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人际信任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2017-05-10张珊珊

关键词: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教育

张珊珊

摘要:目的:了解小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现状及其关系,为小学生教育管理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本校108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独生子女人际信任个体差异显著;城乡差异、专业和性别没有统计学意义;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在内外倾向性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城镇生源学生低于农村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情况为:男生、城市生源学生、独生子女的平均成绩普遍偏高;而在精神质和掩饰性维度上农村生源学生和非独生子女的成绩偏高。小学生人际信任得分与精神质成显著性负相关,与掩饰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倾向性相关不显著。神经质程度高的人,表现为焦虑、紧張、易激怒、偏激,常伴随有抑郁。神经质程度重的小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非常高。结论:小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人格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人际信任;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教育

1 问题的提出

走在时代前列的小学生们由于自我意识尚未成熟,价值选择和判断仍缺乏稳定而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实与期待的差距常使他们感到人际信任危机的来临【1】。

1.1 人际信任的概念

国内学者目前对人际信任的观点如下: 杨中芳、彭泅清(1999)定义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在此人际信任被视为是一个存在于两人之间的概念.因此用两人关系作为研究信任的单位。张建新、张妙清、梁觉(2000)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一方在“或合作或竞争”的不确定条件下,预期另一方对自己作出合作行为的心理期待。

西方国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早研究“信任”并为它下定义的是多伊奇(Deutsch, 1958 ) 。他将信任定义为:个体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相应行动的过程,虽然他明白 倘若该事件并未出现,其行动带给他的坏处比此事件如期出现所可能带来的好处要大。后来的学者J.Rotter (1967) 将“信任”的定义缩窄到“人际信任” 的范畴,即:信任是个体对对方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认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Wrightsman(1992)认为信任是个体所有的一种认为一般人都是有诚意、善良及信任别人的信念,它是个体人格特质的一部分。Sable(1993) 将信任定义为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的弱点的信心。

1.2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1.2.1 主体因素

小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受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身心状况和交往经验的影响。郑信军(1998) 进行了小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证明: 内向与外向型因素和人际信任总分以及对同伴和家人的信任因子呈正相关;伍明辉、宋凤宁(2006) 的研究也显示,外向型小学生人际信任度低.内向型小学生人际信任度高;身体吸引会 对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均愿意与有身体吸引的人交往;身心健康的个体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际信任度。经验是影响人们人际信任行为的另一个因素。

1.2.2 客体因素

信任对象的个性特征、行为结果对小学生个体的人际信任度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文化背景、具体任务情境、社会信任制度、中介信传媒等都对小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

小学阶段既是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 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 共处意识、 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地影响, 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既可以帮助他们自己获得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 又可以让信任的传统在中华文化中发扬光大。

人际信任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人际信任度较高的人易于同他人合作,而且能够保持更健康的心理状态。人格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小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研究师范学院小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人格特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的特点及两者之间关系,以便为加强和改进师范学院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小学生108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56人,女生54人;独生子女12人,非独生子女96人;城市24人,农村84人;平均年龄:9岁。

2.2 测试工具

2.2.1 人际信任量表

人际信任测评采用Rotter 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评定小学生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该量表共25道题,采用五级评分法,总分从25分(信赖程度最低)~125分(信赖程度最高)。该量表有两个因子,分别是特殊信任、普遍信任因子。分数越高人际信任越高,其中75分是人际信任程度高低的分界。研究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56,折半信度为0.76。

2.2.2 艾森克人格问卷

人格特征评估采用英国著名心理学家Hans J. Eysenck等人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它包括88道题,共有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性(L)四个分量表。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3 研究方法

2.3.1 心理测验法

将ITS、EPQ装订成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测试前由调查者向被测试者详细介绍测试目的,统一指导语。共收回有效问卷108份。

2.3.2 统计分析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生人际信任的一般概况

由表1可知:小学生高于人际信任总分理论平均值(75分)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9.25%,低于理论平均值的人数占总体的90.7%。这表明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总体很低。

3.2 小学生人格特征的一般状况

由表2可知:小学生内外倾向性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神经质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1),精神质和掩饰性得分与常模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3.3 小学生人际信任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

3.3.1 小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由表3可知: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际信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非独生子女人际信任标准误较高;男女小学生在人际信任得分上差异不显著,但男生的人际信任得分低于女生的得分;不同专业的小学生在人际信任的得分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是理科学生的得分较高;对小学生得分的城乡状况的对比,发现人际信任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城市生源学生的人际信任得分高于农村生源的学生人际信任得分。

