等方面详尽阐述了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与建设内容,对高校建设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体化;一站式;PC、APP多终端;应用聚合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也有了重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哈尔滨工程大学在逐步建设并完善的统一身份认证、人事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学工以及一卡通等一系列跨部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已有校园网、互联网网络环境,为学校规划并完整构建了同时支持PC和不同移动终端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以实现全终端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访客等多个角色提供个性化信息化服务。

二、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理念

我校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并结合学校已建成的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流程平台、人力资源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系统、学工系统等学校公共支撑平台及各管理信息系统,打造统一的后台管理,实现PC、手机及PAD等各类终端无缝连接,并充分利用如微信等互联网应用,实现各类信息一个平台发送,多终端同步,实现PC与手机、PC与PAD的互动式体验,强化用户使用体验的便捷性。

1.展现我校特色,统一服务门户

该系统以服务学校教学和管理为核心,以体现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和特色为重点,以融合学校信息化管理服务手段为实现途径,注重创新性和时效性,力求信息化服务全方位、多视角和高浓缩,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2.紧跟技术发展,融合信息服务

当前高校师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流人群,其移动应用服务的需求日渐高涨,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占据了广大师生相当多的网络消费时间,从而使得大量的移动互联应用迅速崛起。我校紧跟技术发展,融合信息服务,为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信息服务提供可控的移动化支撑,并提供一个集中式的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移动信息服务结合PC版的一站式大厅,可以为我校师生提供更为便捷、更为统一、更为先进的信息化服务。

3.注重用户体验,服务学校发展

我校在学校原有数据移动化呈现的基础上,需聚焦于利用新的信息界面交互方式,统一各版本的UI风格,融合我校独特的VI标识,结合信息化服务的规律和特点,创造一站式的、独特的、全新的校园应用体系,增强系统粘性,提高运营水平,并可以依托统一平台持续探索转化模式,在为师生提供基本信息服务的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预测学生行为特征,真正做到注重用户体验,服务学校发展。

三、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

高校是一个独立而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校园内信息化建设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到众多领导、教师、学生,而每个参与主体都有各自的需求和愿景,故如何满足各方需求、统一意见、以统领全局的高度去建设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便考量着设计者的智慧及远见。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逐步推进才能确保平台建设的成功,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秉承以下建设思路:

(1)科学规划。学校的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因如此项目的建设必须进行有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在设计之初便将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充分考量。

(2)逐步推进。项目的整体建设过程中各个因素相互影响,故建设方案必须得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且方案设计必须接地气、能落地。因此方案的设计必须得遵循学校各机关部门的原有办事习惯,结合办事流程制定分布实施的规划,逐步推进项目进度。

(3)协调发展。项目的整体建设过程中各个因素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成立不当,都将对项目的建设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到各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在方案规划和方案实施工程中确保各个因素、各个环节协调发展。

(4)关注基础。项目建设目的为提供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项目本身关系到全校领导、师生、家长和校友的切身利益,项目的内容建设及技术建设必须是着地气的,因此建设方案应注重基础服务、基础管理、基础资源,基础内容和服务的完善及可靠是确保项目受到用户认可的关键,切不可偏离基础,更不能脱离实用。

(5)全面丰富。项目主要为校内用户提供基础、全面、快捷的服务,以及为校园管理者提供高效优质的管理手段,因此用户的使用粘性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而粘性的基础是全面且丰富的校园应用,因此项目建设必须关注校园应用,必须坚持应用的快速迭代和多彩丰富。

四、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平台所需建设功能总体上分为三部分,应用平台、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其中应用平台为普通用户可操作应用集,支撑平台为不可见的支撑服务组件,管理平台供系统管理者进行系统配置统计分析等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平台架构图

1.应用平台设计

应用平台功能包括用户可见的全部功能点,又细分为公共应用和校园应用。公共应用指无需校内账户权限即可访问的应用,方便校外来访人员使用;校园应用指与个人校园账号联系紧密的应用,访问时需要至少进行一次登录认证,具体权限可以在管理后台进行灵活的配置。

2.支撑平台设计

支撑平台是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所有应用的基础支撑。平台提供了多种与PC、智能终端的连接机制,具备可扩展和分布式的能力,提供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权限分配管理、通知实时传递、应用组件配置等功能。

3.管理平台设计

管理平台是为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全面支撑的系统,管理员用户可以通过PC或PAD在管理平台进行用户组管理、权限管理、应用管理、统计数据分析等系统操作,同时可以进行数据管理和细粒度权限设置。

