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画一世界》

2017-05-10刘雅玲

刘雅玲

摘要:绘画技术治疗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小学生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愿望和困惑,甚至将无意识的内容透露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可以安全地释放毁灭性力量,使心灵得到升华。绘画可以为老师和家长理解孩童的思想、情感、幻想、冲突、焦虑以及孩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提供非常有力的工具。本文介绍了绘画心理分析原理及实用性,通过实例分析了绘画对学生心理治疗的过程。

关键词:绘画心理分析;绘画疗法;接受面对处理放下

以言语为媒介的心理治疗并不能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只在矫正非理性认知与思维上有疗效,然而在处理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尤其对于小学生在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创伤经验可能被压抑,被潜藏在潜意识层面,况且许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就是前语言的。因而小学生表达能力欠缺、无法透过语言来提取相关信息,很多创伤体验来自童年时期充满痛楚的心理环境,在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时,言语能力还不足以表述真正的创伤体验,不能及时的进行倾诉或转换焦虑压力等负性情绪,同时孩童在成长过程中,被训练过的道德准则不允许他们心理的阴暗面暴露给别人,他们需要找到一个有效途径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发泄他们的悲伤和恐惧,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有效保护。

一、绘画技术心理治疗的概述

1.什么是绘画技术心理治疗?绘画技术心理治疗(简称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如绘画的符号、线条、图案、色彩、纸张、笔墨等非言语工具,其价值观是中立的,借助这种隐晦的方式,孩童在涂鸦中,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愿望和困惑,甚至将无意识的内容透露出来。这种表达更具有隐蔽性,不存在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顾忌,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可以安全地释放毁灭性力量,使心灵得到升华。绘画可以为老师和家长理解孩童的思想、情感、幻想、冲突、焦虑以及孩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提供非常有力的工具。

2.绘画疗法的原理:绘画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是以大脑两半球分工和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的,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则是图像的,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同属右半球掌控。绘画可以泄露隐藏在内心的症结,呈现在画面中的颜色主调、点线面关系、构图等都是内心的投射,绘画也是一种情绪的抒发,是孩童表达内心世界,传达情感的媒介,借由“画作”与孩童情感交流,了解孩童的真实语言,并进一步施予适当的关怀、辅导与治疗,此即绘画治疗的原理。

绘画创作的过程就是一种治疗,绘画也是一种治疗于无形的治疗技术,它不容易引起个体的防卫,而且是真实存在个体内在潜意识的情感表达,绘画治疗最有趣的部份是个体在创作的过程,是透过右脑将潜意识中不舒服、悲伤、忧郁及焦虑的情感,透过绘画创作来进行自我的处理与疗愈,再经过个体左脑的理性思考,及语言的表达与讨论整合,即可以释放内心的负性情感,让个体在创作及讨论的过程中产生顿悟,是一种存在于个体内心世界左右脑主动互相协调与平衡的疗愈过程,治疗师只要尊重、支持与陪伴,即可达到心理治疗与疗愈的效果,这就是绘画治疗最神奇的地方。

3.绘画疗法对小学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学校心理辅导中,辅导者面对的大部分是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发展型辅导。而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或者想说也表达不清。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通过对画作的积极心理分析,可以有理有据地说明,使学生更愿意从内心相信自己真的是很有目标和潜在优势的,从而增强了自信心,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一些负面看法,对那些心理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情绪长期处于负性压抑状态的学生,通过绘画投射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咨询治疗作用,以画作为突破口,探寻学生内心潜在的心理困扰,按照绘画技术心理治疗流程,学生进行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释放和治疗的过程,再对画作里的故事进行诉说,再次情感释放,同时辅导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智慧,对发生的过往进行整理,学会面对、处理、接受,进而学会放下,学会创造自己的生命奇迹。

二、绘画技术对心理的疗愈

(一)、针对不同年段采用不同绘画内容,来分析绘画创作对学生的诊断和疗愈。

1.低年级以《原生家庭像》为内容的绘画课,以此来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原生家庭带给学生的人格特质及情感印痕。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孩子透过做和父母相同的事,感觉到和父母“我们是一起的”,这是孩子归属感的需求。

