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下茬的背后

2017-05-10肖洁

关键词:心理暗示交往

肖洁

摘要:小A本在一所普通中学上初中,他有一个特点是爱接下茬。到了初二下学期慢慢发展成了故意上课捣乱,有意和老师作对,考试成绩下滑严重,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无奈之下小A的父母给他转学来到了一所寄宿制学校,最后发展成一个令老师头疼,家长烦恼的问题生。经过心理老师的辅导,小A的烦恼不见了。

关键词:交往;接下茬;心理暗示

小A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的初三男生,他在初二下学期的时候转到了一所寄宿制学校上学。刚来到这所学校学习了一段新知识后年级进行单元测验,成绩较突出,老师同学都认为新转来的这个学生是个聪明、实力非常强的优秀男生,倍受老师的喜爱、同学的信任。之后的几次大型考试该生成绩下滑,这时老师和同学对他是另眼相看,再由于课上爱接下茬,纪律不太好,有时还故意和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秩序,最后发展成一个令老师头疼,家长烦恼的问题生。

其实刚上初一的小A在一所普通中学上学,是个听话、懂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该生有一个特点——爱接下茬,他接下茬是跟着老师思考之后的一种自然的回答,因为成绩突出,很多老师对他上课接下茬并不在意,时间长了就养成了爱接下茬的习惯。到初二的时候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在一些科任课上接下茬成了他释放压力的一种手段,他接下茬有时是课上老师讲课的内容,有时就接着老师的话茬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让科任老师很生气。科任课老师多次在同学面前批评他,也多次将他告状给班主任,这让该生在同学中失去威信,老师对他更多的是批评和指责,慢慢发展成了故意上课捣乱,有意和老师作对,考试成绩也一次比一次低,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无奈之下小A的父母给他转学来到了这所寄宿制学校。

和他第一次见面,他穿着整齐的运动服,看上去老老实实,没有家长所说的那样顽皮。为了拉近和小A的关系,我们先随便闲聊了几句,以解除他戒备心理。

为了打破沉默,我首先发问:“来到我这个办公室有什么感觉?”

“有点像家里的客厅。”他环视四周后说。

“有家的感觉,很温暖,很温馨。对吗?”

他点点头。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我就是这所学校的心理老师,有什么需要我帮助你的吗?”

他默默地坐在沙发上思考着但没有任何反应。我起来给他倒杯水递给他,随后我亲切地说:“你和我说的话我会为你保密的。请你放心。”

他半信半疑地说:“老师,您说的是真的?我说的话您不和别人说?”

我面带笑容地点点头。这时他放松了很多,顺势调整了一下坐姿,之后他向我诉说了一些自己的烦恼。

“我是一个淘气的学生。”首先他给自己这样一个评价,我感到很诧异。

我追问道:“谁说你是一个淘气的学生?”

“老师、家长都说我是个淘气的学生,我现在也认为自己是个淘气的学生了。”

“那你认为自己是个淘气的学生吗?”

“其实原来我也挺听话的,现在有时故意气老师,算个淘气的学生吧。”

“啊,你给自己定位为淘气的学生,可我和你聊了一会了,没有感到你是个淘气的学生啊?再说你说你原来是个听话的孩子,现在算是个淘气的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啊?”

“就是因为爱接下茬。上课我接话茬,我不是故意扰乱课堂纪律,而是跟着老師思考后顺口说出来了,后来老师不让我接下茬,我也不接了,但跟不上老师讲课,时间长了前后知识联系不上了,我的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后来我就在上课的时候故意捣乱,故意和老师作对,慢慢大家就认为我是个淘气的学生了。他们都说我是个淘气的学生,我就也认为自己是个淘气的学生了。”

(分析:教育学家说,心理暗示对孩子很重要。长期暗示孩子很笨,孩子可能会真的变得很笨。长期暗示孩子是个坏孩子,孩子可能会变得真的很坏。长期暗示孩子很淘气,孩子可能会变得真的很淘气。小A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个淘气的孩子,是与老师和家长经常心理暗示有关。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多从正面引导孩子,多从正面切入问题,不要让成人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评价。)

“其实我认为你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淘气的学生,你出现一些淘气的行为是因为你是在故意气老师,你是在用这种方式表示对老师的不满,是这样吗?”

