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咬指甲”现象的调查与心理原因分析

2017-05-10闫辉

关键词:紧张心理压力小学低年级

闫辉

摘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班里的咬铅笔、咬指甲的学生有很高的比例,咬指甲是儿童焦虑紧张、内心反抗或心理冲突时的一种表现。必须及早进行预防,对己形成这种不良习惯的儿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矫治,因此对于我校低年级(一、二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且对出现这些现象的学生的进行心理原因分析和积极的心理干预,并总结了预防的一些措施,希望引起更多的家长和老师的注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早日摆脱咬指甲的困扰。

关键词:咬指甲;小学低年级;心理压力;紧张;不安

一、引言

儿童从1岁左右开始,大都喜欢吮吸或咬自己的手指头。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应该是一种儿童成长的标志,意味着他开始发展其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化的人及对他个体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自我意识”。因为此前阶段的儿童基本上是与环境混沌地融为一体的,没有形成自我与客体的分化关系概念,所以他会把任何能够抓到手里的东西都往自己嘴巴里塞,尝一尝,咬一咬。而到了1岁半左右,他把自己的手放进了嘴里,当他吮吸或咬下去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不同于对其他事物的全新的体验,比如有了痒、痛等感觉,而吮吸其他事物则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多次这样的体验就使孩子逐渐认识到了“我/我的”和“非我/非我的”的区别,同时,痒、痛等感觉会给孩子一种适应性及习惯性的快感,这就会激起孩子不断地吮吸或咬自己的手指。因此很多孩子在吮吸或咬自己的手指时,成人无论怎么劝导或者阻止都可能无济于事。就吮吸或咬手指作为儿童自我意识发生标志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孩子从来就没有吮吸或咬过自己的手指,这反而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了。

一般来说,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加,认识水平的提高,探索视野的扩大,自我意识内容的丰富,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成人的阻止等,孩子吮吸或咬手指的现象会在3—4岁左右逐渐消失。但也有的孩子会在这件事上发展到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比如直到十多岁还喜欢吮吸或咬指甲,或者把手指咬得血淋淋的,以至于变形。对这种情况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愿望强烈而常常要求摆脱成人的约束,但总是不能成功,就产生了与成人对立或逆反心理。当成人阻止他吮吸或咬手指时,他反而会加剧这种行为,以次向成人示威或表达不满,因此有人也把这个阶段称为“第一逆反期”。实际上是孩子在通过这种“故意”的方式向成人宣告独立,对此成人应该为儿童的成长感到高兴,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创造一定的平等和宽松条件以促进其独立性的发展。二是孩子在咬手指时强度逐渐增加,以至增强了其对于疼痛的适应。换句话说,不咬破手指他就总觉得没有咬够,没有获得快感。对这种情况,一般的劝导或阻止可能不太有效,需要进行一定的和专门的行为治疗,比如采取厌恶疗法或系统脱敏等方法进行矫治。

二、问题的提出

又是一个金色的九月,学校迎来了一批新成员。新一年级的学生报到了。看着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我从心里高兴,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自己好像也年轻了许多。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按照惯例检查学生的小手,看看刚刚的洗手是否都洗干净了。可是我发现班里有4个孩子的小手的指甲很不整齐,一看就不是剪的。甚至有一个孩子的小手隐隐有着血丝。上课的时候,我留心观察了一下班里的孩子,发现有一些孩子有咬铅笔的习惯,特别是那4个孩子,除了咬自己的手指外,咬铅笔的现象也很严重。于是,我决定对于我校低年级(一、二年级)咬铅笔、咬指甲现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三、调查方法及结果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我校小学一年级学生45人,二年级学生45人,共计90人。采用的调查方法有:

(1)问卷法:通过家长和老师填写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对学生是否存在咬铅笔、咬指甲现象以及頻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调查。

(2)个别访谈法:了解特别严重学生首次出现时间和这段时间学生本人以及身边有何重要事件发生。

(3)观察法: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心理行为观察。

2.调查结果

(1)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0名小学生中发现存在咬铅笔行为的学生为1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6%;存在咬指甲行为的儿童有8名,总调查人数的8.9%。

(2)咬铅笔行为的学生为14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6人;存在咬指甲行为的儿童有8名,其中男生4人,女生4人。

