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教均衡润泽乡里

2017-05-12杨世明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危房桌椅校舍

杨世明

“家事国事天下事,教育均衡是大事”“全民共同参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幅幅悬挂在校园内外的红底白字的标语,时刻激发着广大乡村群众的重教热情。

“想不到我们乡村学校的资源配置基本跟城里的学校相差无几了,校园环境也跟城里的学校一样优美。我打算下个学年,把孩子从城里转回来就读……”近日,一个多年在省城打工的农民朋友回乡找我闲聊叙旧时,对乡村学校的建设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是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就一直在滇西北洱源县贫困山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亲历了乡村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三十多年前,乡村学校是极其简陋的,校舍大都是由村头的寺庙改建而成,学生使用的桌椅是寺庙的供桌椅或是从家里搬运而来,教室的黑板是涂上墨汁的大木板或在墙上就地刷一块,上课铃铛便是当年和尚的铜质法铃。教室大都没有挡风阻雨的门窗,没有遮尘挡土的天花板,只有尘土飞扬的泥土地板,只有“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旧危房,只有几本老得发黄的教科书,只有清一色的白粉笔。每一间教师宿舍都是集卧室、办公、接待、厨房及储物为一体的“综合室”。

那时的乡村学校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大都没通水、通电、通路,晚上教师备课改作业,点的是昏暗的煤油灯或蜡烛,师生日常喝的是日夜流淌着的河水或江水。上学路途遥远的学生只能寄宿在校,但只得几个人挤一张大床,近百个学生挤在简易的伙房里或校园的空地上,自己生火做饭,实在没有条件住校的学生,就只能带一盒冷饭,早去晚归 ,光着脚丫,风里来雨里去 。但这样坚持下来的学生较少,读着读着,全班就只剩下一半,这一半坚持到五年级小学毕业,经全县统考,择优录取,只有一半的三分之一有机会上初中,其余都被无情地拒之中学校门之外,十一二岁就无奈地走向纷繁的社会。

90年代以后,学校扩建了校舍,置办了桌椅,创建了功能室,增加了教师,特别是随着“两基”工程的实施,人人都能上初中了。新世纪以来实施的“两免一补”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工程,又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乡村学校跟全国各地乡村一样,校舍成了危房,课桌椅成了面破腿残的旧物,骨干教师一个跟着一个远走高飞,致使城里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厚,乡村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薄弱。这时,国家又下起了推進义务教育均衡的“及时雨”,淋漓尽致地浇灌着乡村贫瘠的土地,期盼乡村教育的幼苗饱吸应有的营养,健康茁壮地成长。

以我校为例,近一年来,党委、政府就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拆除了所有的危房,修建了围墙、大门、操场、厕所等设施,建立了图书室、计算机室、少队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室,还购置了计算机、电子白板、图书、音体美器材、校园安全监控等设备。

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取代了低矮潮湿、破败不堪的老旧危房。数百名寄宿生,实现了一生一床。钢管引来白花花的自来水,冒着热气、泛着暖意的“热水工程”,让师生告别了热天用河沟水,冬天喝冷水的苦涩日子。政府出资聘请的专任厨师,配置的现代化厨房餐厅,让师生们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燎、三个石头一口灶的艰难历史。

一批批专业素质过硬、活力无限的大学生充实到乡村教师队伍行列中。声像兼备、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电子白板,代替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的单一教学模式。

虽然终年隐居在峡谷深处,但空中有互联网,房顶上有卫视接收天线,峰顶上有高高的通信塔,房内有电脑、电视机……这些信息化设备,紧紧地联系着乡村学校与山外的精彩世界。

如今,走进义教均衡春雨滋润过的乡村学校,就犹如走进了高楼矗立、环境优美、书声琅琅、文化浓郁的城镇校园。

猜你喜欢

危房桌椅校舍
高价办公桌椅让日本市长挨骂
角落
会泽加固改造C级校舍让师生工作学习更安心
罗平县开展民办幼儿园校舍安全排查鉴定
奉化垮楼
富宁县有望今年底彻底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