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策略研究

2017-05-13赵丽波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大学生

【摘要】本研究在传统的印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工业大学35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第一,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策略以积极主动策略为主,被动防御策略为辅;第二,高校在校学生的自我呈现策略在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方面存在差异;第三,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原则同样适用于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大学生会确定情境规则和自身要扮演的角色,在维护彼此面子的原则上展开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

一、研究缘起

自我呈现的现代研究起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人们在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会进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控制他人心目中关于自己的形象的过程(Leary & Kowalski, 1990)。自我呈现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呈现的动机,二是自我呈现的建构(内容和策略)。根据Tedeschi(1981)的观点,可以将自我呈现的策略分为两大类:获得性自我呈现策略和保护性自我呈现策略。以上所提及的自我呈现策略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学者提出的,但是此后的研究认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所使用的自我呈现策略可以被应用于网络环境的信息传播中。

近年来,国内社交网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网络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互动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人际社交模式,重新塑造着现实人际关系。相较于其他网络社交媒介,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的熟人社交。因此,其中建立的个人形象将更直接地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高融合度使得人们格外重视自己在朋友圈中的形象。大学生是使用微信朋友圈的主力军,其正处于自我意识突出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已经认识到自身整体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非常敏感,既试图通过存异来显示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希望与他人、与周围环境达到一种平衡。微信朋友圈就像一个舞台,大学生在这个舞台中通过发布和参与朋友圈的互动,达到发展人际关系和构建自我认同的目的。

因此,本研究希望可以了解大学生群体在以“强关系”为主的网络社区内自我呈现策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传统印象管理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为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策略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首先,依据印象管理理论,自我呈现行为策略有三种:呈现积极印象、控制消极印象、形成模糊印象(Fiske,1991),即主动积极性策略、模糊泛化性策略和被动防御性策略。积极主动策略是指自我呈现者很看重他人对其自我形象的看法,并主动表现出优秀的一面,试图展示自身积极向上的形象,或者想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出色;模糊泛化策略是指为了避免别人对社交中的自我产生刻板印象,个体倾向于模糊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不明确表明自身的特点和喜好;被动防御性策略是指尽可能控制社交网络中的负面态度和行为,尽量控制负面情绪的表达。本研究根据理论架构并结合其他研究者在关于人际交往、社交网络的研究中所编制的“自我呈现的策略”问卷,笔者编制了《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策略量表》(五分量表)。该量表三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7,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其次,问卷还增加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和自我呈现的内容、动机变量。微信朋友圈发布内容包括“生活日志”、“情绪情感”、“态度观点”和“信息转发”;动机指的是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目的。根据自我呈现理论并结合微信使用实际,问卷内容包括记录生活、情感宣泄、表达态度、获取信息和维持、发展人际关系。

最后,本研究选取北京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52份,有效率为98%。调查数据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

1、自我呈现策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首先,对高校在校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使用的积极主动策略、被动防御策略、模糊泛化策略和策略使用总分平均水平进行描述统计发现,高校在校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总体来看是综合使用积极主动策略、被动防御策略、模糊泛化策略三种策略,但偏向于使用被动防御策略的。

表1自我呈现策略统计描述

接着,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三种策略(积极主动策略、被动防御策略、模糊泛化策略和策略使用总分),共计四个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均值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3可以发现:第一,男女大学生在被动防御策略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并且相较于男生,女生更喜欢用被动防御策略;第二,獨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模糊泛化策略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并且相较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更喜欢使用模糊泛化策略。

2、自我呈现策略在动机上的差异比较

在这一部分,根据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内容”和“动机”两个变量的平均水平,分成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自我呈现策略在自我呈现特点上的差异比较,结果如下所示:

从表4和表5中可以发现:第一,从呈现内容来说,积极主动策略在“生活日志”、“情绪情感”、“态度观点”上差异显著,在“信息转发”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经常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的学生、在微信朋友圈更多发“生活日志”、“情绪情感”、“态度观点”内容的学生更喜欢使用积极主动的自我呈现策略。第二,从自我呈现的动机说,积极主动策略在“记录生活”、“情感宣泄”和“人际交往”三个维度上得分显著差异,在“表达态度”和“获取信息”这两个动机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利用朋友圈为了“记录生活”、“情感宣泄”和“人际交往”的学生更喜欢使用积极主动的自我呈现策略。第三,被动防御策略在“生活日志”这一呈现内容维度、“获取信息”这一动机维度上得分显著差异。这说明使用微信朋友圈过程中,偏向于发布“生活日志”内容、为了获取有用信息的学生更多得会使用被动防御策略,避免在他人心中树立自己不良的刻板印象。第四,模糊泛化策略在 “获取信息”这一动机维度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经常使用微信朋友圈、利用朋友圈主要为了获取有用信息的学生更偏向于使用模糊泛化的自我呈现策略。第五,策略使用程度在“生活日志”这一呈现内容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经常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学生会依据不同的情境,综合使用三种自我呈现策略。

