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伦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7-05-13付继航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网络犯罪大学生

付继航

【摘要】网络在给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不可避免造成如信息泛滥,垃圾污染等负面效应。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有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不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影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选择。必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重塑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犯罪;伦理因素

网络犯罪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和极大的破坏作用,它直接危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这些网络犯罪的主体中一部分是大学生。大学生网络犯罪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并探讨加强伦理教育、减少犯罪的方法和途径,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

近年来,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盗取支付宝或网上银行资金、制造与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恶意攻击诽谤等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并呈现出下列特点。

1、犯罪数量增加。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直线上升。

2、智能化程度高。由于网络犯罪针对的是前沿科技领域,所以比一般计算机犯罪更具智能性和专业性。在网络犯罪案件中,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有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精通计算机知识。他们往往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急于表现自己的电脑天赋,利用计算机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进行网络犯罪,作案手段相当高明,属高智商犯罪。专业技能越高,犯罪得逞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就越大。

3、犯罪手法多样。网络自身的缺陷和疏于管理往往成为青年大学生“大显身手”的理想空间。有的设置“网络木马”、实施“数据欺骗”;有的搞“活动天窗”、“非法复制”、网络诈骗、网络盗窃、侵犯隐私,发布网络虚假信息;有的未经授权访问、利用他人电子信箱,并从中窃取他人秘密,破坏他人既得利益。犯罪手法不仅多种多样,而且花样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

4、隐蔽性强。网络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基本上是一种“无形犯罪”的模式。在“虚拟化”与“数字化”的空间里,网络犯罪的方法大多是通过程序和数据这些无形信息的操作来实施,网络犯罪的直接目标也往往是无形的电子数据或信息,网络犯罪的后果也同样可能是无形的。

5、犯罪主体范围扩大。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

二、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道德因素分析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开放性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错位。因特网不仅具有快速性、便利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而且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呈现出信息内容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使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信息质量严重地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网络以其极具刺激性和诱惑力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部分青少年迷失方向,价值观念错位,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网络主体的匿名性、隐蔽性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在网上,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亦不需要面对面地打交道,上网的人往往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释放宣泄。既然没有规则的约束,这就使得网络文化的审美价值中道德评价相对化的倾向变得浓厚,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也并不能一如既往地发生作用。

3、网络环境的自由性、应用性使大学生既有的道德理念淡化。在网络的技术应用环境中,这种观念被淡化了。那些在网络上非授权入侵的行为人并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违法甚至是犯罪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把攻入防卫严密的计算机系统看成是智能的高超,是一种智力的挑战,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快感。这将刺激青少年心安理得地实施网犯罪。可以说,利用网络犯罪的人失去犯罪感,促成了其犯罪心理的形成。

4、网络空间的易成瘾性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在网络空间里,“只有公民,没有统治者;只有交流,没有灌输者和检查者。那是一块谁也无法控制的自由意识的伊甸园”。部分青少年把网络看成生命的重心,导致青少年个人亲情、友情的丧失,难以维护现实交流中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致使部分青少年开始忽略甚至抛弃对伦理、道德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5、不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也影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选择。网络本身是高技术、高智商的象征,而社会上本来就对高技术、高智商存在着盲目崇拜的意识。因此,他们所做的一些越轨行为往往被看做是“天才”的杰作,即使是触犯了法律,也放宽、降低处罚,不少人觉得利用网络犯罪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由此姑息和纵容了犯罪。社会伦理对其网开一面的态度,也无疑助长了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犯罪。

三、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

1、大力加强德育工作

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要在网上、网下各建立一支新老结合、相互弥补的精干队伍,使学校工作全面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开设网络伦理课程。我国高校应把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组织相关人员,统一编写教材,设置独立的网络伦理学课程,进行有关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将其纳入学校考核的必要课程,形成制度化管理。

2、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世界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体,尽管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网络界面是不公开、不透明的,及时有效地监督十分困难。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养成道德自律,引导他们建立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是网络时代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网络世界,个体意志比现实世界有更大的自由度,这就要求大学生网民要有道德自律意识。

3、加强网络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大学生的生理成熟往往与心理成熟滞后形成矛盾,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也形成矛盾,生理与心理发展需求与社会环境教育更产生了矛盾。这些都会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是大学生在网络中行为失范的重要根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更有成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網络心理辅导,就必须引入心理科学,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尊重其人格、尽可能满足其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入手。

4、推进网络立法,制定网络规范

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范围内进行他们的活动。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没有影响和侵犯别人的情况。因此,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措施,借助国家强制力的威慑对电脑网络出现的不健康内容和行为进行管制和监督,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创造一个较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中鹏. 大学生犯罪出现新类型:脆弱心理埋下犯罪苦果[N]. 北京晨报, 2003:11-17.

[2] 李 河. 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 刘济良. 走向人文化的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7):5-10.

[4] 李 颖, 田小东.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J].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40-41.

猜你喜欢

网络犯罪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收集及保全分析
浅析当前我国网络犯罪的犯罪特征
网络犯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