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风交游考

2017-05-11孟瑶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遗民交往出游

孟瑶

摘 要:张风(?-1662)是明末清初金陵画坛重要的遗民画家,又擅长诗文、书法、篆刻等,是典型的文人画家。清初周亮工在《读画录》和《印人传》中对张风均有记载,但记载过于简略,对于研究张风的诗文成就和绘画成就、绘画思想等皆有不足。通过相关文集中的记载以及张风在绘画作品上的题款来梳理张风的交际圈和出游事迹,探讨张风对待绘画的态度,作为明遗民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相融,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表达对明王朝的哀思之情。

关键词:张风;交往;出游;遗民

一、不能被遗忘的张风

张风,字大风,上元人(今南京),出身于明末的武将世家,他的祖父张如兰和父亲张可大均是明代末年的名将。钱谦益对张如兰有着很高的评价,将他比作西晋时期的杜预和羊祜,此二人皆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列朝诗集中》称张可大是“盖古之良将”,最后在孔有德叛乱中战败自杀而亡。二人除了在军事上有着杰出的成就,还和当时的文人多有交往,都著有文集。

张可大的三位弟弟张可久、张可仕、张可度及其长子张怡在明末清初的金陵文坛中皆享有盛名,其中张可久和张怡又与金陵画坛的书画家有密切交往。张氏家族的武将精神和浓厚的文学氛围对张风忠厚性格的养成、对张风诗文学习的熏陶和对其绘画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

明亡后,张风便以遗民的身份生活在金陵,被认为是遗民画家的典型代表。周亮工和秦祖永对他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评价。近代张大千尤为推崇张风,他曾收藏有张风的多件作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藏有张大千曾经收藏过的张风绘画作品,张大千早年的山水、人物作品有一部分师承了张风的用笔和图式,落款中常见“仿吾家上元老人”等款识。饶宗颐、萧平以及张大千的侄子汪毅皆认为张大千所用“大风堂”斋号就是来自于张风。

当代学术界对于张风的研究不多,对于张风的绘画成就和历史定位尚未达成定论。原因有二:其一,周亮工在《读画录》中描述张风家境十分贫寒,对张风的家世没有真实、完整地介绍,并说他的绘画没有师承,仅凭自己的兴趣进行创作,这一段不准确地描述直接导致了当下对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的研究中,没有将张风作为重要的画家进行观察;其二,张风的绘画作品分散在中国和美国的几家重要博物馆中,他的整体绘画面貌尚且不为世人所知;其三,张风和明末清初生活在金陵的遗民有过密切的交往,他们中有文人,也有书画家,他们以诗文、书画相往来,并以此为晚年的精神慰藉。

通过对张风的交友、出游等进行考察,能够发现张风对于绘画创作的理解,对于人生处境的选择,剖析其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情感世界。

二、张风的交往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末年,张风与魏之璜、魏之克、盛胤昌等人合作的《岁寒图》,魏之璜(1568-1647)等人曾于16世纪末年和同乡组结画社,这件作品作于1636年,魏之璜已有69岁高龄,在当时的金陵画坛中属于长者。张风的生年不详,他的哥哥张怡生于1608年,此时张风年龄尚不足30岁,由此可知,张风自年轻时便与年龄长于他的画家前辈一同活动、绘画。张风于1641年和1644年曾绘有《法李唐设色山水人物册》和模仿倪瓒风格的《山水册》,可知张风此时还处于临摹、学习阶段,或许和魏之璜等人的交往,使得张风在绘画上逐渐找到灵感,并慢慢取得进步。

1644年,张风为周亮工创作《栎梧消暑图》,画面中,周亮工端坐在石块上,身后是两株梧桐树,枝叶茂密。这一年,周亮工和张风的兄长张怡同时从京城逃命回到金陵,张风或许在这一年和周亮工相识。壬寅年(1662),周亮工出狱后回到金陵,曾邀请张风到高座寺作画,张风为其创作了册页、扇面等作品。周亮工在《印人传》中记载,他曾经收藏过张风的两方印章,张风晚年生活拮据,周亮工极有可能通过收藏张风的作品来资助张风的生活。