2.案例分析:如下图1为一个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所画,《我的家庭》。

①绘画要求:画出爸爸、妈妈、自己,人物制作顺序由自己决定,并在人物画的头顶上写上称呼及创作顺序,人物画必须是完整的人,包括头、脸部要有表情,身体要穿衣服,有手、有脚(脚要穿鞋子),不能画蝌蚪人。②通过对画作的分析:孩子对爸爸的描画线条简单,面无表情,说明孩子对爸爸印象比较模糊,并且写有“爸爸常常来扎旗看我吧”这样的愿望,了解到该生爸爸没有和她生活在一起。③该生妈妈的服装和自己服装都是采用黑色系列,说明她的情商管理模仿母亲,她和母亲都处于内心充满压抑和不快乐的状态中,她对妈妈的描画比较细致,黑色上衣还画有字母符號,妈妈脚上还穿着高跟鞋,说明妈妈在她的生活中占据主要作用,孩子发型与母亲一致,说明该生人格特质与母亲相似,并且常与母亲争吵。爸爸妈妈衣服款式截然不同,说明父母的处事态度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不统一。④三个人物的头部和身体都朝向左侧,说明该生怀念过去的日子,对父母没有离异前的家庭万分怀念。⑤整幅画作色彩暗淡,大多采用黑色、棕色、蓝色等压抑色,表明孩子处于压抑悲伤情绪中。⑥达成疗愈效果:与本人核对得知上述分析与她现实处境十分吻合,并且该生自述妈妈每天都见不到人,照顾她生活起居的是一个“叔叔”,这个情况引起我们的重视,后与其母亲沟通,并将孩子对爸爸的思念告知妈妈,母亲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后,表示会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照顾,也会带孩子常去看望爸爸。现在该生已经六年级,性格变得开朗活泼,成绩也有所提高。

(二)、在中高年级进行《拥抱内在小孩》、《生命的故事》等内容的绘画课程。

通过这一系列的绘画创作,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拥抱内在小孩》与《生命的故事》都是对学生成长历程中埋藏在潜意识深处负性情绪的处理和宣泄,使学生接受残缺的过往,学会放下心中的怨恨和悲伤,重建生命的信心。

1.如下图2是学生创作的《拥抱内在小孩》

①绘画要求:在太极图的阳面,用蜡笔画出平时生活中,在老师(或家长、同学)眼里,自己是什么样的形象,用一个符号代替,可以用生活物品、动植物、卡通等形象来代替,不写文字,用隐喻的符号来表达,图形用喜欢的颜色涂满,在图形的空白处用其他颜料涂满,这是现实中的小孩。太极图的阴面,画“内在小孩”真实的情感状态,同样用符号代替,图案用蜡笔涂满颜色,背景用黑色颜料涂满。②对画作分析:第一幅画作,太极图阳面画的是色彩艳丽的花朵,背景颜色也非常鲜艳,说明画者现实生活中是开心快乐的,象幸福的花儿在开放。但太极图的阴面却画了一个哭泣的小孩,表明画者的内在小孩在隐隐哭泣,说明画者的内心其实是不快乐不开心的,现实生活中的小孩与内在小孩是矛盾的,这种悲伤、痛苦等负向情绪被压抑在潜意识层面里,当画者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潜意识会以无意的自动化形式把这些情绪再现出来。 ③第二幅画作分析:这是经过诉说、释放后的二次创作,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在能产生共鸣音乐的宣染下,孩子们通过哭泣、诉说、抱怨、数落等方式,释放了压抑内心的负性情感,将生活中造成伤害和影响的人和事件进行整理,学会接受曾经发生的事情,学会宽容和放下,把悲伤愤怒转化成原谅宽容,用对亲人的爱来化解内心的委屈和压抑,抚慰受到伤害的内在小孩。④达成疗愈效果:该生在二次创作时,太极图的阳面和阴面都采用了温暖欢快的色系,黄色和红色,说明该生内心充满了希望,阴面的小蜜蜂尽管表情不是十分的开心,但色彩是艳丽的,从第一幅画作里哭泣的小孩到现在的小蜜蜂,说明该生在尝试让自己变得坚强,象小蜜蜂一样勤劳能干,而不是软弱无助的哭泣。

