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卖,以人民的名义

2017-05-11杨帆

出版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周梅森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评论家

杨帆

小说《人民的名义》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后先后七印,电视剧上映后短短10天,发货量已突破百万,现在仍在以每日数万册的数量递增。

在观众的记忆中,还很少有哪部剧能像《人民的名义》一样,给人以“不看剧就没法交流”之感。三月接连登陆剧场与荧屏后,如今《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收视率已突破四成,随着相关话题在朋友圈持续发酵,让这部作品在锁定本季度最热文化事件的同时,也成为了近年来罕见的全民关注的文艺作品。

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今年年初出版的原作小说,也借了影视作品的一把东风,成为2017开年至今最畅销的图书之一。4月18日,中文在线联合北京出版集团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首度披露《人民的名义》纸书与电子版面市以来的销售、阅读成绩,从数据的角度充分展现这一现象级文艺作品的影响力。一部全民热播剧的原作纸书卖得究竟有多好?登陆线上阅读平台后又吸引了多少读者?让我们来听听出版人是怎么说的。

现象级数据

“作为第一读者,我们对《人民的名义》很有信心。”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告诉《出版人》。在他看来,哪怕没有影视后期的推动,“单从文学的角度看,预计销量也能超过20万册。”

在电视剧上映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一月推出的小说《人民的名义》已加印了三次,印数达到了七万册,就一本纯文学作品而言,可说是成绩斐然了。而后来电视剧的火热程度确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到现在,对于汇报上来的发货数字我已经不太看中了,因为永远是过去式。”曲仲说,他表示在电视剧播放后,北京出版集团印刷厂的机器就没有停过,平均每天的印量在六万册以上,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人民的名义》已印到第七版,发货量超过百万。

截至本文发稿,《人民的名义》已发出超过150万册。尽管如此,该书在全国范围内仍供不应求,部分网店需要2~3天才能发货,地面店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据《出版人》正在地方新华书店调研的记者反馈,在许多地市的新华书店里,包含《人民的名义》在内的周梅森作品已是一书难求。

不仅纸质书卖得好,《人民的名义》电子书也是空前火爆。据该作电子书、有声书的运营方中文在线透露,《人民的名义》电子书在咪咕阅读、天翼阅读、亚马逊Kindle、QQ阅读、书旗小说、百度阅读、微信读书、凤凰读书、新浪读书、网易云阅读等多家主流平台同时发布。除了文字版,中文在线还为小说录制了有声版,投放到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蜻蜓FM等多家国内知名有声平台。

“地球人已经阻止不了《人民的名义》了。”发布会上,中文在线公共文化事业群副总裁兼内容中心总经理孙香娟透露,过去两周里,《人民的名义》毫无悬念地霸占了各大平台排行榜的首位,累计点击量已超过5亿次。其中网易云阅读上,《人民的名义》的点击量为2.4亿,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嫌疑人X的现身》等同期热映影视作品原作小说在该平台的点击量仅为516万和40万。“就点击量而言,可能十万种其他书加起来,也只能望其项背。这体现了读者对这本书认可的程度。”孙香娟说。

对于《人民的名义》纸书全年总销量,曲仲的预估是较为保守的200万册,但这个数字已经可以令《人民的名义》超过《平凡的世界》,成为近年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乃至全国单年销量最高的原创严肃文学作品之一。那么这部潜心八年、六易其稿的作品究竟有怎样独特的魅力,能成为许多嘉宾口中的“最热文化现象”?4月18日下午,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十月文学馆又举办了一场文学分享会,邀请五位顶级评论家逐一评析小说背后的文学特质,从这些深入的探讨中,我们或许能够一窥《人民的名义》成为现象的深层原因。

文学在场主义

“现在周老师的待遇简直就像当年莫言一样。”在分享会现场,有嘉宾调侃道。不过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相较热播剧编剧,周梅森可能更在意自己作为作家的身份,在连篇累牍,难以计数的“热闹的”报道之外,他也与读者一样迫切期待着来自评论家的声音。当评论家解玺璋指出《人民的名义》洗刷了文学界多年来不关注现实的耻辱时,作家难掩激动之情,率先鼓起了掌。

