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7-05-10陈欢欢

关键词:养成教育心理健康小学生

陈欢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现如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尤其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所想和所知,并在教育教学中将心理健康的内容逐渐渗透给学生。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个性特征易于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就着手培养孩子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心理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

关键词:养成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一、小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孩子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各个时期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心理情况和表现,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1、一年级学生——适应性

小学生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面对全新的环境自己要面临独立解决一些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此阶段,对新环境的适应力直接影响了小学阶段的学习活动,例如:上课专心听讲、信任老师等。

2、二年级学生——行为和自信心

二年级学生已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例如: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已经了解,知道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力不强等。

3、三年级学生——情绪

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的情绪。 此阶段是学生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覺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例如:对待事情马虎大意、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等不良的习惯。

4、四年级学生——意志力

9至11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处于从低到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例如:缺乏自信心、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坐姿等习惯。

5、五年级学生——自我意识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第二信号系统(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开始占据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例如: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6、六年级学生——自控能力

六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度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老师和家长的正当干涉进行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

二、养成教育的心理健康导向

(一)小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张梅玲教授在《好习惯 好人生》一书中提到:“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人生。好人生应该就是健康的人生、快乐的人生、成功的人生。作为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有一个比自己更好的人生。那么给孩子什么样的基础才会让他们有好人生呢?首先就是一个好习惯,好习惯会带来好人生。”

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改变命运。优秀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训练。“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小学这一关键时刻,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从出生到6、7岁之间。在这一时期儿童与生俱来的驱力被周围环境所社会化,如果儿童遇到挫折和惩罚,他们的成长中就充满犯罪感和内在的冲突,并会伴随着各种形式的神经质问题。所以低年级的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应对儿童正确的获得和使用语言进行经常鼓励。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在教育儿童如何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帮助儿童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为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影响,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二)养成教育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举措

“养成教育”指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例如科学课上,低年级学生首先要养成学会如何观察事物的习惯;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科学的养成规范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分析、讨论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性思维。

1、教师的关怀行为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物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充满爱的拥抱、一具暖人心的言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需要,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迫切需要关怀。小学生刚刚离开自己的家人在校园学习,当面对刚刚接触的新鲜事物(同学、老师等),他们的内心也是有些忐忑的,所以老师的关怀对他们来说既是非常重要的。

诺丁斯在所著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的前言中写道:“我们目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的强调,引起了学生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认为大人不够关心自己。所以很多的学生开始叛逆,因为他们不被人所理解。”我作为一名科任老师,和学生每周只能见两次,当然不如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但是我还是愿意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且更注重学生在本学科学习的个性和特点。例如,在课上我鼓励内向的学生尽量多的回答问题,即使答错也是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是能够得到同学们的鼓励和掌声;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一部分在实验的过程中表现突出,教师也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记得在我的课上,一个三年级的男同学总是带着一本漫画书,老师讲课他就看书,老师让写作业他就睡觉,我观察他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于老师和我所教的这一学科丝毫没有兴趣。有一次,我在提问的过程中,我把他叫起来让他来回答,开始还是不愿意说,在同学的鼓励之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结果我很我震惊,原本以为他可能答错,却出人意料的是讲的很清楚。我立刻对他提出表扬,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了他这一个月的上课情况,我替他和同学做出了解释,也是从那次之后他上课再也不带漫画书了,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最后还成为组长,这时作为年轻老师的我很是兴奋,有些许成就感。在教育中,要教会学生们学会竞争、学会合作,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会关心他人。

2、榜样作用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每个少年是多么渴望看到自己的成绩,多么渴望别人承认他的优点和技艺。这种愿望为精神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3、教师的榜样作用

以身作则,重中之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于就能做得好。板书“龙飞凤舞”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潦草的;板书“煞有介事”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端正的。作为科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例如:学生在画示意图前,我会先画出标准的示意图给学生作为参考。逐渐的,学生就慢慢养成了画示意图的习惯。

4、学生的榜样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教育在学生养成教育中往往是潜移默化进行的,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式教育。

在学生中树立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使学生从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 对榜样的树立,要做到实事求是,对榜样的事迹不做夸大。教师在实施榜样教育的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榜样保持情况,通过不断施加激励、寻找恰当时机点拨等方式,警醒和鞭策榜样保持本色。避免榜样的反复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

5、评价方式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教师如何评价学生也是养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因素。多肯定孩子,是从心理上给了他们最好的评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大多源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周围人给他的评价是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能行,就会在生活中树立起自信心来。反之,如果周围的人总是给他传递一些负面消极的评价,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无能感,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一次小小的赞扬、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是终生的。评价的方式和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是结论性评价,还可以对学生的表现、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价。

三、 结语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养”。而一個人道德品质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小学阶段的学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相当一部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在这一阶段,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就可能会无法弥补,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养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晓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有效策略研究[J]. 吉林教育,2017,(17):146. [2017-10-09].

[2]张成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 新校园(中旬),2017,(04):15. [2017-10-09].

[3]王千.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的现实样态、困境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4]邵立杰. 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01):147-148. [2017-10-09].

[5]邵立杰.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因素探究[D].渤海大学,2017.

[6]张振梅.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7]胡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7,(16):198-199. [2017-10-09].

[8]胡方.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9]赵曼.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心理健康小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我是小学生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