我们目前看到的关于张风的生平,基本上都延用了周亮工在《读画录》中的记载。清朝建立后,周亮工虽然出为清臣,他和前朝的遗民文人、画家一直保持着联系,这在周亮工的《读画录》《尺牍新钞》《印人传》等著作中即可印证。

和张风交好的还有杜濬(1611-1687)、余怀(1616-1696)、方文(1612-1669)等明朝遗民,这四人于清初都有在金陵生活的经历。

张风曾经为杜濬和余怀作小像,所画的人物肖像被分别用于二人的文集中。张风为杜濬、余怀绘制的小像都身着明朝的服饰,所戴巾帽也是前朝的形制,由此便可看出张风、杜濬、余怀等人对于明朝的忠诚之心。张风还曾作《松石图》赠予“桐城三诗家”之一的方文,方文自作长诗并在该件作品上题跋,即《题张大风山人松石图》:

泰山上有百尺松,可惜曾受秦时封。蒋山下有一片石,亦受陈朝封可惜。

世间土木本无情,且以微宠累其名。士人守身若处子,岂肯轻受微尘滓。

张翁赠我松石图,笔意潇洒形高孤。自言此是唐宋物,不是陈卿秦大夫。

方文在诗中说,泰山上的百尺老松和蒋山下的一块巨石,分别在秦朝和陈朝时被封以很高的名声,在他看来,这些名声反而使得这老松和巨石没有了独立的品格和自由的精神,完全被这虚名给拖累了。方文认为,作为有操守的士人(明朝遗民),本应当像处子一样坚守高洁的品格,万不能因为清朝的恩惠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虽然目前尚且不知该作是否流传了下来,但从方文的诗中我们也能发现,这件《松石图》笔意极为潇洒,松树和石块的形状高傲孤立于世,张风自称唐宋的松石,而不是受陈朝和秦朝封赏的松石。

张风和方文均以松石自喻,在清初之际,虽然生活并不如意,但仍然坚守节操,可见忠君爱国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心底烙下了深刻的印迹,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对于明王朝的忠贞。

除了文人之外,张风还和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多有往来,如郑簠(1622-1693)、顾梦游(1599-1660)、曾鯨(1568-1650)、僧七处等人。

张风和郑簠(字汝器)交情深笃,二人曾经互相书信探讨对于绘画的看法,周亮工《尺牍新钞》记载了张风亲笔写与郑簠的书信:《与郑汝器》。内容为:

“畫要近看好,遠看又好,此則僕之觀畫法。實則僕之心印。蓋近看看小節目,遠看看大片段。畫多有近看佳,而遠看不必佳者。是他大片段難也。昔人謂北苑畫多草草點綴,略無行次,而遠看則煙村籬落,云嵐沙樹,燦然分明。此是行條理于粗服亂頭之中。他人為之,即茫無措手。畫之妙理,盡于此矣。絕非近日承家學所指之董也。”

张风在心中阐述了自己对于绘画品鉴的看法,即:既要远看时好,又要近看时好。离近看的时候,观看的是小的细节,站在远处看的时候,则主要看大的片段,品读画家营造的整体意境。张风在此篇尺牍中极为推崇董源的绘画,认为他的画层次分明,画面中的烟云、村落、树石等物象,燦然分明,十分有条理。薛龍春先生在《郑簠研究》一书中,张风“行条理于粗服乱头之中”的创作观对于郑簠的书法风格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张风晚年时,在病中将平生的四本著作托付给郑簠,郑簠曾想将它们一一刊刻印刷,可惜自己晚年身陷牢狱之灾,没能完成这个心愿,张风的这些著作后来也都丢失了,十分可惜。

