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哈立德”到“先知”

2017-05-12石英

戏剧之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哈立德

【摘 要】埃敏·法斯·雷哈尼是阿拉伯裔美国文学奠基人,他的英语创作开创了阿拉伯文学的一个新流派,即以复兴阿拉伯文化为目标,以英语为载体,以美国精神为灵魂,以美国为展示舞台的叙美派。本文通过追溯雷哈尼英语创作轨迹,介绍雷哈尼主要英语作品,解读雷哈尼英语作品思想,以揭示叙美派文学的思想精髓,挖掘这一文学流派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雷哈尼;叙美派;沟通东西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62-04

20世纪上半叶移居美国的阿拉伯作家埃敏·法斯·雷哈尼不仅是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叙美派”文学的开拓者。生于黎巴嫩,成长于纽约,一生行走于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阿拉伯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浸润,使得雷哈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在政治、民族、宗教和文化等热点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开创出极具超越性与包容性的思想哲学。在“叙美派”作家群体中,雷哈尼是首位用英语和阿拉伯语同时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热情而活跃,敏锐又不失豁达,一生笔耕不辍,共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游记、政论等多种类型作品六十多部。这些作品不仅阐释、传递了其个人的观点与哲学,而且被他当做强有力的工具,努力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架起和平与理解的桥梁。

一、叙美派的兴起——雷哈尼英语创作的时代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沙姆地区经济衰败,政治腐朽,再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介入与干预,阿拉伯民族主义更加浓厚极端,于是政治、经济、宗教等问题错综复杂,人民怨声载道,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形势下,叙利亚、黎巴嫩等地区受过西方教育的基督教徒们不堪忍受宗教歧视和政治压迫,纷纷移居美洲,去开创自由富足的新生活。美国首当其冲被他们视作自由的彼岸与财富的乐土。其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受过西方教育的一批青年移民后来成为了阿拉伯改革与复兴的主力与精英。这些阿拉伯知识青年不仅思想活跃,而且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的特殊体验,使他们形成独特的视角与领悟。在远离故乡的美国,这群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因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担忧团结在了一起,他们组织文学社团,撰文作诗,借助文学创作讨伐阿拉伯世界的积弊,向自己的同胞介绍西方先进知识与制度,呼唤阿拉伯民族的改革与复兴。尽管他们大都来自黎巴嫩,却自认归属叙利亚,而这一地区在历史上也确实属于叙利亚,所以这一文学群体被冠上了“叙美派”的称号。

雷哈尼正是“叙美派”的先驱与砥柱,他用一生的创作完美地为“叙美派”的诞生和成长做了注解。

1876年,雷哈尼出生在黎巴嫩山村福瑞克的一个马龙派基督家庭。雷哈尼天资聪颖,年幼的他入学不久就能流畅地用阿拉伯语和法语进行阅读,出色的法语表现曾使他一度获得去法国学习的机会,由于父亲的反对未能成行。

迫于生计, 1888年雷哈尼一家陆续移民到美国。尽管成绩出色,但自家小店需要懂英语的人记账,作为全家唯一具备这一能力的人,14岁的雷哈尼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了几个月后便辍学了。接下来的四年里,他靠自学阅读了大量西方经典作品,涉及文学、诗歌、哲学、政治、科学等领域。卢梭、伏尔泰、维克多·雨果、埃德蒙·伯克、查尔斯·达尔文、赫伯特·斯宾塞和T.H.赫胥黎等人的作品,雷哈尼逐一拜读。

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科学主义深深吸引了年轻的雷哈尼。从落后的阿拉伯世界来到现代大都市纽约,雷哈尼决定不走父辈们的老路,不想像其他叙利亚移民那样做一名商人。[1]显而易见,雷哈尼以及叙美派独特的文学魅力与久久不衰的社会价值,源自于他们对东方与西方迥异文化的切身感受,源自于他们从这两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锋中获得的体验与感悟。[2]客观看来,与其说是叙美派对20世纪上半叶阿拉伯世界所做的深刻书写与记录,给世界文学界与思想界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不如说是这场动荡成就了雷哈尼传奇的一生,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叙美派文学,促成叙美派文学家伟大而前瞻的世界观与哲学。