3.3.2 小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

由表3可知:在性别比较方面, EPQ中N分和P分的性别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男生E分得分低于女生,女生L分则较高。通过小学生得分的城乡状况比较,我们发现农村学生的内外倾向性得分显著高于城镇,但城镇学生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掩饰性维度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的掩饰性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

3.4 小学生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见,小学生人格特征中的N分与人际任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人格特征中的L分和人信任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余各项目问差异没达到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小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4.1.1 小学生人际信任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在这一维度上,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1.251,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是子女社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最初场所,在子女社会能力的形成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长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是否有意识引导子女的社会交往,以及家长教育方式等都直接影响子女社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家庭中影响子女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不良因素有:(1)、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今有许多的独生子女在孤独中挣扎,但并不是全部,其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是良好的。有统计显示,独生子女中“感到孤独”的却也达到了约20%。(2)、由于现今的独生子女在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的交往,住的又是单元独户,阻碍了同伴、邻里之间的交往,加上家长们多只重视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传统教育思想与行为,使得当代独生子女缺乏交往的意识与经验,难以适应群体生活,以致出现了以下两种问题:㈠处处以自我为中心。㈡害怕交往、拒绝交往。

以上所提到的家庭里的不良因素都是造成如今独生子女们社会交往能力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练习场,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要独生子女学会交往,首先从家庭做起。

4.1.2 小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

在性别上,小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总体上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F=1.281,P>0.05)。这一特点在国外与Rotter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国内也与郑信军在1998年的研究相同。即性别变量对小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没有什么影响。

这是近些年来社会以及家庭歧视女性观念减弱的结果男女生在同等条件下成长接受社会和学校教育自由与人交往形成一致的人际态度是必然的。可见我国提倡的男女平等已经初见成效,但这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下去,以最终消除社会的性别歧视。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影响人格特质提高个体人际信任我们应加大探索人格特质影响人际信任途径的研究力度为从人格特质角度提高个体人际信任提供依据。

4.1.3 小学生人际信任的专业、生源地的差异

小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不因专业(F=1.595,P>0.05)、生源地(F=0.651, P>0.05)的不同而发生显着性的变化。

在本研究中设定了多个自变量,探究其对人际信任变量的影响,然而结果表明除独生子女与否变量对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产生一定的作用外,其它变量对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没有太大的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和本次研究取样的代表性有关,被试均取自小学生,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而且小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教师职业,职业性质要求他们对他人要有良好的人际信任,因此他们平时比较注重人际信任的培养。所以出现对诸多单个自变量的差异检验并没有太大变化的现象。

4.2 小学生人格的影响因素

4.2.1 在性别方面的比较

通过对男女小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发现小学生人格的性别差异较为明显。男生具有情绪稳定,主动性、自控独立性较强,精明能干,女生具有性格外向、富有激情,谦从、天真直率, 易与人相处,做事有恒心和责任心等特点与男生相比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抑郁或焦虑敏感等。这表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性别差异,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女小学生克服个性,完善人格。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成才欲望强烈,我定位往往偏高,加之他们正处在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未成熟的特殊阶段,正经历着青年未成熟向成熟过度的。在这个过程中,小學生心理的各种矛盾冲突和个性特的弱点时有表现, 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再加上小学生着更大的学习、竞争、就业等压力,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不同性别的小学生进行优化人格特征的教育。

4.2.2 在专业、独生与否、生源地维度的比较

文理科专业在内外倾向性和神经质维度上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理科生的得分均高于文科生。理科生往往是富有实干精神,充满激情的和热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实践的努力;而文科生往往比较文静、深沉他们能比较冷静的、准确的审视这个世界,为社会的发展献出正确的决策。

城市生源学生和农村生源学生在内外倾向性和神经质维度上也到了显著性差异:农村学生内外向倾向性的得分高于城市学生,而城市生源学生的神经质得分高于农村生源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农村学生憨厚淳朴,懂得知足长乐。能够对是事情抱着一种客观的态度,比较乐观向上。(2)农村学生态度谦卑、平易近人,能很快的与人交往,而城市生源学生大多数比较孤傲、不易与人亲近。(3)城市生源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一定的经验,不易与人沟通。