或许是出于对文学一度从属于政治的反冲,或许是源于西方思潮的涌入,改革开放之后,文学离现实似乎越来越远,回避政治成为许多作者的创作方针。但周梅森更怀念的,是他做文学编辑的1980年代——一个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黄金岁月。当一部小说就能引起全国轰动、街谈巷议的时代渐行渐远,当下文学对现实问题关注的缺位,也成为了周梅森胸中的块垒。“收拾世道人心,现在是时候了。”不仅是小说中反腐斗士的豪言,更是作家本人的野心。

在周梅森眼中,这部八年写就的作品不应该只是一部当代的《官场现形记》,他试图创作的是中国当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从一部残缺的《巴尔扎克传》开启文学之路的他坚持文学的在场主义,以正面出击的方式去传达自己的政治情怀。

正如长期研究周梅森的评论家贺绍俊指出,从90年代开始,周梅森就一直站在现实前沿,关注着政治最热点的问题,“把《人间正道》《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一系列小说放在一起,俨然就是一部中国当代政治的白皮书。”而到了《人民的名义》,周梅森笔下的主题已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反腐斗争,更写到了如何利用反腐来理顺政治体制,建立良性的政治生态。“他给我们提供了怎么处理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去更加直接地、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情怀。显然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才会真正百花齐放。

今年是《人民的名义》责任编辑章德宁做文学编辑的第40个年头,经她之手编出的作品,仅获国家级奖项的就有八九部之多,但她表示这些作品无论是口碑、发行量还是社会影响力,均难与前者相提并论。《人民的名义》好在哪里?在她看来,说出了人民的心声、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最重要的两点。“如果说这部作品特别贴地气,那是因为周梅森自己本身就是人民的一员,是地气的一部分。”

这位“地气的一部分”当过矿工、编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是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作家,“他笔下的社会生活,不是所谓‘下生活体验来的,而是他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是这部作品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因”。

除了小说本身,“政治小说”的概念,是分享会中许多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媒体常称周梅森为反腐作家,但他本人却并不喜欢这个头衔。“反腐小说、官场小说等提法不能概括周梅森这样的写作,更准确的定位是政治小说。”评论家白烨表示。事实上,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与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起,关注时弊的政治小说就开始参与旁证中国的现实生活,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1990年代以来,作家對腐败与官场的关注,催生了大量相应题材的作品——无论是从正面歌颂优秀干部的《省委书记》(陆天明著)、《抉择》(张平著)等,还是从侧面鞭辟官场乱象的《沧浪之水》(阎真著)、《国画》(王跃文著)等都曾激起社会热议。而在最近几年中,优秀的政治题材作品并不多见,这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作家群体天生就是不满。十八大以前揭露腐败意味的小说,反抗的意味多些。但十八大之后反腐已成为压倒性优势,不满情绪被消除了很多,这类作品反而写得少了。”对此评论家胡平如是解读,他指出,随着反腐进入转型期,塑造正面人物的作品成为时代的需要,周梅森开辟了新的模式与阶段,堪称新政治小说的领头羊。

分享会上,胡平还抛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今群众对反腐的反映正在常态化,在现实中,就算再抓出一两个“副国级”,相信也不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那么为什么《人民的名义》能发出那么大的声音呢?“这彰显了文艺创作的力量,也说明我们的反腐工作正在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全面肯定和推动。这部小说与电视剧的问世,标志着反腐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八年时间,六易其稿,书成之后,周梅森是有些得意的。其中最令他最满意的是书名:“人民银行、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瞧我们国家多有意思,什么都是人民的,反倒让‘人民自身变成了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政治名词。”作家觉得,如果通过这本书,能把今天政治语境中“人民”的含义好好解读一下,就已经是大功一件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对作品则有更高的期许,在他看来,《人民的名义》已不仅仅是一本畅销书、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无论深度广度都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这本书不但会写进中国的文学史,更会写进中国的历史。”

猜你喜欢

周梅森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评论家
周梅森:妻子是我生活中的最佳搭档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热带》
评论家杨占平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