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高中文本,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2017-05-13潘颖华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素材

潘颖华

【摘要】高中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就如渺渺之沧海,取之不竭。立足高中文本进行议论文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搭建起议论文写作知识的桥梁,而且能让学生掌握攻破“素材难关”的本领。

【关键词】高中文本;议论文教学;写作知识;素材

从近年高考考查的作文类型来看,议论文特别是时评文,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故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尤为重要。可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立竿就能见影的,它需要一个平台去不断地积累、巩固,方能更上一层楼,而高中文本就是最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好高中文本,对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这一点来说意义重大。

一、立足高中文本,为学生建构起议论文写作知识的网络

有人说:“好文章出自灵感。”对此,我不敢苟同。写一篇好文章,虽不需像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般的冥思苦想,不需像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般的精推细敲,但也不能说光凭灵感一闪就能“下笔如有神”,它还需“读书破万卷”来作铺垫。学生写文章,若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何来的精彩和亮点,故议论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利用好学生所熟悉的语文教材,为学生建构起议论文(时评文)写作知识体系网。写作知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它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句段。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去抓议论文的写作:

1、精选议论文单元篇目,训练学生掌握两种基本的写作结构模式

写作结构模式是文章的骨骼,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张弛有度。议论文结构模式写作训练,可通过精选篇目,从立论文和驳论文这两种写作结构模式去有的放矢。

必修四第一单元的《论雅而不高》就是一篇标准的立论文。它在开头先由社会现状引出“对‘高雅、‘低俗要作重新的组合”的观点,进而从两个方面对“雅而不高”的实质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雅而不高”的解决方法;它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写作结构,充分展现了时评文的写作特色,且总字数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不失为容易模仿的一篇佳作。

必修四第二单元的《拿来主义》这篇破立结合的驳论文,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它在开头不是直接亮观点,而是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先以“送去主义”为靶子,反驳所谓的进步和摩登,实质是被侵略、被奴役,接着才亮出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中间论证部分先剖析过去不能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再运用对比论证指出“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结尾部分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收束全文。

疯狂英語创始人李阳曾说:“确保英语成功的秘诀,就是‘彻底地模仿一篇文章。”同样,语文的基础写作也离不开模仿与借鉴。立足高中文本,精选相关篇目,坚持循环“讲—练—评”模式,必能引领学生从模仿到超越。

2、利用单元点击链接,打好议论文段落写作基础

“一篇议论文,那么少的字数,根本考不出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些不甚了解语文高考考纲的“高人”所发出来的“高论”。其实,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观察与思辨的能力;选材与谋篇布局的能力;运用语言和表达能力等。一篇议论文要博得评卷员的赞赏,先不说结构模式,就是段落写作都需花费一定的心思。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说:“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至关重要的。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议论文段落包括开篇段、过渡段、议论段、拓展段、排比段和结尾段。我们要利用高中文本,落实议论文段落教学。

议论文段落教学除了立足于议论文单元篇目外,还可以利用单元点击链接,如必修一第二单元中的《读书“三到”始知书》,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含英咀华赏佳作》,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熟读精思才能融会贯通》……

《熟读精思才能融会贯通》的开篇段和议论段写得很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的借鉴。开篇段采用了“引——评——亮”的写作模式,先由汉代儒学大师郑玄谈的名言引出话题,接着点评一下话题,最后亮出观点:只有精读,方能文道兼收。

最后一段是一个完整的议论段,思路清晰,说理透彻。它遵循了“亮分论点——阐述过渡——分析论证——再扣话题”的写作步骤,先亮出“比较阅读也是精读的具体方法”这个分论点,接着用乌申斯基的话作为过渡,再运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层层递进等方法具体分析了比较阅读这一方法的作用,最后以“比较阅读容易达到左右逢源的境界”再扣分论点。

议论文写作模式和议论段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毛主席曾利用“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策略打下了整个天下,其实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策略,为学生建构起议论文写作知识体系网。

二、立足高中文本,让学生掌握攻破“素材”难关的本领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所谓的写作素材。素材是观点的支撑,缺少素材,观点就少了那份透彻。学生写议论文时,要么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挖不出一两个能运用的素材;要么是“临时抱佛脚”,胡编乱造出一眼都能穿帮的素材。表面上看来,是因为平时积累的素材量不够;可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色调虽不敢说五彩缤纷,但起码有一定的故事深度,他们看过的书虽不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但也应该有一定的积累厚度。难道这些东西丝毫没在他们的脑海留下过记忆?究其原因,是学生脑中储存着素材却不会灵活地提取。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快速而有效的方法是立足文本,从以下两种方法去培养学生提取所积累素材的能力。

1、“一材多用”提取法

“一材多用”提取法指对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裁剪,从而辐射、概括出若干个话题或主题的方法,学生积累的素材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解读。

必修四中《失街亭》如果从孔明、马谡、司马懿等不同角度去解读,它辐射出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从孔明的角度去解读,可切入的角度为:(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2)执法严明,不徇私情;(3)莫让私情蒙上了理性的眼睛;从马谡的角度去解读,可切入的角度为:(1)大意轻敌,自毁前途;(2)将功不能抵过;(3)敢于承担错误,不失英雄本色;从司马懿的角度去解读,可切入的角度为:(1)周密的勘察是运筹帷幄之根本;(2)善于发现对方的缺点,方能一招击中;(3)部署周密方能一网打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材多用的魅力无穷,愿学生们能利用好这一把金钥匙,破除素材匮乏之魔咒。

2、“一题多材”积累法

“一题多材”积累法是一种根据话题或题目收集、归纳多个素材的方法。学生平时积累素材一般都是一篇课文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积累一个素材,这种积累方法将造成“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故应树立“一题多材”的意识。

围绕“人生的价值因崇高的理想而伟大”这个主题,我们可以运用很多课内所积累的素材去论证。(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洲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3)林觉民《与妻书》中的“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

苏轼曾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文本中的素材则是学生的“宝藏库”。积累得法,提炼有余,文章方显深刻。

议论文写作教学打的是持久战。教学中,我们不能因收效不大而掉以轻心,也不能因畏难而任其自流,更不能因“外行人”的刺激话而撒手不管。坚信,立足于高中文本,假以时日,将会收获“静待花开”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 著. 语文教学论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素材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知识的呈现路径
由“类”到“个”,写作知识开发有理可循
追求写作知识理论化和实践化的平衡
关于写作教学课的几点思考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反思中学写作知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