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2017-05-10高悦

关键词:随班就读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高悦

摘要: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政策。目前,我国的随班就读措施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随班就读学生仍然存在学校适应不良与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本文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探讨,并从班级管理及专业心理辅导与训练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措施。

关键词:随班就读;心理健康;班级管理;心理辅导与训练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1而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2随班就读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既符合当今世界特殊教育的“融合”发展趋势,也很好地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一、随班就读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發展历程

(一)随班就读的起源

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隔离教育,正常化、回归主流教育以及融合教育。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融合教育的理念,即著名的《萨拉曼卡宣言》。该宣言提出了融合教育的目标与行动纲领,确定了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向融合。有学者认为,随班就读这一教育形式是国外教育思潮与中国教育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二)随班就读在中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班就读作为主要的特殊教育形式得到了长足发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自此,我国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全面铺开,一批学校开展了随班就读的试点实验工作。1988年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了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途径,即:“逐步形成一定数量的特殊学校为骨干,以大量设置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和吸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3此后十几年,国家一方面通过文件及通知的形式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加大就读师资的培养力度。在国家的保障和各方的积极努力下,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成为特殊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手段。

然而,在充分肯定随班就读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同样应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虽已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了必要的安置,但随班就读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现状却令人堪忧。“随班坐读”、“随班混读”现象仍非常严重,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经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业障碍与行为障碍,此外还有孤独感、被隔离感、自卑感等心理困扰。可见,重视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采取必要措施从各方面关爱并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特殊儿童的学校适应性,使随班就读的作用和意义真正体现于实际教学效果之中。

二、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Ladd(1996)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学校适应的外延包括学业适应、关系适应和行为适应。4这三个方面均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是主要任务,加之过去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业适应性往往是学校最为关注的方面。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判断学生的学校适应程度。

然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片面地以学业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校适应程度未免有失偏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拥有完善的人格,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够自立于社会。对于特殊儿童而言,长大后是否能顺利融入社会,在学校具备良好的关系适应及行为适应更为重要。关系适应一般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两个方面。师生关系是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学生跟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好,会降低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另外一个重要关系是同伴关系。班级作为一个小团体,学生与同学一起生活和学习,相互接触是不可避免的。与同学的同伴关系处理不好,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学校适应的第三个方面是行为适应。适应性行为是一种处理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能力表现,同时也是评判个人对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标准。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其行为和兴趣必然受到学校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的约束。能否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判断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未来融入社会的必备能力。

对国内外有关儿童适应性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儿童早期发展,在青年期和成年期也有一定的表现,且有可能发展并泛化成其他形式,造成较严重的人格问题和反社会倾向(Dlweus,1979;Robins,1996)。国内研究发现,儿童的学校适应性与其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样地,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其智能特征、情绪性和亲社会人格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正相关(吴玥函,陈妍, 2009)5。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看到,以往有关儿童学校适应方面的研究大都着眼于正常儿童,而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则关注较少。通过已有研究及教学过程中对家长和教师的访谈均可发现,随班就读儿童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问题,常会有孤独、自卑、被隔离感等心理问题,以及回避、胆怯乃至攻击性等问题行为。随班就读的意义在于使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为他们搭建一个可以与正常同伴交流、交往的平台,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完善发展。因而,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必要重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心理辅导中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是很有必要的。

三、改进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措施

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在校活动以班级学习为主要形式。因此,班级管理风格、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尤为重要。另外,现阶段中小学基本上都配有专业的心理教师,个别学校配有资源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基于此,本文将从班级日常管理以及专业心理辅导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改善班级日常管理风格

班级是中小学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班级的日常管理风格,学生与老师

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其学业及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及其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班级的日常管理风格是必备手段之一。

1.尊重随班就读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发展应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之上,应置于个体