4.3 小学生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本次调查发现,小学生人际信任程度与神经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这与上述差异性分析结果一致。就所有累积资料而言(即人际严重困扰对轻度困扰、无人际困扰的对数发生比;人际严重困扰、轻度困扰对无人际困扰的对数发生比),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神经质程度重的小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无神经质的4078倍。原因可能为神经质程度高的人,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激怒、偏激,常伴随有抑郁。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社交能力差的小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社交能力强的2755倍。社交能力差,即缺乏人际沟通、交流的技巧,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在人际交往中常处于被动的境地,从而产生人际关系困扰。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受生活事件影响重的小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不受生活事件影响的2257倍。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应激源,当累积到超过心理承受限度时,就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其精神状态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引发心身疾病,人际关系也会失调,而人际交往的成败经验可能会对人际信任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个性因素通过人际关系作为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到人际信任度的高低。

5 结论

5.1 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小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等方面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但男生的人际信任得分低于女生的人际信任得分,城市的人际信任得分要高于农村的人际信任得分。在独生子女与否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中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要高于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

5.2 小学生的人格特征

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在专业、独生与否、生源地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在生源地对比方面,农村学生的内外倾向性得分显著高于城镇,但城镇学生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掩饰性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中非独生子女的掩饰性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其中在内外倾向性这一维度上女生成绩要显著高于男生的成绩。

5.3 小学生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的相关

小学生人际信任程度与神经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内外倾向性、精神质、掩饰性没有显著性差异。

6 建议

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日益加快,人才之间的剧烈竞争,对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无疑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直接的影响,可见,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已成为影响其心理素质高低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调查表明,仅有9.25%的小学生对他人行为, 他人承诺或( 口头或书面) 陈述之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赖程度, 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人际交往。90.7%的小学生只具有一般性的信赖程度,不足以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这表明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还不理想。就此问题笔者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同时为小学生教育管理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

6.1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小学生的人格,促进人际信任度的提高

小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现实与期待的差距常使他们感到人际信任危机的来临。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心理学原理设置相关测试题项,要求小学生真实回答,并根据评定标准对自己的自我意识各方面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同时,我们应加强对小学生的社交辅导,培养学生交往意识,引导学生用平等尊重、真诚守信的态度与他人沟通交流,进而建立一种和谐融洽、互利双赢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人际信任度。

6.2 加快社会信任制度改革,维护社会信任机制的运作

小学生人际信任度的提高,除了学校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外,还要依靠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力量通力合作。家庭是小学生童年生活的重心,它在个体人格形成及人际信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转型期社会所暴露出来的信任危机问题,还有赖于更深层次的社会改革。法制是信任的保障, 而信任又有助于法制的实施。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再次,通过契约的普遍化和约束机制的健全,建立一种契约可实现性的信任心理。这样就能加快信任制度的变革,建设和确立制度约束作为维持信任的社会信任机制,充分发挥制度性与非制度性两种因素的作用,来保障人际信任的建立与运行,创造良好的信任心理环境,最终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参考文献

[1] 阂永胜,姚本先. 小学生人际信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年10月,第23卷第5期.

[2] 单婷停. 人际信任的界定[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年5月,第1 7 卷第2 期.

[3] 伍明辉,宋凤宁.小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2008第11卷第29期

[4] 卢光莉,陈超然.小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2004年3月.第18卷第2期.

[5] 罗任,周茜. 低年级小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34卷第2期

[6] 郑雪琴 吴春燕 胡丽娜 黄艳. 高校小学生人际信任的初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

[7] 罗任,周茜. 广州小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年第22卷第3期

[8] 罗任,周茜,谢海燕. 广州市小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分析[J].中国校医2006 年8月第20卷第4期

[9] 田可新,王秀梅,吴昊,李雪静. 年级及性别对小学生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6 月28日第9卷第24期

[10] 解夏.浅析小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基础部)2000年2月第18卷第1期

[11] 陈有国 谢枉涵.小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心理健康(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12] 邹兵,谢杏利. 医学院学生人际信任和人格特征调查[J].中国校医2008年4月第22卷第2期

[13] 林静.7 6 7名小学生人格特征调查[J].中国校医2007年6 月第2卷第3 期

[14] 范存欣,馬绍斌,刘国宁,吴赤蓬,王惠苏.小学生人格特征测试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第4期

[15] 徐本华 庞彦翔.小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相关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年6月第10卷第2期

猜你喜欢

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教育
一线员工人格特征与计件工资激励效果关系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调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客家神婆的人格特征研究
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