小A听完我说的话后赶紧说:“老师,我第一次听您这么说我不是个淘气的孩子。没有人理解我,您是第一个。之前很多老师都认为我是个淘气的学生,上课我就故意惹点麻烦,也不让她们好过。谁叫她们总说我,让我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

(分析: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贴标签,要接纳孩子,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当孩子认为自己是坏孩子的时候,他有意做出一些违规行为,证明自己就是老师、父母所说的坏孩子。因为违纪,小A经常被老师当众批评,让其在同学面前失去自尊,他就用上课捣乱对老师和家长进行反击。所以说成人对孩子的批评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表面上孩子屈从了老师,实际上孩子用特有的方式表示对老师的不满。)

“其实我转到新的学校后也给自己定了目标,比如说这次考试进年级前200名,下次考试进年级前150名,再下次考试进年级前100名,最后进入年级前50名。”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那你的成绩怎么总下滑啊?”

“这与我父母也有关,本来转到这个新学校以后学习压力挺大的,两周休息一次,平时课余时间同学之间也是经常问问题,周末休息的时候我就想找到原来那所学校的好友,我们之间称为兄弟的同学一起玩会儿,可父母坚决反对,开始不让我跟他们玩,说是他们把我带坏的,后来父母都不让我和他们通电话,可我想和他们一起玩,于是偷偷地给他们打电话,偶尔也欺骗父母,撒个谎和他们见个面。父母管得实在是太严了。”

“父母为什么这么反对你和你的兄弟一起玩?”

“有一次我们几个兄弟玩篮球,其中有一个兄弟不小心碰撞了一个初三年级的男生,那个初三男生故意找茬,打了我兄弟,我们既然是兄弟也不能袖手旁观啊,于是我也参与了打架,自从这件事之后父母就不让我和他们一起玩了。这几个兄弟是我从上初一开始就结识的朋友,用2年的时间建立的友谊,您说我们能说散就散吗?我们之间无话不说,不让我们一起玩真是一种煎熬。”

“你父母不让你和你兄弟一起玩是担心你被他们带坏,你能理解父母吗?”

“就因为那次打架父母就说他们是坏孩子,我们现在都大了,他们都上高中了,我也上初三了,我知道学习重要,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我们在一起就是说说话,聊聊天,放松一下,不干坏事。”

看来小A知道和朋友在一起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我接着问:“你的这些想法和父母交流过吗?”

“哪敢和他们交流,每到周末管得特别严,每次我都把手机调成静音,过一段时间看看手机,要是我兄弟来的电话,我找个借口出门偷偷地给兄弟回电话。原来我都把手机设置成震动放在兜里,可我兄弟来电话手机一震动,父母就问是谁的电话,后来我就静音不让他们听见。”

(分析:孩子进入青春期逐渐摆脱成人的依赖,渴望与同龄的孩子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家长限制孩子和他们认为的坏孩子交往,担心孩子和所谓的坏孩子在一起会学坏,这一点我们确实可以理解,但家长不能因此限制孩子的交往,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交往的内容和技巧,满足孩子交往的需要。)

我征得小A的同意之后与他的老师和家长做了深入沟通,老师表示接纳小A的问题,多给他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做全班同学的工作,给他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努力帮他找到自信。小A的家长承认对孩子教育方式欠妥,决心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适当满足孩子的交往需求,努力给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我和老师、家长沟通后及时与小A交换了意见,他表示自身也做一些调整。一个月后他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现在上课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随便接下茬,父母也同意和我原来的同学交往了,问题基本解决。用小A的话说:“我的烦恼不见了,学习的劲头也足了,感到生活很快乐。”

猜你喜欢

心理暗示交往
让优秀成为习惯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心理暗示教学法
利用积极从众心理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思考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
妈妈,请不要念动你的“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