张风还和明末清初著名的肖像画大师曾鯨合作为顾梦游作小像。张风与明宗室后裔朱翰之(僧七处)和张风也有交往的记载。朱翰之出生于金陵,明亡后,便削发为僧。1660年,张风在朱翰之的《四季渔家图》卷上有一段题跋,在这段题跋中,张风称朱翰之为“皇道兄”,夸赞该作的笔墨既有苍古的一面,又有秀气的一面,一张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四时的景致。

以上的诸位文人、画家在清初几乎都选择了遗民的身份自处,有的甚至出家为僧,但从他们的诗文、绘画的内涵和言行中可知,他们对于清朝都有着一致的态度,即不合作,不抗争,他们以诗文、书画来表达对明王朝的哀痛之情。

三、张风的出游

张风出生在上元(今南京),通过上一节中张风的交往人群可知,张风的大多数时间是在金陵度过的。他的一生中有过两次重要的出游经历,其一是在明朝刚刚灭亡,张风北上游览卢龙、上谷等地,登览昌平天寿山,拜谒明皇陵;其二是于1658年五月和笪重光(1623-1692)同游吴门(今苏州)等地。

甲申之变后,张风就将各类科举应试的文章焚烧殆尽,决意不再参加科考。不久,张风便身着明朝的服饰(短后衣),佩剑北上,游览北都(今北京)、卢龙、上谷等地,并拜谒了明皇陵。北都和明皇陵承载着明朝的所有辉煌和记忆,如今江山已经易代,山河中早已不见明王朝的踪影,此情此景,唯有伤感与悲伤。

卢龙、上谷曾经是张风的父亲张可大驻守的地方,父亲一世为国尽忠,最终亡身于此地,这块土地见证了父亲的戎马生涯。张风的兄长张怡曾陪同父亲到登州、莱州就职,作为家中的次子,张风和父亲一同生活的时间不多,但父亲曾经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父亲英勇、忠贞的事迹对张怡、张风二兄弟在清初做出隐逸的选择均有很大的关系。

1658年5月,张风与笪重光游历吴门等地;同年3月,张风游览北固山(今属镇江)。在吴门,张风看到了祝枝山(1461-1527)等人的作品,并在祝枝山的一件书法作品上题款。在前往吴门之前,张风先游览了北固山的风光,并作《北固烟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赠“信之先生”。在该件作品上,张风同时题写了一首自作诗:“北固山前江水连,雨馀花鸟弄晴烟。从君拄杖闲来往,何异王维小辋川。”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张风闲适悠然的人生态度,眼前的江水不停地流动,雨后初晴,花儿愈发清艳,鸟儿愈发欢快,和老友一起拄着拐杖,悠闲地行走于江水之边。王维晚年栖居于小辋川,此地背靠青山,三面被湖水环抱,站在北固山上,长江的风景尽收眼底,这和王维的小辋川胜境又有何易呢?张风在诗中表达了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同时又沉浸在这短暂的快意之中难以自拔。

四、结语

在历史的巨变中,作为渺小的个体生命如何安身立命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在明清鼎革之际,明朝的士人对于出处问题也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作为明朝将门之后的张风坚决地选择了拒清的态度,即便家贫如洗也未有悔意。他通过与前朝士人的交往,将内心的哀痛、苦楚尽皆寄托于诗文、书画之中,其拳拳赤子之心尤为宝贵。

他的出游事迹对于胸中苦闷之情的化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很好地完成了从孤苦的遗民向率意洒脱的隐士的身份转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绘画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清]周亮工.读画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2][清]周亮工.尺牍新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3]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方文.桐城明清诗选[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

[5]饶宗颐.张大风及其家世[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6,(01).

[6]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M].北京:三联书店,2010.

[7]崔逸飞.张氏家族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遗民交往出游
与伙伴一同出游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品朱耷《安晚帖》诗画,悟“真”情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出游季你都“妆”对了吗
遗民傅山的书法艺术探析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流向
《薇coco薇》编辑们的出游心水鞋包推荐
试论清初边塞词中的遗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