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V”毛泽东,实乃“新媒体”鼻祖

2017-05-11李逸博

领导文萃 2017年9期
关键词:军阀湘江毛泽东

李逸博

1918年的中国社会就像是池沼里被搅浑的水,拼命地打着旋,涤荡着砂砾和泥土。各种势力和思潮激烈碰撞,此消彼长,各方军阀杀伐四起,争霸不断,给本来就凋敝的社会撒下一地鸡毛。

不会有人注意到25岁的毛泽东正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这个来自乡村的大龄青年跟现在的毕业生一样,也向往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成了一名“北漂”,并且集“北漂”人的所有窘迫于一身:

低职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职位,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15种报纸。

低收入——月薪只有8块钱。这在当时是什么水平呢?鲁迅的收入平均下来每月大约有420元,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薪俸每月400元……呃,高的不说了,看看下层民众吧。在老舍的《我这一辈子》里面,处于社会底层的“臭脚巡”每月的工钱9块。

然而,这种失落和无助的时刻恰恰就是一个十字路口,看似不经意,其实人生紧要的关键几步就是在这里。

毛泽东回忆起那段时间曾说:“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

“藏器于身”的他要回到湖南长沙干一番事业,做什么呢?投身那些稳定的职业肯定是不能了,不然北京就白去了,思来想去,最合适的莫过于做“新媒体”!

当时的“新媒体”也跟今天一样。那个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新锐的杂志、报纸。爱看历史课本的你可能光知道《新青年》,其实门类老多了:

嬉笑讽刺类——《自由杂志》;

亲子教育垂直类媒体——《儿童世界》;

都市名媛消费类杂志——《香艳杂志》;

描述都市时尚生活的时尚博主类——《紫罗兰》《礼拜六》;灵异亚文化类——《灵学杂志》;

理工科死硬派杂志——《飞行杂志》《电气杂志》;

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就在这股全民大办“新媒体”的热潮中悄悄出现了。

作为一个新媒体,首先就是要有清晰的定位和受众群体,青年毛泽东的新媒体并没有选择做一些小文青的杂文、散文类内容,也没有去讨论学术、教育、生活这些,他还专门指出来“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家庭琐事”,狠狠箍住时代的痛点,直指时局!

心中藏着“洪荒之力”的青年毛泽东一开始就把杂志宗旨定位成了:鞭挞时弊、鼓吹革命、宣传新思想!

当时割据湖南的军阀是“狠人”张敬尧,别以为军阀不会在意这些舞文弄墨的知识分子,就在毛泽东开办《湘江评论》的一个月之前,全国最知名的博主陈独秀就因为发文章批判时局而被抓进了大狱。

青年毛泽东不但毫不在意这些,反而积极为陈独秀发声,在《湘江评论》第一期,毛泽东就大声疾呼北洋军阀赶紧把陈大佬放出来:

陈君之被逮,决不能损及陈君的毫末,并且是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使他越发光辉远大,政府决没有胆子将陈君处死,就是死了,也不能损及陈君至坚至高精神的毫末。

在文末则是近乎狂热地喊道“我祝陈君万岁!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满是对自己偶像无故被抓的愤怒和不平,现在读起来都能感觉到那种“理直气壮”。我们也可以窥见出他的这份杂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个字:有激情!

他的文字迅猛、激烈、难以抑制,文字之间的缜密和气势犹如万辆战车滚将过来。青年毛泽东的文字天然就是新媒体的风格。

到底是有多新媒體呢?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评论辛亥革命:

留学生的发纵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呐喊,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族的大多数毫没关系……

“丘八”都出来了……

他的激情还表现在,有时候,整本杂志上都是他一个人写的……

别人家的杂志是这种画风,陈独秀是主编,但是最多一本上也就能看到4篇。而他的风格是这样的,放眼望去都是“泽东”写的,遍布各个模块,简直全才!

这简直就是他的个人秀了,难以想象那种支撑下来的毅力和豪气,而且都是用满满的万马奔腾的语调来写,这只能说明,他本身就是一个内心澎湃的人,不然,顶多也就写那么几篇,一整本不太可能。

《湘江评论》另一个很突出的风格就是:有眼界!

作为一个在全国最高学府浸染了一年多,深入接触了里面所有教育资源的青年,毛泽东眼界是非常广阔的,他在新媒体上发的文章有评论阿富汗的,有讨论各国罢工的,有写威尔逊的,有议论协约国的……整整涉及到了全球局势的犄角旮旯。对于一个出身农村,从未出过国,在图书馆憋屈了一年之久的小职员来说,这好像是在意料之外,然而却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历来图书馆里都隐藏着最顶尖的人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天龙八部》里武功最强的人是谁呢?少林扫地僧。而扫地僧一直是在藏经阁呆着,你以为他只是在藏经阁扫地吗?那就错了!

有眼界不但体现在能够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还表现在身无分文而心怀天下的情怀。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就大声疾呼: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民众的大联合》中,毛泽东写到:

国家坏到了极点,人类苦到了极点……(所以我们要有)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逾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远,我敢说一句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

这样看来,《湘江评论》是一家有格局,有眼光的新媒体。

《湘江评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地气!

做好新媒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内容写得有趣,即使这个内容是很严肃的,也让读者感觉到那股温度和亲切感,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

毛泽东一开始主编《湘江评论》时,就强调写的东西要让认识字的人看得懂、看得明白,不要成心让读者看不懂,那就是在搞事情,他刻意不使用“之乎者也”之类的古文腔调,在《湘江评论》刊载的80多篇文章中,就有40多篇与当时群众的思想和生活密切有关。

这份《湘江评论》当然也是做得极为成功了,是当时阅读量极高的新媒体,创刊号印2000份,当天就销售一空,后重印2000份,仍不能满足群众需要,自第二期改印5000份。

如果粉丝寥寥,军阀也就不过问了。可对一个“粉丝收割机”般的新媒体,军阀本来就无法容忍,毛泽东还毫不畏惧地不断挑衅,火上浇油,直接向湖南军阀张敬尧叫板——特载了一篇新民学会呈省长文:直言湖南省的言论不自由。

张敬尧终于坐不住了,强行把《湘江评论》封了号。可没过几天,市面上又出现了那种激情洋溢的“泽东体”文章,果然又是“泽东”!靠前几期杂志已名声在外,成为大V的他又跑到其他杂志社去写了。

然而,军阀就是军阀,他们信奉的是暴力解决一切问题。张敬尧披挂上阵,骑马带领一连大刀队冲进会场内,强行驱散与会群众,辱骂殴打学生,当场殴伤数十人,并逮捕5人。

清醒的毛泽东也是渐渐认识到,新媒体的作用毕竟还是有限的,拿着笔杆子的文弱书生终究不能对抗军阀的暴力。他也慢慢领悟了马克思的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力量来摧毁。”

尽管此后毛泽东一直奔波在路上,对抗军阀、抵抗国民党、打鬼子抗日、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再也没有从事过新媒体行业,可是,我们却能发现他其实又一直在从事着新媒体,一直在影响着一支军队,一国民众。

而从毛泽东无数次的失落和无助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其实并不是先知先觉的,只是用一种坚持自觉地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

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踏踏实实。

(摘自《读好书》)

猜你喜欢

军阀湘江毛泽东
湘江渡
悠然湘江上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传统与现代之间——民初社会中军阀的行动逻辑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
看不到目标比死还可怕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湘江等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