(3)咬铅笔和咬指甲的学生中,只有咬铅笔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相差两人,咬指甲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相同。经过差异性检验,在啃咬现象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4)存在咬铅笔现象的14名学生中,有9个人第一次出现咬铅笔的时间是一年级刚刚入学的时候;有3个人第一次出现咬铅笔的时间是在第一次期末考试之前;有两个人第一次出现咬铅笔的时间是在自己的学习出现下滑之后。

(5)存在咬指甲现象的8名学生中,有5个人第一次出现咬指甲的时间是一年级刚刚入学的时候,那时候5个人均表现出适应困难;有1个人是出现在二年级上半学期父母开始频繁争吵之后;有1个人是5岁时,从老家来到北京之后不久;还有1个人5岁半时,为了上学离开了从小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改由爸爸、妈妈照顾后不久。

四、心理原因分析

1.出现咬铅笔现象的14名学生之中,所有学生出现第一次咬铅笔的现象都是在自己出现学习适应困难的时候:

(1)有的是因为刚刚入学,对于学习很不适应,不再像在幼儿园那样轻松,学生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压力,而家长则是简单的强调要好好学习,却忽略了学生心理的调试,造成学生心理适应不良。

(2)有的是由于没有上过幼儿园,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长,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和一些陌生的人呆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而家长没有很好的处理学生的分离焦虑。学生就开始学会用自己最容易找到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嘴里,让自己感到安全一些。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孩子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出现过哭闹现象。

(3)有的是由于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或者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时,无所适从,用咬铅笔这种简单的方法来排解内心之中的紧张、不安。

2.通过和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的深入沟通,对8名存在明显咬指甲现象的学生进行心理原因分析,发现这8名学生存在以下几点:

(1)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弱,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很难尽快适应,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对于环境变化的抗拒现象.比如:激烈的哭闹、不断的生病希望借此能够让自己回避现在的环境等等。

(2)家长对待孩子简单粗暴,没有顾虑到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环境的变化(例如离开自己的生长的环境、离开从小照顾自己的最亲近的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给予及时地疏通与排解。孩子感到紧张、不安、焦躁,通过咬指甲来让自己感到安全,暂时摆脱自己的紧张、焦躁。

(3)儿童常常倾向于内归因,他们会把他们生活中的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家长的争吵会让孩子认为是由于自己不够好,所以才让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断争吵。这种内归因常常是孩子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一些孩子会选择一种方式让自己疼,借此来惩罚自己,比如咬自己的指甲。

五、预防措施

通过对于咬铅笔和咬指甲学生的心理干预和部分学生的心理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积极、及时地帮助和心理干预能够帮助很多学生顺利度过心理的危机,尽快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具体措施如下:

1.给予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宽容、帮助,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对于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帮助他们消除分离焦虑,尽快融入班集体当中去。对于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适时地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的学习能够取得进步。

2.开设家长课堂,让家长了解到: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会有一个阶段出现不适应,有些孩子能够很好的处理,但有些孩子则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这个时候适时、适度地理解、支持和接纳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3.对于已经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当他们的情绪、学习成绩等出现波动的时候,积极、接纳的了解孩子深层次的原因,给与他们适度的关注、关爱,帮助他们尽快走出低谷。

4.對于家庭出现变化的学生,及时地心理干预,让他们了解到:父母之间事情和他没有任何关系。通过父母告诉学生,无论父母之间如何,父母爱他的心都不会改变。

咬指甲这是儿童焦虑紧张、内心反抗或心理冲突时的一种表现。小学低年级出现可能性很大。儿童若养成了咬指甲的顽固习惯,不仅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同时也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及早进行预防,对己形成这种不良习惯的儿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矫治。

参考文献

[1]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2]黄一宁:《实验心理学》—原理、设计与数据处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3]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第1版

[4]张厚桀:《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 北京 第2版.1998年第10次印刷

[5]谢弗(英):《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1

[6]郑雪,陈少华,张兴贵,曾毅:《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系列》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1-1

[7]曾保春,钟向阳:《小学生常见问题心理析因与辅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8-1

猜你喜欢

紧张心理压力小学低年级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周迅的“紧张”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浅论钢琴伴奏在舞台实践中的问题与调整
浅议声乐技能训练中常见状态处理
通过图片看内心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