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沐浴着爱的阳光 健康快乐的成长

2017-05-10孟旭霞

关键词: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孟旭霞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自卑、性格孤僻、行为怪异、叛逆等是他们心理问题的显著表现。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留守儿童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在农村出现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但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全面推荐和发展,教育好他们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教师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如何引导这些孩子走出心理的误区,健康快乐地成长呢?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用爱心开启留守学生的心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的至理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爱的理解。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尤其是留守儿童。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滋润他们的心田,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我班的王洋同学,性格有些内向,成绩也不够理想,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和缺点,常常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使他抬不起头来。基于此,他的敌对心理很强。我多次找他谈心效果都不大,想不到一次意外的事故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他不小心把同学的尺子弄断了,当时他不知该怎么办,爸妈又不在家。我了解情况后,先安慰他说:“没事,我已和那位同学进行了沟通,只需要赔给他一把尺子就可以了。”第二天我自己花钱给买了一个一摸一样的尺子,当我把尺子交到他手里时,他却哭了。从此上课认真听了,作业更工整了,缺点也慢慢改正了,更难得的是他每当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主动找我说一说,我也总能让他高兴而归。其实教师爱留守学生,就要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理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与学习进步。爱是一种巨大的改造力量,她能消除留守儿童对老师的戒备性心理和逆反性心理,能恢复或建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因此,爱留守学生,并且给予尊重与理解,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万能钥匙,它能使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二、用赏识树起留守学生的自信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赏识是师爱的表现,而留守学生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 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成绩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有自卑感,这时他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就会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卡耐基不是说过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吗?因此,教师对这些留守学生更应该真诚地赞美和鼓励,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一)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留守学生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呢?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有些学生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強,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你能说他不成功吗?所以,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用欣喜的眼光、愉悦的心情、发自内心的赞美之词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留守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如我班的留守学生王肖同学,成绩不够理想,与同学相处好挑别人的缺点,读书时常因为读错、拖音难听弄得同学们都嘲笑她,不喜欢她,但她在课堂上能积极的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写的作文篇幅较长,对此我在课堂上都给予表扬,并在课后给她指出不足,慢慢的,她逐渐树立了自信心,认为自己能做好,在老师的鼓励下,她不再怕失败,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学期末得了最大进步奖,当她双手捧回奖状的时候,她已经完全找到了自信,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动力,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中考还考进了重点高中。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私德所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的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只是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爱抚的抚摩,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从而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三)以培养兴趣为载体,深化赏识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老师应注重留守学生兴趣的培养。有些学生常说对某次活动没有兴趣,也不爱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尝试和练习的结果。对某项活动缺乏兴趣的人,一般是怀疑自己缺乏某种能力,怕做不好,惹人笑话,干脆说没兴趣,不爱好。事实上,只要肯练习,慢慢尝到甜头,兴趣爱好也就有了。因此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人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尝试多练习,促进孩子兴趣生成。孩子兴趣一旦形成,教师就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留守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搭建亲子沟通桥梁,让留守学生感受家长的陪伴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要搭建平台,让孩子和家长经常交流,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为此,我要求留守儿童的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每周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并且每月给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他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还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见识,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懂得更多。

四、用行动撑起留守学生的蓝天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仅凭教师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学校、班集体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它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充分利用良好的氛围感染和转化留守儿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手段,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群体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创设有利于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物质文化环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文体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如校园内多设置些标牌、橱窗,内容可以是学校、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关爱,留守学生自己的心声等。班级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那片属于自己的蓝天。为留守学生特地訂做了蛋糕,为这个月出生的同学过集体生日。活动上,同学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当活动进行到过生日这一环节,刚才热闹的场面没有了,几个过生日的同学泣不成声,我知道那是激动的泪水,感动的泪水,当老师和同学为他们唱响生日歌时,他们脸上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吃蛋糕的场面更是热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距离,一霎时,师生的脸都成了大花脸。这样的集体活动,使留守学生的心灵彻底的放松,情感上的缺失得以弥补,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一种认同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不管老师与同学给留守儿童倾注多少爱与帮助,都是不能填补父母的那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亲情饥渴。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让家长转变观念。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家中的孩子吃饱穿暖有钱花就够了,实际上孩子更渴求精神上的抚慰。教师就应引导家长多拿出时间,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留守”家里的孩子及孩子的老师多沟通,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甚至在可能情况下“常回家看看”,让留守家里的孩子在一次次惊喜中感受到久违的亲情。

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为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用爱心、真心、耐心去帮助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留守儿童在沐浴着爱的阳光里,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职学生的现状及教育措施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