四、分析与结论

1、大学生使用主动性自我呈现策略多余防御性自我呈现策略

从表1可以发现,高校在校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策略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积极主动策略、被动防御策略和模糊泛化策略。从表3、表4可以发现,经常使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的学生,在微信朋友圈更多发布“生活日志”、“情绪情感”和“态度观点”内容的学生,利用朋友圈为了“记录生活”、“情感宣泄”和“人际交往”的学生更喜欢使用积极主动的自我呈现策略。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使用动机上看,积极主动的自我呈现是高校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时的主要策略。这说明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是以积极主动策略为主,被动防御策略和模糊泛化策略为辅。并且,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高校学生会依据不同的情境,综合使用三种自我呈现策略,以达到自我呈现的目的。

自我呈现的主要动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构(创造、维持和调整)一个公开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致。另一个是使人际互动得以顺利进行,获得社会和物质奖励。自我呈现不仅仅具有个人功能,同时具有人际功能。自我呈现的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保持两种功能的实现和平衡。

那么,何时何地使用积极主动策略,而何时使用被动防御策略和模糊泛化策略以实现给别人形成自己期望的印象呢?Schlenker(1989)曾提出:成功的自我呈现通常要平衡两方面的考虑:有利性(即尽可能呈现最有利的印象)和可信性(即保证你呈现的印象是可信的)。要让别人接受自己呈现的印象,首先,你所呈现的内容必须与互动对象的价值相匹配,即是对方喜闻乐见的。但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对方,这个时候,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式呈现自己,就会给他人留下期望的印象。因此,积极主动策略就成为了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主要策略。从可信性上来看,要使他人相信你的自我呈现,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呈现真实的自我信息,这也是绝大多是情况下我们采取的策略。但是,这两类信息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当个体呈现自认为非常重要的特征,而又有可能遭到对方的不信任,或被证伪时,就可能使用自设障碍,也就是被动防御策略,就是人们普遍希望在失败面前找到借口。

2、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策略使用存在性别和身份差异

从表2可以发现,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时,相较于男生,女生更容易使用被动防御策略,表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负面信息对自身形象的影响。相较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的时更喜欢使用模糊泛化策略。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独生子女更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而非独生子女由于自身生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以保持沉默来化解冲突的方法。在他们看来,很多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在遇到自身不认同的事情时,为了维持关系,他们会选择保持沉默的方式。戈夫曼认为在演出和观众之间存在着“表达性礼节”,交往者通常会维护彼此呈现的面子。当个体无法确定情境和自身的角色或者当发现想呈现的形象与情境、角色相矛盾时,个体就会选择模糊泛化的策略,以保护自我在人际互动中不出错。

3、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原则同样适用于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微信朋友圈的个体的自我呈现不是单向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时互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演最后都会演化为一群人表演的狂欢,形成一个特定的、临时性的网络社区。个体在进行自我呈现时,需要同时考虑人际功能和自我功能。要使他人相信我们的自我呈现,除了要真实呈现之外,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也是自我呈现本身的动机之一。而要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与对方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是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润滑剂。因此“自尊”和“替人着想”原则会引导我们以维护我们自己面子的方式行事,也会引导我们协助维护他人的面子。而这样的原则与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互动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在微信朋友圈的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必须确定与他人互动的情境和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要学会察觉、沟通他人的角色和计划。善于综合运用“讨好”、“称赞”、“恳求”、“以身作则”和“自我宣传”等积极主动的印象管理策略和“事先声明”、“自设障碍”、“合理化”和“道歉”等被动防御策略,在无法平衡自我和谐与人际和谐时,坚持尊重他人面子的原则,适时使用模糊泛化的策略。这样,在进行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时,才能增强自我呈现的有利性,实现自我呈现的目标。

总之,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时,要想使他人相信你所呈现的信息,要权衡如下两个方面:呈现真实自我信息(可信性)和维系互动或人际关系的信息(有利性),在有利性与可信性这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Leary, M. R., & Kowalski, R. M. Impressio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 component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35.

[2] Fiske ST, Taylor SE. Social Cognition[J]. McGraw- Hill, Inc. 1991.

[3] Baumeister R F. A Self-presentational view of social phenomena[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2,91:3-26.

[4] Tedeschi J T, Schlenker B R, Bonoma T V. Cognitive dissonance: Private ratiocination or Public spectacl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1,26:185-195.

[5] Brown J D. The self[M]. Mc Graw-Hill, New York, 1998:160-189.

[6] 肖崇好. 自我監控概念的重构[J]. 潮州: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2):186-193.

【作者简介】

赵丽波(1991—),男,汉族,山西阳泉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201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心理方面。

猜你喜欢

微信朋友圈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网站开发课程交互中朋友圈群体信任解决方案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微信朋友圈”之法律问题反思
社会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