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台第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心理团体辅导实践效果报告

2017-05-10柴松针刘田代淑娥

关键词:学习心理团体辅导小学生

柴松针 刘田 代淑娥

摘要:前期调查表明,我校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良好,但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个别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较低,需要进行干预辅导。本研究选取六年级自然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其进行学习辅导干预,对比前后测中学生在学习热情、学习习惯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热情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学习习惯的“课堂听讲”维度有显著差异,其他维度没有显著差异;高学习热情水平学生在“课后复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趋向于显著差异,低学习热情水平学生在“课外学习”习惯上有显著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心理;团体辅导

一、问题提出

当今时代,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他们常常把教学目标仅仅圈定为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忽视了学习技能的培养,错过了在小学阶段着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部分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学习习惯不佳,导致学业不良。

针对当前国内小学生学习适应的问题,开展和加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适应性训练的任务相当紧迫。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二、理论基础

(一)心理社会期发展论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以及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遇到不同性质的社会适应问题。只有前一阶段的危机得以化解之后,才能顺利发展到第二阶段。他将人生全程按照危机性质的不同化为八个时期,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学习适应不同的困难,化解不同的危机,而后逐期上升,最终完成他整体的自我。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理论,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最重要的发展性主题是能够养成和保持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进入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而言,社会赋予他们的最关键事件就是学习。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不致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们必须勤奋地学习,但他们同时又难免伴随着害怕失败的自卑情绪。这种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该阶段的发展危机。小学生如果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那么他们就会懂得通过“勤奋学习”便能取得应有的成功,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如果他们在学业上屡遭失败,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于是便形成和强化了自卑感。尤其是当家庭和学校过多关注知识学习时,学业失败会带给孩子更多、更深的痛苦体验,导致这些孩子自卑自贬、消极沮丧。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欢乐或痛苦经验非常大地影响着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勤奋-自卑的发展危机,学业的失败甚至会带来人格发展的扭曲甚至变异(张春兴,1996)。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负担加重,作业量增多,学习要求提高,小升初压力加大,这对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的减压方式等要求更高;另外,他们在思维、认识、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显著,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发展相对落后的学生情绪低落,学习动机较低。因此,本研究利用小学高年级学生本质上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研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探索有效的学习心理辅导方式和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危机。

(一)学习及其测量

1.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一個复杂的过程,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学习进行定义,比如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我们认为,学习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学习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

第二,学习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产生于经验,而不是来自于成熟。

2.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有学者用“适应性”研究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状况,认为“适应”是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就“适应”而言,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个体,这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其中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过程中环境(情境)的重要部分;(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适应性”则指个体在这种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而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源于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性测验研究部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其中国版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而成的,在国内的中小学学习适应性研究中,此测验被广泛使用。这一测验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适应性系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其主要因素有:学习热情、有计划地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应试的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在不同的年级,学习适应性的标准有所差异。根据这一理论,研究者编制了“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根据年级的差异,在测验项目上作了细致的编排,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属标准常模测验。已有调查分析发现,总体上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良好,但是对于个体来说,还有很多同学存在问题,需要加强个别指导;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差异明显。

台湾学者陈英豪、林正文和李坤崇(1991)编织了《学习适应量表》,用于测量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该量表氛围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身心适应五个分量表,其中学习习惯分量表分为读书习惯、学习注意力、课业习作等三个细类。

3.学习习惯的研究

行为主义者J.B.花生在其学习理论中提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他人为复杂的习惯是由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应构成的,这些条件反应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花作用,将散乱的非习得性反应加以组织而形成。他对学习习惯的理解更多的倾向于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吴增强(2003)认为,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动地体现着学生的额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进行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

金胜华(1999)认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汇总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由于学习习惯的自动化活动性质,有关行为的意识控制水平讲到了最低限度,从而使得学习习惯与一般学习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习惯形成之后,如果得不到满足或星期模式受到破坏,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果好的学习方法转化为不再需要意志努力的学习习惯,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学习方法的作用。

羊国锋(2003)和申仁洪(2007)研究了学习习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 生成性 学习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习得的。

② 自动化 学习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关于学习行为的自动化和定性的条件反射系统。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建立,大脑皮层就会根据刺激物的特点,依照稳定的夏侯此项和固定的强弱位置而自动化地进行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活动,就不需要别人去帮助提醒,也不必要花费意志努力。

