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刀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的新认识

2017-05-11张天民刘建民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9期

张天民+刘建民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念、中西医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分类及病因学认识、目前中西医学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现代创伤愈合方式,引出针刀医学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及病理机制的新认识,指出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其本质是病理性的粘连、瘢痕和挛缩,其病理过程是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最后总结针刀医学理论对慢性软组织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针刀医学;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c)-0154-04

New understanding of acupotomology for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disease

ZHANG Tianmin1 LIU Jianmin2

1.Staff Room of Acupotomology,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1, China; 2.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ubei Provin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by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setting forth the concept of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tiology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the current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odern wound healing ways, this paper draws forth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acupotomology for the etiology and path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biomechanics, points out that the root cause of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is dynamic disequilibrium of human anatomical bowstring mechanics system, its essence is pathological adhesion, scar and contracture,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is a three-dimensional reticular pathological structure with point to line, line to surface, surface to soli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acupotomology theor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Key words] Acupotomology; Soft tissue injury; Etiology and pathology

慢性软组织损伤中临床一类迁延难愈的慢性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颈、肩、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质量,一直是中西医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找到它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导致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针刀医学从生物力学层面对这一大类疾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各种原因引起人体相关弓弦力学系统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导致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是导致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根本原因,其病理机制是力平衡失调导致的病理性粘连、瘢痕和挛缩,从而为针刀治疗这类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刀治疗将中西医“以痛为输”的病变点治疗提升到对疾病病理构架治疗的高度上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困扰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1 人体组织的分类

1.1 西醫对人体组织的分类

西医将人体分为九大系统和四大组织,九大系统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九大系统,四大组织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组成。西医解剖学将每一个解剖系统的形态功能、生化指标、病理生理研究得很透彻,但是忽略了各个系统之间的横向力学联系,造成了对慢性软组织病因研究的过细、过于微观层面的研究,缺乏统一宏观的认识。

1.2 针刀医学对人体组织的分类

针刀医学将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从外部物理性质来分类,可分为刚体、柔体和流体。骨组织属于刚体;各种软组织,包括大脑、脊髓和各种内脏器官、肌肉、韧带、神经、腱鞘、滑囊、关节囊、筋膜等都属于柔体;各种体液包括血液都属于流体。因此人体只有三种基本的力学形式:即拉力(作用于各种软组织)、压力(主要是刚体)和张力(流体)。基于这种分类方法,将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归于力学失衡,更加宏观清晰。

2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

2.1 中西医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的认识

西医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学说主要有无菌性炎症学说、闸门学说、激发中心学说、筋膜间室综合征学说、骨性纤维管卡压综合征学说等5种[1-6]。中医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的认识包括痹症学说、筋出槽学说、气滞血瘀学说、肌筋紧张学说等4种。这9种病因学说都是从静态的组织学、形态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来研究的,没有从人体解剖组织的力学功能和力学关系进行研究,主要针对某些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组织形态结构及有效成分变化进行研究,所以得出的结果共性小、差异性大,同时没有将内脏等组织列为软组织的范畴,所以,更谈不上研究慢性内脏疾病与软组织的关系。比如,说它是无菌性炎症,将无菌性炎症解决了,治疗后吸收了,病情也好转了,甚至恢复了正常工作,但不久又复发了;说它是“痹”症,气滞血瘀,用药疏通气血,时或有效,时或无效;说它是中枢传导路有闸门控制人体的痛觉,膜电位的生物电流有变化,用电子治疗仪进行调整,疼痛可顿时减轻或消失,可是离开电子治疗仪器不久,疼痛又会依然如故;说它是筋膜间室内压升高,何以休息时就不升高,活动一段时间就升高了;说它是骨纤维管卡压,休息时就好转,活动后就复发或加剧;说它是筋出槽,出槽日久,还能归槽吗?归之很难,休息可缓解,活动后加剧和复发;说它有一个激发中心,将这个中心挖掉很难,甚至不可能,一活动就加剧[7]。

依据以上这些病理学说,发明相应的治疗措施,大都有效,尽管有的收效很慢,说明这些有关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学说都是科学的、客观的、不可否认的。惟一的问题,就是疗效难以巩固,甚至无法巩固。无法巩固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体需要运动造成的[8]。人要劳动,要完成生活自理,要进行体育活动,就在一个“动”字上使我们毫无办法,无能为力,十分沮丧。

综上所述,由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模糊,所以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就成为治疗学上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是因为对该类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还未全面搞清楚的缘故[9-11]。

