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棹烟波

2017-05-15汤海山

苏州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烟波画舫海山

汤海山

一棹烟波

汤海山

平望是无数匆匆过客留思的地方,过去称驿站、码头,现在叫交通枢纽。隋唐通运河,人来客往,逢点吃饭喝酒,逢夜投店住宿,或是本来不想吃住,偶然上岸看见风景蛮好,一开心诗兴大发,耽搁了时间,便吃吃喝喝,暮色降临,于是歇夜。亦有天留客,刮风落雨,水高浪急,不宜行船,只好住下来。平望就从只有一条塘路的蒹葭水村,变成烟火万井、商旅千樯的巨镇。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千多年,路过的各色人物,包括皇帝、宰相、知府级别在内的达官贵人,著名的文豪和富商,做小生意的贩夫走卒,就更多了。出现为数不少的画舫、运河酒家客栈、寺庙和风月场所,繁华的程度,仅仅从江淮、广陵的名妓,都被吸引过来,就可想而知了。她们的诗亦写得好,小娘浜上人,画眉桥下水,是引人入胜的一景。

南北古运河、东西頔塘河,划分出水镇的格局。两岸石驳码头、石墙人家,门窗里传出南腔北调的声音。泊岸的舟船,将往盛泽、嘉兴、杭州,吴江、苏州、扬州、北京,或是西行震泽、湖州,船上的人上上下下,络绎不绝地相聚、告别、重逢,日日夜夜演出人情故事……如果历史这么沿续,平望可能成为太湖平原上的威尼斯。

我一直认为平望的望,是望太湖。它本是古太湖边上的一处泽滩,天光水色,淼然一波。平望与松陵之间,就是漫流时代的吴淞江。后来,太湖渐疏远,但还有莺湖,不离不弃,流波盈盈,迎送远方的朋友。月白风清,柳浪闻莺。过客的留题赋诗,数咏莺湖最多,诗人里有康熙、乾隆父子。最近一次,我到平望,发现莺湖水波潋滟、柳丝袅娜,有西湖的味道。

此地的远河,到清朝仍然水势浩淼,康熙入平望,浙江用五百画舫来迎,皇帝恐有劳民力,却之不御。若无足够水面,怎么容纳如此大的船队呢。他可算好皇帝。有一年,我从苏州乘夜航船去杭州,暮发晨至。经过平望,大约晚上九十点钟,夜色里,由康熙想起明末清初结集于此的惊隐诗社。一个文人反清的秘密社团,成员潘力田死于“明史案”,潘弟次耕先生的老师顾炎武,是诗社的核心成员。平望的夜,有一眼望不尽的深沉,不止只是风花雪月,浓香浅梦,僧人剃度,道士升仙。

平望曾经是见多识广的,有文化,而且层次蛮高。出过不少才子才女,其中有袁枚的女弟子吴珊珊。从郭频伽等人的诗,知道珊珊诗画兼擅,所绘《莺湖夜月图》,受许多名人题咏。画的模样,无缘得见。从前的平望,都看不到了。晚清有个不出名的王光熊,他的《莺脰湖棹歌》怀古伤今,已经写了平望光荣的挽歌。这些平望人亦是过客,他们的往事,如月下一棹烟波,惟剩惜别。

猜你喜欢

烟波画舫海山
Promoting Architectural Values in Culturebound Scenery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为你写诗
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九月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夜游秦淮河
梦里鲜花开放
一艘画舫
佐藤海山的诗
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