③ 情感性 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促使学生在相同或者相似情境中做出特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如果不做,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④ 两极性 学习习惯又好坏之分,具有两极性。

⑤ 固定化 学习习惯一旦趋于稳固化,想要改变就十分困难。

关于学习习惯的测量,郑日昌、程永胜(1994)编译的“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自我测量表”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及对其学习习惯和应试技能的自我检查,主要测查一般性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阅读习惯与技能、学校的态度、准备与应试四个方面的内容。

徐小松(2003)在其研究中制定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标准,评价的指标有:作业方面、刻苦钻研方面、学习计划方面、上课集中注意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作息习惯方面、预习和复习方面、合作学习方面、阅读书籍方面和是否偏科方面。

林建华(1999)从学习心理策略的层面来分,把学习习惯氛围动机与注意的自我监控的习惯、计划于组织的习惯、记忆训练的习惯、有效利用人与资源的习惯、快速阅读与概括式笔记的习惯和用脑的习惯。

吴阿坚、张明珠(2007)认为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主要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体系:课前预习的习惯,出声早读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书写工整的习惯,单元总结的习惯,学习分析的习惯,时间计划的习惯,讲究效率的习惯。

王新明和巫慧茹(2001)提出学习硒鼓是学生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学习行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为四种: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复习的习惯和作业的习惯。

台湾学者陈英豪、林正文和李坤崇(1991)在《学习适应量表》中,把学习习惯氛围读书习惯、学习注意力、课业习作等三个方面。

田澜(2007)在其编制的《小学生学习习惯问卷》中认为,学习习惯由自我监控习惯、学习任务深度卷入习惯、阅读与记忆习惯、听讲专注度、作业承诺、去依赖性、努力管理7个方面(分问卷)组成。

范文(2007)在研究中提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一心向学的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和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等。

李晓丽(2008)在其硕士论文《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中提出学习习惯的结构维度,包括课前预习习惯、课堂听课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课外阅读习惯、完成作业习惯、应对考试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和元学习习惯。见图1。

有研究表明,学习适应性、学习习惯和应试技能与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直接的关系,学习适应水平偏低、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试技能是导致部分小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不良、达不到正常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天德等(2008)在《学优儿童学习适应性、学习习惯和应试技能及其关系》中发现,学优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与一般性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阅读习惯和技能、准备与应试有显著相关,其中阅读喜欢和技能相关系数最高。

在本研究中,我们测试了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其中学习习惯包括课后复习习惯、应对考试习惯、作业练习习惯、課堂听讲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课外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并尝试探讨了学习热情对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

(一)常见学习问题分析

1.学习动力缺乏或不足

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只有有足够的学习的动机,学习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局面。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多种,比如学习目的、成就动机、交往动机等。而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以是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也可以是指向活动结果的间接兴趣。有调查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学生与正常学生相比,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两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都远远低于正常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学生总体上表现为学习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我校用《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对我校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调查,发现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热情维度上的学习适应不良率最高。

2.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对

学习策略是指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操作水平的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说明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是他们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许多研究发现,有学习问题的学生不能有效地或充分地利用学习策略,具体表现在:他们不知道运用一定的策略来学习或复习;不会制定学习计划,而学习计划是科学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如预习和复习时间的安排、不同学科内容的交叉搭配、学习与运动或休息的安排等;缺乏基本的技能去运用策略,如不知道什么是重要信息、不知道如何组织信息使其变得更有利于学习;不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等。由于诸多原因,他们在完成学业任务、完成测验等时时常会遇到困难。

3.学习焦虑水平过高

学者胡兴宏、吴增强等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习优、中等生,其中考试焦虑水平比学习焦虑水平更高、差异更大,56%的学生困难学生对“上课感到忧虑,害怕老师上课提问”。大西俊江和上田顺一以小学五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一项研究,他们考察了学习成绩与考试焦虑和一般焦虑的关系。他们从被试中选出智力水平中等学生,以学习成绩离差值(数学和国语)上位者 为优先组,下位者为差生组,测定各组被试的焦虑。实施的测验为用于测定一般焦虑的GASC和GAT(田研式焦虑倾向诊断测验),以及用于测定考试家里的TAS和TASC。结果发现,在一般焦虑测验中,优生组和差生组的焦虑倾向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考试焦虑测验中,差生组焦虑倾向显著高于优生组。说明考试焦虑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而一般焦虑对他们的成绩的影响不显著。

