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本地化实践探索*

2017-05-16申瑞杰余长营吕红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研修研讨线下

申瑞杰,余长营,吕红

(1.徐州市教育局,江苏徐州221005;2.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221116)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本地化实践探索*

申瑞杰1,余长营1,吕红2

(1.徐州市教育局,江苏徐州221005;2.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221116)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绩效是全国能力提升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本文立足本地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实践探索,从情况调研、方案制定、实施要点、激励评价等方面介绍了我们的做法,并对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希望对各地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有所启发。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区域实践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13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将教师全员培训、应用能力测评、应用机制建立等相结合,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新一轮提升培训,旨在促进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中小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1]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专任教师868.84万人,其中74.57%分布在镇区和乡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提升工程”培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提升工程”的绩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提升工程”培训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提升工程”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升工程”培训是全员培训,规模化的全员培训常常采用逐层培养骨干教师的方式推进,这在城区基本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但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面广量大、基础薄弱,很多培训政策无法有效落实,是教师培训的洼地,也是教师培训的难点和重点。新一轮培训提出网络培训加校本培训的模式,网络培训的突出问题是大家过于看重网上学习时间对学习结果的评价,线上的交流很少,质量不高;线下的研修活动没有计划,针对性不强;线下线上结合不紧密,对学科教学的帮助不大,收效低微。[2]根据平台后台数据和线下调研统计分析发现,还存在着学校管理不到位,参训学员“挂机”应付、线上交流走形式、线下活动匮乏等问题。因此,我们应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教育教学理念陈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较差等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并尝试实现城区和农村教师培训的良性互动。

二、农村“提升工程”培训的实施原则

1.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在培训实施前,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开展培训需求分析。调研对象以一线的农村教师为主,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学科教师和承担技术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等。专项调研的主要内容为:以前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情况;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情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情况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等,全面了解不同层面的教师对“提升工程”培训的真实需求。通过调研访谈,我们明确了以下几点主要需求: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中的设备相结合;常用的软件技术及工具介绍;示范性的教学案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进理念等,特别希望能与专家平等的交流沟通,而不是单调的灌输式讲座。

2.科学制定培训方案

培训方案设计有两个基本依据:一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二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本地培训需求和实际情况。围绕这两个依据确定的培训方案才能既遵循教育部的培训要求,又将“提升工程”在农村落到实处。[3]此外,通过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达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性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更多的教师达到发展性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主要针对教师在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学校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还应增加提升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力和教科研专业指导能力等相关培训内容。

3.培训不搞一刀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在农村地区实施培训时,要充分考虑现有教师的年龄结构、技术基础、应用环境和氛围,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等方面,都要具有人文关怀,过高、过快的要求,往往欲速则不达,导致教师采取放弃或者作假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的老师也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例如,要求有的教师能够使用资源与设备即可,而有的则要求能够生成优质资源。

4.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为了提高网络培训效果,各乡镇要安排一名总助学辅导老师,负责本地区的助学辅导与交流研讨工作,要有一批骨干教师参与助学,通过现场及网络等多种方式与农村教师开展对话,进行答疑解惑、发帖管理,布置和批改作业等,针对具体情况开展定时间、定主题的线上研讨活动,并对学员的生成性优质资源进行认定和推广。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技术设备相似,这样的骨干教师更接地气,可以提供很好的交流基础能产生良好的辐射和榜样作用,引领整个区域的教师共同发展。

5.调动参培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评先评优机制,主要从网上学习、论坛交流、作品提交、线下研修、培训小结等方面进行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评选优秀学员。在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中,教师的生成性优质资源,如:案例、课件、素材、交流贴等,经认定整理后,加入到网络课程中推广应用,并颁发入选证书,视同一定范围的公开课等。

6.强化学校的主体作用

学校是“提升工程”培训的责任主体,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是培训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学校要指定相应的负责部门,明确专人做好培训的统筹管理工作,负责制定与实施校本研修计划,选配网络班级管理员和助学辅导员,组织集中面培、反馈问题建议、推荐优秀学员、展示优秀成果、认定培训学时等一系列工作。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网络课程的推介和选课工作,明确网络课程必学和选学内容,督促教师根据自己学习的模块专题,认真学习培训课程,及时完成在线学习,积极参与线下研修,重点抓好网上学习的进度管理,线上交流的质量管理,线下研修的组织管理,成果提交的变革管理等。

