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为依恋,所以任性

2017-05-11李荣志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7年5期
关键词:任性教养宝宝

李荣志

依恋类型有三种

孩子上幼儿园小班已经半年了,上学、生活规律了,家长照顾的压力也小了许多,与此同时新的困惑又接踵而至。

最近我发现,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不愿意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问他幼儿园发生了什么总是“三缄其口”,好像在保守自己的小秘密;同时变得任性,有些黏人。这个新现象让我和爱人都有点不适应,3岁半的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正常吗?为什么突然变得任性呢?我读了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后来在“依恋”理论上找到了答案。

依恋主要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一般是母亲)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母婴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儿童的依恋类型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依恋的类型在外界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是很少会自行发生改变的,在儿童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说,孩子自从开始了幼儿园生活,就面临着依恋生活的渐渐断裂。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孤独的“自我意识期”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家长在家庭生态和精神关怀层面都要做出努力。

依恋类型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朝以下水平发展:能够积极探索外界环境,情绪稳定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良好,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良好,信任他人,未来发展会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乐观。

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情感淡漠,胆小退缩、自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信任他人,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质量不高。

形成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容易冲动,情绪稳定性差、易怒,容易发展出攻击行为等不良行为。

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均属于不安全依恋,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需要父母在教养方式方面作出调整。

如何应对孩子的新需求,怎么帮助孩子尽快适应由家到园、由园到家的新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不失为一条可行的方法。

195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著名动物心理学家哈洛设计了别具一格的“罗猴”实验,实验表明,幼猴更喜欢接触“布母猴”,以求得舒适和温暖,而冷冰冰的“金属母猴”除了提供食物之外,无法提供安全和温暖的感觉,幼猴很难对它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实验还表明,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实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父母对婴儿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他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营养。要使宝宝健康地成长,还要为他们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積极刺激,使婴儿能够感到养育者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慰。形成安全依恋对孩子心理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呢?结合我自己的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尝试。

要尊重孩子“守秘密”的需求。孩子回到家后,要利用主动接触、观察、了解的方式来试图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而不是一味地问“孩子今天怎样呀?学到什么了?”等问题,要利用洗手、吃水果等时机慢慢寻找孩子言行背后的含义,并做出及时的反馈。比如宝宝想去稍远一点儿的地方拿一个玩具,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看着妈妈。这时候妈妈一定不要忽视宝宝这种微小的信号,而要积极回应、鼓励他。这样,宝宝就敢于大胆地去探索周围世界。因为他知道,不管前面发生什么事,妈妈都会在他身后支持他。

要注重培养一种平等的家庭生态氛围。从幼儿园回来后,一方面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因为在幼儿园收到约束后回家反而变得任性,这时3岁前的“由着孩子”方式就得做出改变,因为由着孩子当时是顺应了孩子信任感的建立,这个阶段“接受平等”应该成为家庭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交流和互动不是偶尔的,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家庭交流的氛围和习惯。

安全依恋的形成不仅仅靠母亲一个人的教养行为,整个家庭的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双方要具备一定的早教知识;家庭教养意见要统一,形成教养的合力,进而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亲子依恋。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资深亲子教育咨询培训师。)

编辑 若鱼 623358414@qq.com

猜你喜欢

任性教养宝宝
千万别任性
教养方程式
任性者的搞笑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可爱宝宝超级秀
有才任性党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