2.2 针刀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的认识

2.2.1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分类 慢性软组织损伤有两个层面的内容,狭义是指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广义是指弦和辅助结构的损伤。过去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范围认识不足,认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就是运动系统组织器官的损伤。其实这种认识是极不完整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不仅是指以上这些组织器官受到损害而导致的疾病,还包括内脏器官以及与其相连的神经、血管、韧带、筋膜、大脑、小脑、延髓、脊髓等。这些组织既然是软组织,那么它们的损伤性疾病就应该是软组织损伤疾病,由此导致的慢性疾病,就属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范围[12-15]。比如众所周知的慢性支气管炎、中风后遗症、慢性盆腔炎等,是不是慢性软组织损伤范围的疾病?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不是要把原来认为不是软组织损伤范围的疾病,一定说成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疾病,而是因为这些器官本来就属于软组织器官,当它受到各种损伤以后,导致的一些严重慢性病与通常所说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病因病理完全一致。正因为过去不认识这一点,才使一些顽固性内脏器官损伤性疾病的病因病理难以认识,从而也就找不到有力而有效的治疗方法[16]。这一观点的改变至关重要,它会使我们重新认识这类疾病的本质,而不会被临床错综复杂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也就能够找到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措施,使绝大部分顽固的内脏器官的慢性病变得到根治,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痛苦[17]。

2.2.2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 损伤就是指人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破坏,如破裂、断裂、变形、坏死、循环通道堵塞、缺损等。造成机体这些变化的形式大约有如下11种:暴力损伤,积累性损伤,情绪性损伤,隐蔽性损伤,疲劳性损伤,侵害性损伤,人体自重性损伤,手术性损伤,病损性损伤后遗症,环境性损伤,功能性损伤。以上所列举的造成人体软组织损伤的11种形式,只有暴力性损伤、积累性损伤是过去医学上研究软组织损伤所指的范围,其余都被放到其他的疾病研究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误。因为以上所举各种形式的损伤对人體软组织破坏的性质都是一样的,更为重要的是从组织形态学上来说,它们的病理变化的过程几乎是相同的,而且这些损伤过了急性期之后,都会导致一个新的疾病的致病因素。人体在哪里损伤,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就在哪里发挥作用,进行自我修复,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导致四大新的病理因素——粘连、瘢痕、挛缩、堵塞(包括微循环阻塞、淋巴管阻塞、体液通道阻塞等)的产生。由于软组织的附着部位不同,同一个骨骼又有多个软组织的附着,而这些软组织的行经路线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就形成了以软组织在骨骼的附着点为结点,以软组织的路线为网线的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18]。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新的疾病,即常说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

3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根本病因——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

针刀医学研究发现,各种原因引起人体相关弓弦力学系统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导致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是导致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根本原因。见图1。

图1 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

各种致病因素如暴力损伤、积累性损伤、隐蔽性损伤、情绪性损伤等引起相关的弓弦力学系统受力异常,最终导致弓弦力学系统的组成部分(骨与软组织)形态结构改变,失去正常位置。弓弦力学系统的形态结构异常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根本原因,但由于人体具有巨大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潜能,所以,在弓弦力学系统的形态结构异常的情况下,受损的软组织和骨关节的功能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由邻近其他软组织或者骨关节代偿,故此时临床症状和体征轻微甚至没有临床表现。换言之,虽然弓弦力学系统的形态结构已经异常,如软组织的粘连、瘢痕、挛缩、硬节、条索、硬化、钙化和骨关节的错位等,但如果这种形态结构异常在人体的代偿范围以内,就没有临床表现或者只有轻微的症状;只有当弓弦力学系统的形态结构异常超过了人体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潜能的极限,破坏了人体的力平衡,和/或卡压行经于弦(软组织)之间的神经、血管,才会导致受损软组织和骨关节的功能异常,引起各种复杂的症状和体征。所以,当患者出现临床表现时,其自身的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已经处于异常位置了。

4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构架——网眼理论

4.1 网眼理论的定义

慢性软组织损伤不是一个点的病变,而是以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为基础,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立体网络状的一个病理构架。可以将它形象地比喻为一张鱼网,鱼网的各个结点就是弓弦结合部,是软组织在骨骼的附着点,是粘连、瘢痕和挛缩最集中、病变最重的部位,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变的关键部位;连结各个结点网线就是弦(软组织)的行经路线。

由于同一骨平面有多个软组织的附着,一个软组织损伤后,就会引起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和瘢痕,导致周围软组织的受力与异常,而同一骨平面所附着的软组织的行经路线各不相同,又会引起这些多个软组织的粘连、瘢痕和挛缩,从而形成一个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网络状病理构架。以肩周炎为例,肩周炎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代偿性疾病,由于局部的一个病变点,如肱二头肌短头起点损伤后,由于肩胛骨肱二头肌短头的附着点喙突处,喙突上有5个解剖结构,喙突外1/3为肱二头肌短头起点,喙突中1/3为喙肱肌,喙突内1/3为胸小肌起点。喙突外上缘为喙肩韧带,喙突内上缘为喙锁韧带(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肩胛骨肱二头肌短头损伤后就会引起喙肱肌、胸小肌、喙肩韧带、喙锁韧带的粘连,导致周围软组织的受力与异常,而这些软组织的行径路线又各不相同,又会引起这些行经路线多个软组织的粘连、瘢痕和挛缩,从而形成一个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网络状病理构架,从而导致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滑液囊之间形成广泛粘连、瘢痕,最终导致肩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引起关节强直。