二、从“哈立德“到“先知”——雷哈尼英语代表作品

雷哈尼一生共创作诗歌、杂文、小说、剧本、游记等多种类型作品六十多部,其中英语作品和阿拉伯语作品几乎各占一半,具有历程碑意义的英语作品有四部。

(一)起点——《哈立德之书》。始于1907年,历时4年创作完成的《哈立德之書》(The Book of Khalid)是雷哈尼的第一部英语小说,也是阿拉伯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这部作品被视为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雷哈尼创作生涯的第一座里程碑。

这部小说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1911年由美国托德·米德公司出版。小说讲述的是黎巴嫩男孩哈立德和朋友在家乡以及移民美国后的生活经历。通过哈立德一生的苦乐酸甜,雷哈尼记录、审视、反思了自己人生的前31年。借助哈立德的嬉笑怒骂,雷哈尼旨在反映自己的困惑、挣扎与感悟。

小说主人公哈立德生活在东西方的夹缝之中,他于东方和西方均格格不入,他困惑、无所适从。经过在光怪陆离的大都市纽约和在愚昧贫瘠的黎巴嫩山村的一系列尝试、体验、挫折、教训,哈立德最终清醒而客观地看清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短长与得失,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位置。通过摆脱迷信与偏见,他形成了对待两种文明的正确态度,并找寻到实现阿拉伯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顿悟的哈立德豁然开朗,他结束隐居,走入自己的同胞,宣扬宽容、民主与进步,力图像阿拉伯历史中的先知那样领导人民打破愚昧与偏见,开创和平、公正、纯洁,有序的全新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雷哈尼首次明确阐释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文化观、宗教观、发展观,而这些观点与思想彰显出雷哈尼哲学的雏形,因此雷哈尼哲学又被研究者们称为“哈立德主义”。

(二)桥梁——《思路》和《神秘主义和其他流派的赞歌》。通过创作《哈立德之书》,雷哈尼解决了困惑自己多年的意识形态难题,理清了思路,为自己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和途径。1911年从黎巴嫩回到美国后,雷哈尼积极投身阿拉伯民族解放事业。1914年一战爆发后,他号召黎巴嫩和叙利亚社区的居民参军;组织人们为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的饥民筹款,此外他还担任了《读书人》杂志和《论坛》杂志驻欧洲的战地记者。1917年雷哈尼组织成立了名为“叙利亚高地”的黎巴嫩解放组织的北美分部,并面见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探讨黎巴嫩问题。1919年,雷哈尼应邀代表阿拉伯国家出席了海牙和平会议。1921年,他还作为唯一一名近东代表参加了在华盛顿举行的裁军大会。

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相呼应,雷哈尼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越来越着意于增进阿拉伯国家同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致力于提升阿拉伯国家在西方的形象,試图借助西方力量实现阿拉伯民族的解放与复兴。基于这一背景,1921年英语论文集《思路:关于东方和西方的论文》(The Path of Vision)和英语诗集《神秘主义和其他流派的赞歌》(A Chant of Mystics and Other Poems)(以下分别简称为《思路》和《赞歌》)应运而生了。

在雷哈尼的众多作品中,《思路》最为深入地探索了东西方文化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毫不夸张地说,它是雷哈尼特意用含蓄的东方风格专为西方读者创作的作品。书中雷哈尼着力分析东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他淳淳善诱:“受压迫的,羸弱的民族在本质上都是唯心的;而理性,强大的民族基本上都是唯物的。珍视宗教理想的国家,追求精神的卓越,它们诞出一位又一位先知,弥补了它们在其他领域的懈怠与不足;而崇尚物质追求的国家,则上天入地,无止无休地寻找财富。后一种国家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它们的精神层面出了问题,而前一种国家则在物质实力层面日益消弱。这两种民族都将走下坡路。但是,同由清教徒和苦行僧构成的民族相比,没有灵魂、缺乏健康精神的民族则更为怪诞,更为丑恶,也更可怕。”[3]“东方羸弱、感性,却发展滞后;西方强大、务实、充满活力,但精神肤浅,由于西方的“粗糙”和东方的“腐朽”,所以它们需要彼此,需要用对方缺点中的东西来填补自身的不足。”[4]由此可见,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破除了西方世界对阿拉伯文化与文明的偏见与误解,更在于它为西方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提升指明了道路,把全球化概念带给了西方。

《神秘主义和其他流派的赞歌》则是一部带有浓郁的苏菲神秘主义色彩的作品。这部诗集从头到尾充满了苏菲意象的隐喻,其中一些诗歌根本就是典型的苏菲派诗人作品的变形。通过用英语创作苏菲主义诗歌,通过用西方语言书写东方思想与哲学,雷哈尼成功地把阿拉伯苏菲主义中关于爱的思想传递给了西方读者,并用神秘的东方气息与广博深邃的东方哲学吸引了西方读者。

