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2017-05-10王海莲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

王海莲

摘要:逆反心理是是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即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叛逆”。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给教育工作、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探究其实质及产生原因,主要由其自身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外界的不良因素所影响,我们要细致分析其产生原因以找到预防和解决的合适方法,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在家庭,教师和社会的三方努力下做到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消除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策略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统计15%—20%的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特别是中高阶段的学生,心智有了一定的发展,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因此,教师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解决方法,争取主动权。帮助学生解除内心的苦恼,指导他们自我纠正逆反心理,培养自我监控、评定和调整的新能力。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一定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由此导致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有的人为了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并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比较强的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一种心态,当他们的信念、经验思维习惯与眼前事件、情境要求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与常理相背离的情绪、行为。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好顶牛”、“对着干”,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非凡”、“成熟”,再也不是“小乖乖了”。有时他们明明犯有过失,教师耐心、苦心教育,但他们软硬不吃、置若罔闻,并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让教师、家长恼火又没辙,十分尴尬。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他们独立意识发展的具体表现。对他们的逆反行为应一分为二,因为当他们的逆反行为表现为对错误东西的反抗和否定,对丑恶现象进行抗争时,他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品行;但当他们表现为不遵守法规、纪律和无理取闹时,就变成了一种侵害他人、有损社会安宁的消极、不良品行。

二、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

1、年龄与生理条件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小学生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他们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小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

小学生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小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3、好奇心的驱使

小学高年级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小学高年级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小学高年级学生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4、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这些小学高年级学生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勸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5、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二)客观因素

1、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主要指学生父母及家族中年长者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可为学生素质发展奠定基础。家庭教育还可对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起到“过滤”作用,通过合理的抵制与积极地吸收影响学生的成长。当然家庭教育也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家长的知识素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上。比如说:同样是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他人欺负,有的家长要求子女去告诉教师,也有的要求子女“以牙还牙”,还有的家长会主动上阵,去教育“欺人”的孩子,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说法……另外,家长的一些诸如抽烟、赌博这类的陋习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1)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强制要求的手段以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随意留校、强制检讨等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2)教师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于频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不严格要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现厌烦甚至厌恶情绪,使他们采取反感或“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3)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造成学生反感和对立

教育实践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的是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盲目猜测,偏听偏信,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

(4)小学高年级学生因缺乏知识经验导致对教师的误解

调查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因受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对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时常会出现不理解或产生误解,由此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不正确,甚至认为是教师有意刁难,因而不愿意接受和执行。

(5)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愿望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各种行为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或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的需要和愿望相矛盾,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厌烦情绪,并导致他们不去接受和执行。

三、解决逆反心理的策略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根据其成因区别对待,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增强自我调控意识。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尤其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要有爱心、耐心、宽容心,要讲究教育和批评的艺术。要努力增强自我调控意识,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真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处理问题要公正、公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为避免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威信,待人处事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多做贡献,廉洁奉公,身教重于言教,造就"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应,避免"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要理智、冷静处理问题

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我们必须加以理智处理,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譬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顶撞老师时,我们教师不能因为自己丢了面子、失了威信就大动肝火,这只能导致师生冲突加剧,教学秩序失控。此时教师必须理智、冷静,不妨大度一点说:“为了不耽误其他同学学习,我们课后再谈。”课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学生一般都会心悦诚服。教师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我们教育者要做爱的使者,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千万不能冷落,相反要倾注更多的爱,让他们感到老师确实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在重视、关心、爱护他们,从而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纠正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移情疏導

人们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力求以自己健康愉悦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与需要。要尊重与信任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活动才能实现,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要相信学生都是有求知欲并乐于助学的人。要理解与支持学生。理解学生由于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自卑与自责心理。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的落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轻视。理解学生现实的愿望,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现自己特长的愿望等。对待学生要守信,要宽宏、忍耐。

(四)情境熏陶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增进师生间的沟通,有助于教师不断地调整与校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

(五)形象感染

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的困难的任务。”教师承担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工作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持“以教人者教已”的态度,学而不厌,为人师表,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陶行知)。古人云:“见贤思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知识广博、业务熟练的教师自然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六)家校结合

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受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两个不同的场所,两者对学生的教育观点必须一致。比如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与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窄的性格,进入学校后,更显得固执已见。听不得劝告与批评。我们不但要加以细心教育的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还要有意识地讲一些有关骄横而贻误终身的事例,更重要的是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家校结合,求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七)要善于“批评”

对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的错误言行要宽容,但绝不能迁就。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首先,要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限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即使在他责备学生时,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孩子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熄灭。其次,批评要注意场合和方式,不要在办公室当着其他教师的面大声训斥学生,也不要在班上点名批评,给学生留点面子,维护好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会积极配合老师纠正错误的。再次,批评要抓住重点,抓住相对来说最严重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以引起他们的震动,促使他们醒悟。

然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身上,学生自身地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追求自由、独立,并不一定要通过反叛老师、家长才能做到。况且,逆反也并非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表现,而只是一种狭隘、偏激、非理性的表现,不能证明你的独立。固然,有时家长、老师难免言辞过激,方法也欠妥,但他们大多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为学生、晚辈应该体谅他们的一片心。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广博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思想,要教会他们多方面地看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不要因“逆耳”而否定了老师、家长的“忠言”。一般而言,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心理。“心病还需心药医”,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对症下药,用“心”去加以帮助、引导,相信“迷路”的学生一定会走出心灵的误区,成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好学生。

总之,我们教师要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以真诚之心努力消除和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保证学生能健康成长,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呼和浩特),1998.2.92~96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何莉,甘金贤.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与调适.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增刊2004.5

[4]张华英.怎样减少孩子逆反心理

[5]陈有明.浅谈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6]陈冠任.孩子不能不管[M].现代出版社

[7]李淑珍编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矫治》,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8]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漫谈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体会
小学高年级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