线下研修是网上学习的延伸和检验,更需要学校给予支持与推动。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线下研修活动,包括课堂教学研讨、技术讲座、公开课活动等,在培训周期内学校要分学科组织参培教师开展不少于3次的集中研讨,要组织全体参培教师至少参加1次技术应用校本专题讲座,其中每个学科至少开设1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讨课(可以集体备课,可以是研讨课,也可以是教学专题交流等),内容要围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交流,并将日常的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专题活动等线下的校本研修与线上的交流讨论有效结合起来。

三、实施要点

1.抓好网上培训的交流

对网上交流进行量化,定时间、定主题、定数量,有评价、有考核、有反馈。例如:要求学员及时在讨论区参与话题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丰富线上活动:①每个模块每人至少要发布1个主题帖,②要对班内学员的主题帖至少进行1次跟帖评价交流,③至少发布1次线下交流帖子,④要有1个高质量的培训个人小结帖子,⑤至少有1次针对教学案例的定时间、定主题的线上集中研讨,并在社区中有充分体现,⑥整个培训至少完成1次网上作业提交(主要是与培训内容同步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完成培训平台中的全部单元测验,学校管理人员要督促参培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学习,并保质保量参与网上交流。

2.重视线下研修的开展

线下研修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互动式线下交流,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远程直播系统,加强教学应用观摩与研讨;二是乡镇中心校带动下的连片地区教学教研联盟,发挥中心校的示范辐射作用,进行现场教学活动,扩大教师的应用视野。其中以第二种模式为主,要制定线下研修方案,包括指导思想、研修目标、研修形式、研修内容、活动安排、组织保障等。

具体来说,以乡镇中心学校为活动的主体,结合连片地区学校教师的实际应用水平及学校教育装备情况,以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学科教师间的交流、研讨、实践为主要形式,着重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研修,利用学校教学教研群开展协同备课、专题研讨,帮助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指定业务主管参与不同学校包挂,通过教学教研QQ群进行网上研讨,研修结束后要上交自己的研修成果,包括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课件、微课等,同时上交一份研修总结报告。

此外,中心学校要成立“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校本研修制度及考评制度》,确保每位教师按时参加校本研修,开展好“提升工程”培训效果测评等。对连片地区研修中出现的典型模式要深刻挖掘,及时进行推广,推动网络研修、校本研修、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

3.与学校的日常教研活动结合

学校在组织校本培训时,把研修活动和日常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教学设计集中研讨,信息化教学展示研讨,赛课等活动不断提升培训的应用层次。把平时的网络学习和交流研讨以及学校组织的面授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学员参与网络论坛交流,特别是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科教学案例交流研讨,并把学习的效果和考核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比如,把教育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与校本研修活动进行有效融合,既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参培积极性,又解决了教师在“优课”活动中遇到的技术操作、教学应用等现实问题,减轻教师的负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抓实考核评价

(1)主要以作品提交的形式展开

培训中既注意过程性评价,做好学习督促提醒,又要做好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培训后提交相应的培训作品。农村教师培训的成果考核,主要是微课和课件作品的形式,鼓励优秀者提供教学案例。通过建立本地化的成果提交平台,既是对能力提升培训的实践要求,也为区域内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共享优秀教学资源,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平台不宜过于复杂,具备方便的作品提交以及交流互动等功能就可以了。示例平台(nl.xze.cn)如图1所示。

(2)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教学抽测

为了促进培训成果有效转化,要求每位参培教师都要结合培训内容,有意识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同时建立抽查机制,对参培教师的应用情况进行小范围抽查,比如参训教师的5%,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进行,并设计了专门的课堂教学技术应用观察表(见表1和表2),其中,“载体”包括:PC、展台、白板、投影、电视等;“技术”包括:PPT、云平台、视频、几何画板等;“环节”包括:引入、新知、自学、讨论、展示、练习、小结等。

图1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工程成果提交平台截图

表1 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观察记录表

表2 课堂教学中未用信息技术情况观察记录表

[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7034/201311/159042. htm l,2014—12—11.

[2]徐恩芹,邱秀伟.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转化: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62-64.

[3]刘永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与设计[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45-51.

[4]申瑞杰.强化训后管理是促进教育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的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6):40-42.

(编辑:王晓明)

G434

A

1673-8454(2017)09-0080-0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编号:D/2013/02/27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研修研讨线下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