毫无悬念,这两部作品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西方读者的广泛喜爱与好评。《哥伦布电讯报》称赞《思路》,“富有浓郁的东方思想情调与东方思维方式,使人对这些思想产生联想……联想它们与梭罗、艾默生等我们美国文坛大师的思想间的关系。”美国作家、诗人爱德温·马克汉称赞雷哈尼与他的《赞歌》:“词句美,旋律更美。他的诗中有林荫与蜿蜒小道,有幽深的峡谷,有富有乐感的奔腾河流,有星光照耀的山巅。我为雷哈尼诗歌不断增强的感染力欣喜欢悦。”[5]《赞歌》成为了雷哈尼创作生涯的第二座里程碑。

如果说《哈立德之书》标志着雷哈尼思想哲学的成型,那么《赞歌》则标志着雷哈尼创作模式的定型,即用西方的语言来书写东方的思想与精神,用写作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三)顶点——“阿拉伯三部曲”。随着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以及对阿拉伯世界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认识的深化,1922年初雷哈尼毅然决定开始阿拉伯半岛之行,他的创作也由此而达到顶峰。找出阻碍阿拉伯世界统一的因素,寻找建立和平的阿拉伯合众国的契机是雷哈尼此行的主要目标,而记录半岛之行、创作游记则是他最大的收获。

雷哈尼将自己视为肩负双重使命的使者——为阿拉伯各民族带去和平与进步的使者,以及沟通东方与西方的使者。既如阿拉伯传统中的托钵僧,又如阿拉伯历史中的先知,雷哈尼跋山涉水,不畏艰难险阻,踏遍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与平原,走过一个个部落与王国,他不仅走进自己的同胞,同时更向世界揭开了长久以来由于封闭而被视作神秘禁地的面纱,在两个一度隔绝的世界间架起首座沟通的桥梁。

雷哈尼以自己非凡的人格魅力与雄辩口才,成功征服了保守传统的阿拉伯半岛。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对他的到来都表示热烈欢迎。通过取得阿拉伯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信任与友谊,雷哈尼积极为半岛政治与经济的进步出谋划策。他建议领导人之间签署同盟协议,用“外交取代战争”,成功促成了也门与阿瑟的和平缔约。同时,雷哈尼还竭尽全力维护阿拉伯半岛的主权尊严与利益。在他的帮助下,内志在同英国的谈判中不仅成功保全了自己的独立与尊严,而且还得到了对自身最为有利的谈判结果;雷哈尼还帮助阿卜杜·阿齐兹和科威特酋长阿哈默德,协助两国同石油公司进行谈判。此外,雷哈尼还为改善半岛人民生活积极献计献策。他建议部落王国领导人推行进步措施,教育人民,减少贫困,“开阔人们的视野”。[6]

半岛之行使雷哈尼受益良多。他赢得了阿拉伯人民和众多领导人的尊重与爱戴。侯赛因国王曾授予雷哈尼“酋长”称号,被他婉拒;国王阿卜杜·阿齐兹将自己的佩剑和一匹阿拉伯马赠送给雷哈尼。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经历使他对阿拉伯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准确的理解,他的哲学更加趋于成熟,他的世界观由此达到新的高度。从他向伊斯兰教领袖叶海亚——一个严厉的扎伊迪穆斯林,介绍自己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所说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变化,“尽管,从出身看我是叙利亚人,从国籍看我是美国人,可我的身体里流着阿拉伯民族的血液,我是一个阿拉伯人。尽管从祖辈起我的家族就信奉基督教,但我同样是阿拉伯诗人与哲人的信徒,还有为国家的统一与独立而奋斗,致力于让自己的祖国重现昔日强大与辉煌事业的当代阿拉伯青年……‘他们撑起了阿拉伯半岛,撑起了伊斯兰教。”[7]

历时两年的阿拉伯半岛之旅,雷哈尼共创作了五本游记,其中阿拉伯语两本——Moulouk Al-Arab 和TarikhNajdulHadith;英语三本——《阿布恩·萨欧德:他的人民与他的国家》(Ibn Saoud of Arabia:His People and His Land,1928)、《环游阿拉伯海岸》(Around the Coasts of Arabia,1930)以及《阿拉伯的山峰与沙漠》(Arabian Peak and Desert,1931)。这三本英语游记全部登上畅销书榜,成为闻名世界的“阿拉伯三部曲”。