4.情绪波动明显

情绪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有学生问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波动非常明显,他们有时情绪高昂、热血沸腾,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劲头,但没过几天热情就消失殆尽。这是学习问题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热情刚起,就被遇到的困难所吓倒,就怀疑当初制定的目标是不是太高,不符合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放弃对目标的追求。

5.学习习惯不良

一般而言,学习问题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不是他们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在后天接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因为它们是学习问题的表现,有时学习问题进一步恶化的原因。学习行为问题多种多样,吴增强等人的调查发现,在学习困难学生中47%学生平时作业马虎,字迹潦草;20%的人从不预习功课,21%的学生从不复习功课,53%的学生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主要的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多动、固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拖拉与消极应对、疲劳战术、行为监控能力差,多分依赖于家长、粗心大意等等。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认知因素指的是个体了解与认识世界的各种心理能力的综合,包括动作、知觉、注意、记忆、语言、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许多研究发现,在学业不良的学生当中,经常存在认识能力缺陷的现象,如注意缺陷、记忆或语言能力缺陷等。非認知因素对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谓更为关键,比如学习方法不当、自我认识与评价不准、学习动机缺乏、归因方式消极、学习习惯不良等等。

(二)学习心理辅导

1. 学习心理辅导的定义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理论、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以期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吴增强(1998年)把当前学校心理辅导分为四部分,即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钟志农(2010年)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

(1)自我意识辅导——学会自尊

(2)学习心理辅导——学习学习

(3)人际关系辅导——学会交往

(4)生活适应辅导——学会适应

(5)生涯发展辅导——学会生存

可见,学习心理辅导在整个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中心内容。

2. 学习心理辅导的目标

台湾教育行政部门1992年修订的小学辅导活动纲要中,将学校心理辅导分为生活辅导与学习辅导两大部分,其中学习辅导目标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协助儿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协助儿童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态度;

(3)协助儿童发展学习的能力;

(4)协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有效的学习方法;

(5)协助儿童培养适应与改善学习环境的能力;

(6)特殊儿童的学习辅导;

(7)辅导儿童升学。

由此,吴增强在《学习心理辅导》(2000年)中提出,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起创造能力。

(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

(3)正确对待学业的成功与失败,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帮助学生解决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心理困惑。

3. 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

造成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多样,因此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智力水平发展差异造成的学习成绩差异之外,还有学习动机、人格特征、学习方法等等。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

(1)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包括智力各要素的发展和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特别重要的是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感觉通整能力和言语能力的训练。

(2)非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情绪、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辅导。

4. 学习心理辅导的方式

学习心理辅导一般分为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其中团体辅导是在团体中借助人际交互作用以帮助个人的历程。学习心理辅导的团体辅导至少包括:演讲会、参观、访问、幻灯、电影、多媒体教学演播、角色扮演、团体讨论、团体咨询。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心理辅导活动课来实施团体辅导。

一、研究目的

以本校六年级自然班为研究对象,建立符合本校高年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框架,并检测以这个内容框架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一个六年级的自然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前测,实验期间对实验班级进行为期一学期、共15次的学习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期末使用同一自制问卷对两个班级进行后侧。自制问卷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又包括课后复习习惯、应对考试习惯、作业练习习惯、课堂听讲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课外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问卷结果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实验前学习热情的基本情况

通过分析在符合程度上是5分(选择“完全是的”)或4分(选择“有时是的”)(反向题目已转化)的学生人数在样本中所占的百分比发现, 大部分同学具备一定的学习热情,但是样本中近一半的学生会因“思想开小差而浪费时间”。

因此,样本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有待提高的。

(一)实验前学习习惯的基本状况

通过分析在符合程度等级上是5分(选择“完全是的”)或是4分(选择“有时是的”)(反向题目分值已经过转过正向转化)的学生人数在样本中所占的百分比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学习习惯,其中“应对考试习惯”、“作业练习习惯”、“课堂听讲习惯”状况最佳,而“课后复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中有部分方面状况不佳。

