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本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运用

2017-05-10景文超

关键词:绘本

景文超

摘要:在担任小学心理教师的过程中,我发现绘本可以很好地帮助儿童认识自我、情绪管理、认识他人、适应社会,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而在小学心理课堂上,用绘本“编故事”、用绘本“画故事”、用绘本“玩故事”成为我用好绘本,走进儿童的三把钥匙。

关键词:绘本;小学心理课堂;编故事;画故事;玩故事

对于60、70、80年代的人来说,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小人书。鸡毛信、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三毛流浪记、金刚葫芦娃、黑猫警长……这些生动有趣的小人书让我们童年美好的陪伴,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故事,在故事的天地里自由地遨游。令人伤心的是,小人书已经走进历史的车轮里,一去不复返。

然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新奇地发现了类似“小人书”的儿童读物——绘本。日本福音馆馆长松居直[1]提出,插画书的模式是“文+图”,图画是文字的补充说明;而绘本则是“文×图”。绘本里的图画完全不依赖文字,它们各自传递信息、互相补充,甚至图画比文字更为重要。

在担任小学心理老师的过程中,我发现绘本可以很好地帮助儿童认识自我、情绪管理、认识他人、适应社会。书中未必能给孩子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回答孩子的疑问。但它能扩充孩子的生活经验,给孩子提供一个“体会的过程”。在探索绘本使用的过程中,我发现“编故事”、“画故事”和“玩故事”是很好的三把钥匙。

一、 用绘本“编故事”

《跟屁虫》是宫西达也的绘本,讲述了哥哥和妹妹的故事。“我的妹妹是个跟屁虫,我做什么她都要跟着做。我说“蹦”,跳了起来;妹妹也说“蹦”,可她根本跳不起来。我说“再来一碗”,把空碗递给妈妈。妹妹也说“再来一碗”,可她的碗里还是满满的。……”学生们特别喜欢这个故事,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自己还编了很多情节:我说“我能自己洗头发”,使劲儿地搓啊搓;妹妹也说“我能自己洗头发”,可是把沐浴露当成了洗发露。我说“我会自己吃饭”,自己拿着筷子吃饭;妹妹也说:“我也会自己吃饭”,吃成了手抓饭。我说:“我要上厕所”;妹妹也说:“我要上厕所”,跟着我就走进了男厕所……单独政策刚刚实行,我们班很多孩子刚刚成为小哥哥小姐姐。他们在自己的故事中说出自己被模仿的感受,充分体验到当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建立了自尊自信。

儿童的自我概念[2]包括儿童经过主观对自己的认识以及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评价后逐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依靠三种方式,反应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儿童从他人的反应、社会的评价得到自身的信息,并通过自身的经验、经历,此乃过程一种对自己的认识。

绘本提供了儿童去反观自身经历的镜子,给他们创设了极其生动的情境,他们可以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获得认同,从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于是,“编故事”成了我用绘本走进儿童的第一把钥匙,我们还一起编了很多故事……通过“编故事”,孩子们逐渐建立自我概念,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二、用绘本“画故事”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主要是父母师长。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我妈妈》描绘了孩子对于父亲的崇拜,对于母亲的喜爱。孩子们在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影子,亟不可待地和大家分享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之后,他们用稚嫩的画笔把心目中的爸爸妈妈画了下来。

Peter Salovey和Mayer[3]在1990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体察自己与别人的情绪,进而处理情绪,并运用它来指引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徐小燕和张进辅[4]提出情绪智力包括情绪知觉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五个因素,其中还包括自我觉察,移情,社会责任感,成就感,自我尊重,乐观主义,幸福感,现实检验,自我激励,问题解决,坚定性,自制性,灵活性,自主性,压力承受力,人际关系,感染力,表达力等18个次级因素。

图画作为绘本组成的基本元素,非常便于儿童接受信息。作者通过图画抒发情感,表达想法,同时透过图画传递一种视觉感觉的享受与刺激给阅读者,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图画的语言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达到让儿童了解故事的目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儿童对图画有先天的理解力,并且远甚于成人。绘本给孩子打开了情感的出口和入口,他们又通过绘画表达情绪、传递情感,这让我发现了用好绘本的第二把秘钥——画故事。孩子们把感触最深的情节画了下来,收进记忆的大脑里。

有时,我会读到“害怕”“担心”、“爱”等情绪;同一个故事《乒乒和乓乓钓大鱼》里,不同孩子会对人际交往的不同阶段产生兴趣;他们还在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善意,通过“画故事”,儿童体验到了不同的情绪,提升了自身对情绪的知觉能力,从而发展了情绪智力。

三、用绘本“玩故事”

在绘本《胆小鬼弗雷德》中,弗雷德很胆小,他给自己列了一个长长的害怕清单。在心理课上,我们一起制作了自己的“害怕清单”,在分享完“害怕清单”后,孩子们一起“放飞害怕”,“害怕”变成纸飞机飞走了。

通过绘本,他们可以对角色产生认同,他们会认同和自己一样的小朋友或者小动物。而一旦他们对角色产生认同,原有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也会在故事中跟着改变。为了增强他们的认同感,让他们与书中角色产生共鸣。于是,“玩故事”成了我使用的第三把钥匙。

根据故事情节,我还发明了一些小游戏,如:“山的那边”“拽尾巴”“医生和病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走进人物,自由地探索、自发地成长。

通过“编故事”、“画故事”、“玩故事”,我一直在探索如何用好“绘本”,绘本丰富了我的课堂,也让我走进了儿童。

参考文献

[1] 松居直(日),季颖(译).我的图画书论[M],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2] 趙靖.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基于家庭、家教与学校的比较分析[J],硕士学位论文,2014.

[3]Salovey,P.,Mayer,J.D.EmotionalIntelligence[J].Imagination,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185一211.

[4] 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77-82.

猜你喜欢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