W·B·西布鲁克在《纽约先驱报》上对这三部作品的高度评价可以说代表了西方对雷哈尼“阿拉伯三部曲”的共识,“作品……内容丰富,对阿拉伯民族的大篷車队,对阿拉伯宏伟城市的描写令人心潮澎湃、心生向往……对阿拉伯半岛动植物的描写,对阿拉伯半岛地质地貌的描写使它与多蒂的作品,与伯克哈勃的作品以及伯顿的作品并驾齐肩。”[8]“阿拉伯三部曲”不仅标志着雷哈尼英语创作的顶峰,而且标志着雷哈尼哲学的大成。“阿拉伯三部曲”旨在促进西方对阿拉伯世界的了解,世界大同思想贯穿始至终。这三部游记凝聚着雷哈尼思想哲学精髓——唯有建立了解,才能在东西方之间架起牢固的沟通桥梁;唯有建立了解,才能在两个世界间形成积极的相互关系;唯有建立了解,东西方才能达成关于和平的共识,人类也才能够获得发展与进步。

三、斗士?先知?托钵僧?——雷哈尼英语作品思想

雷哈尼的英语作品不仅清晰地包含其思想哲学,同时更折射出以他为代表的“叙美派”作家们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想。

(一)关注发展。关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是“叙美派”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基于多年来对东西方两种文明的观察与切身体会,雷哈尼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这两种文明的优缺点做了客观而深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展望。雷哈尼的发展观基于进化论而又超越进化论,因为它弥补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精神层面的缺失。雷哈尼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他对人类社会进步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9]

在作品中,雷哈尼多次不惜笔墨地反复论证物质文明与精神进步的关系,“哈立德曾这样对朋友说:‘真正的社会进步源自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进步绝不可以仅限于物质方面,电力、公路、铁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也不等于社会进步。”[10]借哈立德之口,雷哈尼既犀利地批评西方工业文明,同时又郑重警告东方阿拉伯国家,“社会发展中单纯倚重物质进步是危险的,对于阿拉伯国家而言单纯靠建学校、印刷厂、电影院,发展商业,工业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复兴。”p147雷哈尼在作品中一而再地为人类勾画出进步的蓝图——物质繁荣下知识的繁荣与道德的提升。物质繁荣、社会发展、道德提升的辩证统一正是雷哈尼作品的当代价值所在。

(二)探讨发展途径。教育被“叙美派”置于超越一切的高度。在雷哈尼眼中,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向阿拉伯国家宣讲教育的意义,呼吁阿拉伯领导人通过教育来消除愚昧、开启民智以实现阿拉伯民族复兴,是雷哈尼每一部作品都必不可少的要旨。雷哈尼极其推崇通过教育来实现民族振兴,他在作品中多次阐释、论证这一主题,他的超时代的见解至今仍值得人们重视。

雷哈尼曾说:“真正的教育应结合科学和艺术的学习、身体和智力的训练,以及道德和精神的陶冶。教育应基于十个原则:自立、尊严、信任、自由意志、道德勇气、与时俱进、言语坦率和真诚、言行正直、热爱正义和公平,最重要的是对政治、文学和文化的非宗派主义。”p177这些观点在当代仍具用现实意义。

以包容、扬弃为特征的文化观是“叙美派”的另一重要主题,同时也是他们所认同的发展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哈尼笔下的哈立德曾语重心长地劝诫:“只有结合东方文化遗产的积极价值观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才可以实现阿拉伯民族的进步,才可以实现全人类的进步。”p172哈立德也曾满怀豪情地勾画有关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那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它融合着东方的精神:热情、幽默、慷慨,充满荣誉感和西方的物质水平;融合着东方哲学和西方科技的人类社会。”p192

实现政教分离、实现宗教世俗化不仅是“叙美派”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是雷哈尼的奋斗目标,是他所认定的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经之路。雷哈尼的宗教观超越了时代,他多次撰文告诫阿拉伯人民:“如果无法摆脱宗教专制,无法发展民族世俗情怀,一切都将徒劳无益。狂热主义就像撒旦一样,那是一种邪恶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源自上帝,也无助于我们去追寻真理。”p207他多次勇敢高呼“阿拉伯人必须忘记自己的宗教信仰……将狭隘的宗教思想从心中根除,在阿拉伯国土上种满统一的种子,将宗教与国家政权分离……,只有这才能实现统一,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发展。”p247