内在潜能在后天的充分实现之上。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

首先,应平等对待随班就读学生。教师应正确认识随班就读学生身心的缺陷,残疾只能影响学生某一方面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会使发展的过程停止。6教师不能因为这种障碍减少他们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其次,应该善于发现随班就读学生的优势。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从缺陷补偿理论来看,随班就读学生可能在某一方面的补偿优势尤为明显。例如,盲童或视弱的学生往往听力和音准很好。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将优点转换为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2.科学地激励学生

教师和学生的鼓励与帮助能够更好地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提高其心理

健康水平及学习成绩。由于自身的生理性缺陷,不少随班就读的学生成绩及课堂表现落后于同学,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甚至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教师应善用激励措施,提高这些学生的学校适应性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控制任务难度。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在智力发展上不如正常儿童,如果要求其完成正常学生的学习任务他们往往会觉得吃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合理分析班级大多数学生及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和学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有区分地进行教学设计、课堂讲授和课后评价。

3.提倡正常儿童关心和帮助随班就读学生

随班就读的初衷是使特殊儿童有机会与正常儿童一起进行学习和活动,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可以说,如何使正常儿童与随班就读儿童进行相处,让正常儿童做到帮助和关心随班就读学生,是随班就读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这也应是教师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班级活动使正常学生和特殊学生彼此了解,让正常学生懂得尊重、关心随班就读学生。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组织管理作用,营造良好的合作互助氛围,促使关心随班就读学生这一良好班级风气的形成。

(二)重视专业心理辅导与行为训练

当前,大多数中小学都已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个别学校已建成资源教室,配备专业的资源教师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学业、行为及心理进行辅助训练和辅导。要充分发挥专业心理辅导与资源教室的作用,提升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随班就读学生出现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学校适应问题时,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及资源教师应介入进行干预。针对非孤独症候群的特殊学生,如视、听觉残疾的随班就读学生,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方法包括心理咨询法与行为矫正法;而针对孤独症候群的学生,如自闭学生,可采取特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箱庭疗法、游戏疗法和感觉统合疗法。

1)心理咨询法

即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尤其是个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对出现心理适应方面问题的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咨询的具体方法有很多,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人本主义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及家庭疗法等。

2)行为矫正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因此,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通过行为矫正法进行矫正。所谓行为矫正训练法,是指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的原理,特别是条件反射的规律,如强化消退、示范等,帮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改变异常的行为,形成新的适应性的行为的一种方法。

3)箱庭疗法

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或沙盘游戏。是兴起于欧洲的一种心理疗法。后由日本著名心理治疗家河合隼雄介绍到日本。箱庭疗法呈现为一种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形式,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把沙子、水和玩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来访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发展与完善。7

4)游戏疗法

游戏疗法把心理治疗推向非语言的领域。来访者通过咨询师精心设计的游戏,不断激发出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动力,从而获得审视自己内心世界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5)感觉统合疗法

视知觉、听知觉、前庭平衡觉、本体感觉和触觉是人类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感觉。感觉统合是将各神经系统传导的不同感觉在脑干部份做组织统合,使个体能顺利地与环境接触。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予儿童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触摸、视、听、嗅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儿童在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熟练的感觉,增强自信心、自控力和自我效能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改善焦虑情绪。

随班就读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家、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重视。随班就读改变了以往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隔离教育,有利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学校各方面,包括班主任教育、任课教师以及心理教师应通力合作,从班级的日常管理以及专业心理辅导与训练入手,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随班就读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32.

[2] 周卫民.浅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措施[J].科学教育,2010,1(3):14-16.

[3] 邓猛.特殊儿童教育[M].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9.

[4] 高丽,于冬.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54-156.

[5] 吴玥函,陈妍.小学生学校适应能力与其人格特征发展的相关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186-187.

[6] 张雯.促使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班级管理探究[T].重庆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2: 24-30.

[7] 张日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8-123.

[8] 毛颖梅.特殊兒童游戏治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34-39.

猜你喜欢

随班就读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