因此,團体辅导方案中需要对“课后复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方面更有所侧重。

(一)实验前后学习习惯的差异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学习习惯各维度进行前后测检验。结果发现“课堂听讲”习惯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有显著差异之外,其他维度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没有显著差异,但“课后复习”习惯趋向于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样本学生在“课堂听讲”习惯维度有明显的进步,在“课后复习”习惯维度也有很大的进步,也许团体辅导中贯穿始终强调的“课后复习”习惯内容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一)学习热情对学习习惯影响的差异检验

根据实验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测试,根据学生学习热情得分,取分值最高的前10名学生并定义为高学习热情学生和分值最低的后11名同学并定义为低学习热情水平学生。统计结果显示,高热情水平学生和低热情水平在“课后复习”、“作业练习”、“应对考试”、“课堂听讲”、“自主学习”方面有显著差异。

实验后分别对低、高热情水平的学生各个学习习惯维度在前后测中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低学习热情水平的学生在“课外学习”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高学习热情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课后复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趋向于显著。

说明高热情水平的样本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学习卫生”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启示与建议

(一)团体辅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团体辅导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尤其是在“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方面,而团体辅导对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课后复习”和“学习卫生”方面。在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示,课前预习、尝试记忆、及时复习等学习策略非常有效,使用期间体验到了很大的成就感。但是可能后期疏于持续性的监督,有些学生可能并没有坚持使用这些策略,后期测试的辅导效果大打折扣。

(二)团体辅导内容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并加强课后延伸的连续性监控

本学期的团体辅导内容涉及到了学习心理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涉及面较广,而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比如本实验中选取的本班级大部分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学习习惯,其中“应对考试习惯”、“作业练习习惯”、“课堂听讲习惯”状况最佳,而“课后复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中有部分方面状况不佳。在辅导中就需要更加侧重这些方面的辅导。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在习惯养成之前,一些学生非常容易放弃而缺乏坚持,还是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团体辅导之后应加强监督,直到学生形成相应的习惯。监督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每周汇报、完成任务表格等等。

(三)对于低热情水平学生的干预要从提高学习热情开始

研究表明,低热情水平的学生在“课后复习”、“作业练习”、“应对考试”、“课堂听讲”、“自主学习”方面与高热情水平的学生都存在显著差异,而团体辅导对抵热情水平的学生没有起到显著效果。可以看出,要促进低热情水平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需要从提高学习热情水平开始,而且单独的团体辅导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也许他们需要更立体的辅导,比如更深入的个体辅导、其他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配合、甚至家长的配合。

(四)团体辅导要和学科学习相结合

学习习惯贯彻在具体的学科学习中,团体辅导一直鼓励学生在学习到的学习策略应用到学科学习中,但是只有部分同学能够主动应用,并享受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科教师参与到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团体辅导过程中,并担任监督学习策略的使用直至养成习惯,应该可以提高团体辅导的效果。

(五)测量干预效果的工具需要进一步标准化

本研究是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自制问卷测量辅导效果,测量工具还需要进一步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是但大学出版社,2007.

[4]朱湘吉:生涯规划与发展.国立空中大学印行,1990.

[5]侯冬玲: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在中小学校中的应用.《崇文教育》,2007.

[6]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5期。

[7]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修订.华东师范大学,1991年.

[8]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宁波出版社,2010.

[9]郑雪、陈少华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郑日昌:《小学生心理辅导活动》.团结出版社,2001.

[1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2]刘晓明:《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与辅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3]郑日昌、刘视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14]林卫平:《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15]阳志平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戴育红: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教育导刊,1997,(1:)15-17.

[16]杨雪梅,叶俊: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四川心理科学,2001,(3):36-37.

[17]杨广兴,幺青: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实验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0,(1/2):35—37,63.

[18]田澜: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教育干预模式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3):40-43.

[19]田澜,张大均: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其教育干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0]王红日:教师因素影响下的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1]王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与分析.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11月第6期.

[22]张大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小学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张大均,田澜:论心理素质教育的设计和实施策略.课程 教材 教法,2003,(6):66-70.

[23]牛衛华,张梅玲: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2000,23(3):357-358.

[24]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2002,(1):71-75.

[25]张莉:小学初中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

[26]涂芳: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7]于立杰: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论文,2010.

[28]朱小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苏州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论文,2010.

[29]张林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小本实践模式的研究——瓯海区实验小学班级心理辅导模式探索.《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12期.

[30]白亮、颜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8月第19卷第8期.

猜你喜欢

学习心理团体辅导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职业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与对策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公开课与常态课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技师层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