五、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

为实现平台建设目标,平台建设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消息中心

消息中心是用户所有校园相关信息的汇聚中心,消息来源众多,应以可扩展、易查看、全平台同步为设计原则。消息中心设计上分为办公消息、个人消息及自订阅消息,能从学校网站、应用系统中自动同步消息,也支持利用本平台发送消息,同时消息的接收方支持多种条件筛选,可按部门、各类组织机构等。支持设置多消息来源,用户可按喜好订阅消息。用户个人的消息需与个人中心联动,支持提醒。消息中心与学校统一通信平台实现对接,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方式统一对外发布消息。消息中心支持用户消息的分类聚合,可以根据消息来源、消息类型进行灵活分组,并在各组右上角进行组内未读消息数标注,可以批量设置已读组消息,也可批量删除组消息。用户可以自己创建临时消息组,设置消息组的组员,并设置消息组的发送者范围,可以编辑和删除消息组,也可查看所有自己创建的消息组的状态和内容。发送的消息支持图文、链接、业务流程等多种消息源的展示,消息中的图片和文件等可以保存在本地。支持同一部门、组织、团队的消息共享和群发。支持与主流信息发布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实现信息传递。支持消息的已读回执,方便消息发送者获得准确反馈。支持消息的跨平台查阅,在PC浏览器端提供桌面提醒,在APP端提供桌面通知,在微信等第三方应用端提供通知推送,并在设备支持的情况下在明显位置提供未读数标注。

2.多重身份的个性化支持

支持工作区概念,提供面向多重校内身份的个性化支持。可以基于身份、岗位、部门等属性建立各种身份所适合的个性工作界面。在符合平台总体规范的基础上,实现不同身份的个性化需求。支持一个用户同时具备多重身份的能力,支持用户快速在自己的不同身份中进行切换,以获得不同的工作和服务界面。

3.资源空间

资源空间能够将学校办公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生活等各类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展示。用户可以快捷地看到与个人相关的资源的数量和状态,点击后即可查看相关资源,可显示资源标题、上传时间、更新时间、简介、下载量和来源等信息。用户可以收藏资源、自定义收藏资源的类型。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手机和PC上的文件,支持上传格式化数据、图片、文档、视频、程序安装包等常见格式,支持资源上传状态查询,在移动端上传时,支持对图片进行压缩,减少用户移动端流量使用。用户可以分享自己上传的资源,选择资源种类,管理审核后将相关资源开放。支持按组织架构等设置不同类型的资源审核管理员,如教务处审核管理员、学工处审核管理员、院系审核管理员等。用户上传的资源可以在pc和移动端在线查看,并支持文件下载。用户可以按照标签和资源类别分类查询,用户可以在pc端创建、编辑和删除标签,并与移动端同步,标签数量无限制。支持资源的多种分类检索,按照资源类型可分为工具资源、科研共享资源、软件资源、慕课、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图书、讲座视频、课堂录像、案例库、试题库等。提供个人资源的管理,支持资源上传、下载、分享、评价。

4.日程中心

日程中心旨在用户查看公开日程和管理个人日程。日程中心同步抓取展现多种公开日程,比如针对学生的招聘日程,针对教师的会议日程等。与办公、教务、科研、超级课表等各应用系统实现对接,定时抓取同步相关日程,并对不同类型的日程分颜色进行标注。用户可以自主创建日程,设置日程起止时间、主题、备注等,系统自动根据用户设置的时间长度在日程表中进行标注。系统可以自动对用户填写的日程时间进行提醒。用户可以创建重复性日程,比如课程和例会等,并可设置每天的时间段,尽量简化用户操作。支持为他人创建日程,管理员或有权限的用户可以在管理平台创建日程,并将该日程分配给用户或用户组,并可以自定义用户组。支持组织机构内的日程共享。可以设置日程源可见权限和管理权限,并可在管理平台查看日程源的同步情况,设置日程源的同步时间。支持日程的优先级、重要程度设定。支持日程冲突检测,提供标准接口供其他系统调用,对用户及相关系统及时推送冲突通知信息。提供日程订阅服务等日程同步方式,支持日程中心数据与移动终端自带的日程APP数据同步,支持日程提醒。

5.群组协作

可按照学校管理的实际需求建立一定的群组,群组协作分为:官方群组、非官方群组。群组协作建立之初就建设好官方群组,如:教师按部门建工作群、学生按班级建班级学习群等;对于非官方群组,用户可自己申请建设群组,用户申请建设后,后台管理员审核,并进行人员审定,审核通过后,申请人管理该群组;支持群组管理员对本群组人员进行审核,对本群组信息进行监督,有问题可提交后台管理员;支持总管理员对每一个群组进行管理:可关、可加群组、设定群组范围和大小等;支持用户一个人发信息,所在群组人员都可以见;可见人可以对信息进行评论、点赞等;支持群共享空间,用户可上传作业、课件、文档等相关资源至群共享空间。

6.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可以根据个人身份特征展现特定信息与应用,如个人基本信息、通讯信息、家庭成员信息、人事信息、科研信息、财务信息、资产信息、奖励信息、学工信息、教务信息、党团信息、图书信息、成绩信息、缴费信息等。可以操作个人相关的业务、应用、资源等。用户可灵活设置个人昵称、个人照片信息、个人办公地点、个人联系方式、手机号码绑定等基础信息,支持个性化头像修改。用户可以自由切换身份,移动端APP和PC端需根据用户所选身份呈现相关内容,管理员可以配置各种身份的权限,也可以灵活设置各身份的呈现内容。