2.下图3为学生创作的《生命的故事》

①在绘画纸上画出四宫格,让绘画者分别将自己4年前、3年前、2年前、1年前发生的悲伤痛苦事件用蜡笔画出来,用动植物、线条、图形、卡通等符号代替事件,蜡笔涂满符号颜色,画纸的背景用自己想用的水彩颜料涂满,来表达当时的情绪。如果没有事件发生,直接用想用的水彩颜料涂满该格。

②对画作分析:画者4年前画了考试卷命名为“压郁(抑)的生命”,3年前画的是一颗破碎的心,命名为“痛苦的生命”,2年前是一个小乌龟头顶着重重的石头命名为“伤心的生命”,而第四幅画没有命名主题,画的是下雨的云彩,意味着画者内心的哭泣悲伤。③达成疗愈效果:通过播放《生命历程》音乐,辅导老师使用情感辅助引导词,打动孩子们内心柔软的情感,使他们哭泣诉说,“4年前的那一天发生了什么?……这些悲伤纠结的事件是不是造成了你的不快乐和不开心?请将这些年你感受到的心酸、委屈、难过都统统发泄出来,都爆发出来……”。该生在整合疗愈阶段,擦干眼泪,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整理,写了一段话鼓励自己,让自己重新振作重新启航。

(三)、全校学生开设《坑洞处理》绘画治疗。

坑洞是喻指人潜意识深处的恐惧情绪,当人们长期承受焦虑、恐惧情绪时,就会导致心灵坑洞无限放大和弥散,而恐惧情绪的过于持久,体验过于深刻,就会破坏情绪的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引起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混乱。因此运用绘画技术治疗恐惧情绪,通过让学生们画出记忆中的恐惧事件,在诉说、分享中理清了害怕的事件和原由,经由教师的引导和情绪处理,使孩子们的恐惧情绪强化到一定程度后转化成本能的毁灭力量,引导学生将消极被动的防御机制转换成积极主动的自我控制的力量,从而让孩子们产生自信和能量。

下图4是学生创作的《坑洞》作品

①绘画要求:在A4绘画纸上,用蜡笔画出一个坑洞,形状、大小由自己决定,在坑洞里面画出令自己恐惧、害怕的事件、动物等等,事件用蜡笔涂色,再用黑色水彩颜料将坑洞其余的背景涂满。②对画作分析:该生画的坑洞形状上宽下窄,上面开口较大,说明他的恐惧来自自己的胆小。画作中呈现的都是一些蛇、蜘蛛、蟑螂及虫类,表明该生对特定昆虫有恐怖心理。③对画作处理:教师运用想像疗法、认知疗法和暴露疗法,播放《森林音响乐》,制造恐怖情境,使用特殊引导语,激发孩子们的恐惧情绪,当恐惧害怕情绪饱和积压到一定强度达到后,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反抗和愤怒,孩子们就会产生本能的毁灭力量,引导孩子们对恐惧事件进行反抗咒骂和宣泄,并且将画作踩在脚底下践踏,最后撕碎、毁掉,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动物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可怕,真正恐惧来源与自己内心对他们的未知。④达成疗愈效果:图4中画者是一个五年级的男生,生活在单亲离异家庭中,受母亲的影响这个孩子比较内向,小脸上每天都是一副苦涩,可怜巴巴的样子,但性格偏激执拗,为博得父亲的关爱常常撒谎,在教师制造恐惧气氛时,发现他表现得非常恐惧和害怕,他蹲在地上,将头深深埋进臂弯里,浑身颤抖,说明他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当让孩子们开始踩画作时,他非常投入兴奋,将画作踩碎又用双手不停的撕掉,将碎片抛向空中,他和其他孩子竟然欢呼起来,在他脸上露出开心天真的笑容,扔完后他拍着自己的小胸膛,似乎还心有余悸,他打败了让他害怕的蛇、蟑螂等这类事物,也释放因父亲不在身边带来的不安全感,這幅画作一定会让他终生难忘。

绘画技术心理治疗不是美术学上的绘画作品,是心理学意义中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反映出人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心理意象),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的过程。而且人们对绘画的防御心理较低,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有时也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更快地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一幅画就是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就是一个故事,绘画即表达,表达即是治疗。

参考资料

[1]童玉娟:台湾台北医学大学兼任讲师 国内绘画技术心理治疗专家

[2]《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 【美】Cathy A.Malchiodi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