面对当代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冲突的日渐加剧,再读雷哈尼的英语作品,挖掘“叙美派”文学的思想与哲学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因为,早在上一个世纪,雷哈尼就已对此作出极具前瞻性的批评。雷哈尼犀利地指出,宗教的极端主义和宗派主义是阿拉伯国家最致命的弊病,指出宗教狂热主义才是阿拉伯统一的最大威胁与障碍,因此,他拒绝将阿拉伯主义同伊斯兰教概念划等号。

雷哈尼痛心疾首地怒斥自己的同胞,在宗教束缚下,他们没有自由,他们自甘沦为宗教首领的奴隶。雷哈尼更多次对自己的同胞振臂直呼:“如果我们不能摆脱宗教的专制和偏执,不能摆脱政治独裁,我们的文化就像是一种不知变通的仿造品,我们就会再次退回到那种颓废和黑暗的年代。”p211他无畏地高喊:“现今的宗教领袖就是精神自由的敌人。”p211同时,在作品中雷哈尼号召同胞为了民族的整体利益,宽容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阿拉伯人民的权利;只有这样,阿拉伯人民才能真正捍卫阿拉伯民族的独立。

四、结语

自由、理性、和平、发展是雷哈尼英语作品的灵魂,也是雷哈尼哲学的基石,同时也反映着以他为代表的“叙美派”作家所共有的人文主义理想。西方的逻辑思维法与科学知识打开了雷哈尼和“叙美派”作家的视野,超验主义与感性的东方神秘主义则滋养了“叙美派”对世界大同和宗教大同的乐观信念。雷哈尼的英语作品清晰地反映出作家对个体尊严的深度关怀,以及对个体的高度尊敬。历经重重坎坷,走过重重困境,雷哈尼始终保持坚定而乐观的初心,坚定不移地相信东西方文化与文明必将相汇相融。正因如此,雷哈尼借助笔下人物“哈立德”用一种全新、超越的“思路”来引导人类走向共同的进步与繁荣,走向那个没有歧视、没有敌对,平等而美好的“伟大城市”。

雷哈尼和他的“叙美派”根植于给予他们多年滋养的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中,成就于这两种文化的剧烈碰撞与冲突之上,“叙美派”的崛起标志着阿拉伯现代思想史的转折。从此,以雷哈尼为代表的现代阿拉伯知识分子开始着眼全球,将思考的焦点由一时一地转向国际社会,转向事关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根本问题。正如哈立德的声音在读者耳边回荡、久久不散,埃敏·雷哈尼本人也成功完成了他所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代表自己的民族向世界发出属于阿拉伯人的声音!

在宗教冲突、民族冲突愈演愈烈的当代,重读雷哈尼的英语作品,重新挖掘“叙美派”文学的意义,不仅带给读者丰富的文学享受,同样也为解决民族、文化、宗教等国际问题带来启迪,更为重要的是,它再次坚定了人们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参考文献:

[1]Rihani,Albert.Where to Find Ameen Rihani: Bibliography.[M].Beirut:The Arab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Publishing,1979,20.

[2][9]石英.“哈立德主义”解读雷哈尼的人文主义理想[J],成都師范学院学报,2016,(4):61.

[3]Ameen F.Rihani,The Path of Vision[M].NewYork:JamesT.White and Company,1921,24.

[4]Ameen F.Rihani.The Path of Vision[M].NewYork:JamesT.White and Company,1921,118-119.

[5]Ameen A.Rihani.The Western Cultural Experience of Ameen F.Rihani,Kahlil Gibran and Ameen Rihani[M].Lebanon: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1999,21.

[6]Ameen F.Rihani.Arabian Peak and Desert[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1930,140.

[7]Ameen F.Rihani.Around the Coasts of Arabia.Delmar[M].New York:Caravan Books,1983,95.

[8]Ameen A.Rihani.The Western Cultural Experience of Ameen F.Rihani,Kahlil Gibran and Ameen Rihani[M].Lebanon: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1999,21.

[10]Ameen F.Rihani.The Book of Khalid[M].New York:Dodd Mead and Co.1911,64+146.以下该书引文只在正文中标出页码,不再做注释。

猜你喜欢

哈立德
历时最长与最短的战争
历时最长与最短的战争
马苏德·哈立德 巴基斯坦大使:中国是最可靠的朋友
超验主义观照下“哈立德”的自由观解读
“多面手”大胡子哈立德
沙漠名将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