4.2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本质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本质是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失代偿的结果。慢性软组织损伤后,人体通过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过程对受损软组织进行修复和重建,其修复重建方式有3种:一是损伤组织完全修复,即组织的形态、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与原来组织无任何区别;二是损伤组织大部分修复,维持其基本形态,但有粘连或瘢痕或者挛缩形成,其功能可能正常或有所减弱[19-20];三是损伤组织自身无修复能力,必须通过纤维组织的粘连、瘢痕和挛缩进行修复,其形态和功能都与原组织不同或完全不同,成为一种无功能或为有碍正常功能的组织。软组织在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果过分的制动,受损的2个或2个以上组织就会粘连到一起;如果反复损伤(或较大损伤)就不仅会粘连,而且会形成内部瘢痕;如果损伤后,人体为了自我保护,使受损组织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而没有在适当时间进行舒张性活动,就会使组织挛缩,从而造成人体内力平衡失调,形成新的病理因素,这就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根本病因。

4.3 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4.3.1 治疗原则和目标 针刀医学认为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根本原因是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因此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针刀的治疗原则是调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治疗的目标是恢复力平衡。针刀通过切开瘢痕、分离粘连与挛缩、疏通堵塞,从而恢复动态平衡,恢复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在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中,针刀是闭合性手术,非直视的,不可以全部切开粘连和瘢痕,但根据病理机制,不能完全切开瘢痕,只能切病理性的,这就解释了医学界对针刀的误解,即针刀切开粘连和瘢痕,又形成了新的粘连和瘢痕,针刀治不好病的问题了。

4.3.2 治疗方法 根据网眼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慢性软组织损伤不是一个点的病变,而是以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为基础,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立体网络状的一个病理构架,因此治疗疾病也不能单纯地以痛为腧,应该针对病理构架,点、线、面、体整体松解,即实行针刀整体松解术。传统针刀治疗是以痛为输,有效率高,治愈率低,根据弓弦,不是一个点的问题,是网络状的病理构架,整体松解就解决了效率高、治愈率低的问题,有了弓弦解剖系统,彻底解决了针刀安全性的问题。

4.3.3 针刀为主,手法为辅,康复理疗,配合药物 针刀相信人体的生命性和自我修复潜能,不切除病变组织,不采取赶尽杀绝的治疗方式,不追求残缺的健康,在保留人体正常组织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分解异常应力,恢复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后注重患者的休养,在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基础上,进行针刀术后手法,理疗,配合药物,帮助人体自我修复,对粘连瘢痕进行进一步的松解,增强针刀疗效,针刀是医养结合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武庆,李义梅.P物质与炎症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7(2):95-98.

[2] 于馨,张彩.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负调控[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4,41(1):87-95.

[3] 王群,吕岩.疼痛特异性学说与闸门控制学说:争论还在持续[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9):609-613.

[4] 刘婷婷,胡永生.疼痛闸门控制学说的构建与解构[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0):694-695.

[5] 韩济生.闸门控制学说再评价[J].生理科學进展,1979(2):153-155.

[6] 秦潮.痛觉闸门控制学说的新进展[J].医师进修杂志,1986(10):29-30.

[7] 王海松,任小珊,田井亮.针刀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23(11):107-108.

[8] 张苏杰.小针刀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8.

[9] 苏博源.运用改良Rorabeck法诊断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0] 张静,李艳军,张英泽,等.腰背筋膜室综合征与下腰背疼痛[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8(4):234-236.

[11] 元唯安,张明才,詹红生.对“骨错缝、筋出槽”的认识及临床诊断[J].中国骨伤,2013,26(6):502-504.

[12] 张慧文,李赟,罗清宇.45例正中神经腕管卡压神经电生理检测与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9):13-15.

[13] 王婷婷,贾乘,陈宇,等.大鼠气滞血瘀证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629-1633.

[14] 杨扬.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71-72.

[15] 张明才,詹红生,石印玉,等.“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梳理[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11):59-62.

[16] 张天民.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力学病理机制及针刀治疗学原理[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3):46-47.

[17] 张天民,吴绪平.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力平衡失调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针刀治疗的关系[J].中国针灸,2010(S1):121-124.

[18] 朱中书,孙钦然,张丽瑾,等.针刀治疗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J].河北中医,2016,7(38):1034-1039.

[19] 姚振江,肖荣,李玉琴,等.网眼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J].河南中医,2011,31(5):532-533.

[20] 丁韧,汤雪明.创伤愈合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0,2(1):59-62.

(收稿日期:2016-12-20 本文编辑:张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