7.应用中心

应用中心实现应用的跨平台发布和集成,支持PC、APP和微信等第三方应用平台无缝切换使用;支持自主配置生成应用,支持从页面、业务流到数据的无编码全流程生成,应用一次生成即可同时在PC、APP和微信等第三方应用端进行呈现,并且在APP端应以原生应用方式呈现,不能以网页形式进行加载。支持通过配置的方式集成第三方应用,集成校内及公用APP,提供相应的开放API。

8.与学校其他应用的对接

实现与学校流程平台对接要求,全平台可以无缝集成学校统一流程平台,能与统一流程平台的节点、数据、消息等进行深度对接和融合,实现学校业务流程的全平台化。实现从业务流配置到业务流应用化,到全平台发布的、到数据跟踪分析的、无须编码的完整操作配置功能。移动端要有明显的流程办理入口,能与原流程平台进行无缝授权登录,能够显示与用户个人相关的待办任务、待审核任务、已办任务等,能够显示某个业务的实时办理状态,并在APP中相关位置进行标注提示,并在业务状态有变化时通过APP给用户推送提醒。PC端有独立的办事中心,能在首页直接看到常见办业务入口,也能查看用户所能看到的业务流全集,点击后能立即进行办理。并能看到与用户参与的业务流的办理情况。

实现学校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平台、统一流程平台、统一通信平台、统一站群平台、统一支付平台、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电子邮件等平台(系统)等实现深度集成与无缝对接。

9.国际化支持

系统支持多语言,能够快速定义多种语言的界面、表单及内容。在架构及数据层面提供多语言支持。对多种终端、多种语言的交互提供完善支持,支持多语言界面实时切换,根据用户实际的终端配置自动展现不同语言的使用界面。支持无需程序编码的方式下实现多种终端适配和多种语言适配。

六、平台建设原则

平台建设过程中,坚持如下原则:

1.标准化和一致性

平台必须遵循“信息化校园”建设中制定的各项技术开发标准和数据标准,并运行在信息化基础平台(校园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共享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之上,实现身份认证集成、页面集成、数据集成等。

2.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平台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和产品具有成熟、稳定、实用的特点,实用性放在首位,既要便于用户使用,又要便于平台管理。为适应应用不断拓展的需要,应用平台按照模块化开发,最终能够实现模块的组合和分解,能够适应业务管理需求的变化和长期发展,为业务积累和快速实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减少平台维护的工作量,降低平台的维护成本。

3.可靠性和稳定性

从平台结构,技术措施,平台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平台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

七、平台安全性设计

(1)平台从物理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管理层综合考虑平台的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与紧急部门理预案。

(2)平台设计在考虑信息资源的共享便捷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用户安全性、数据安全性、运行安全性等。

(3)设计具有灵活、方便、有效的用户管理机制、身份认证机制和授权管理机制,保证关键业务操作的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确保合法用户合法使用平台资源。

(4)应用分级保护原则,平台有多种信息和资源,每类信息对保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不同。以应用为主导,科学、合理划分信息权限等级,并依据权限等级确定安全防护措施。

(5)为数据库、存储环境、应用平台提供备份和恢复机制,保障故障快速排除。

(6)平台采用数据库与应用程序分离设计,从网络上使数据库服务器只与必要服务器通讯,数据库口令设计满足复杂度要求。

(7)在数据使用上,严格控制数据访问权限,数据流通采用数据交换平台实现,避免业务平台间数据直接读取。

(8)在数据流通过程中遵循数据流通中间表机制,数据流通过程不改变源、目的平台的业务结构。

八、结束语

本文详细描述了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过程,该平台依据一站式服务理念,构建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信息发布、一站式消息发布、一站式日程服务、一站式应用管理等功能。以信息门户为展现形式,打造统一信息内容,PC、APP、微信等多终端、全平台信息展示与应用的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全生命周期、多终端、一体化的信息化服务。

[1]刘邦奇.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我国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策略及趋势[J].教育信息技术,2016 (11).

[2]张言林,李博,王文博,张财学,张刘通.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手机app客户端设计初探——东北林业大学“移动校园”手机APP客户端设计[J].设计,2014(2).

[3]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吴海燕,刘启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

[4]章冲,杨东,陈俊,李准.基于iOS平台的移动智慧校园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6(2).

[5]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

[6]张凯,宓詠,闫华,向望,刘百祥,吴庆杰.“i复旦”——复旦大学校园移动应用的开发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1).

[7]陈晓慧.基于Web Services的数字化校园门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1.

[8]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9]陈颖.基于情境感知的智慧校园体系及运营模式探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10]张兴.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

(编辑:王晓明)

TP393

B

1673-8454(2017)09-0087-04

猜你喜欢

日程群组服务平台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Boids算法在Unity3D开发平台中模拟生物群组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皮肤护理提上日程
领导日程谁做主?
乏燃料后处理厂建应提上日程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